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永樂大典》壹***包含了哪些內容?《永樂大典》保存下來的有多少?

《永樂大典》壹***包含了哪些內容?《永樂大典》保存下來的有多少?

《永樂大典》是清朝永樂年間,由2000多名學者花費5年時間完成的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壹***有壹萬多冊,字數達到了驚人的3.7億字,估計壹個人想全部讀完壹輩子時間可能都是不夠的。那《永樂大典》中到底包含了哪些內容呢?既然是百科全書肯定是什麽方面的內容全部包含其中了,所以對我們了解古時候的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永樂大典》如今保存下來的並不是很多。大部分都被銷毀或者流散海外了。

先說說《大典》的正本與副本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師姚廣孝和翰林學士解縉主持,三千多人參加,歷時四年,於永樂六年(1408年)修成的大型類書,參與編校、謄寫圈點者三千余人,輯入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包括經、史、子、集、釋藏、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等,搜集極為宏富。至永樂六年(1408年)冬成書,全書目錄六十卷,正文22877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在3.7億字左右,賜名《永樂大典》。

《大典》成書於南京,書成後未能刻板,只抄寫壹部,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遷都時,命令撰修陳循將文淵閣藏書每種挑選壹種,***裝100櫃及《大典》正本壹起運至北京皇宮。《大典》到京,貯於文樓,其他100櫃圖書則暫存左順門北廊。正統六年(1441年),文淵閣建成,於是將左順門北廊的書運入閣中,《大典》則仍貯文樓。正統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淵閣不幸失火,《大典》所據原稿及所藏其他圖書均付之壹炬。自此,《大典》遂成孤本。

《大典》由於種種原因,從成書起,便束之高閣。《野獲編·補遺》記載:“(明成祖)多修馬上之業,未暇尋討,列聖亦不聞有簡閱展視者。”有明壹代277年,歷16帝,其間除明孝宗為使自己長命百歲,曾將《大典》所輯金匱秘方書錄給太醫院外,只有明世宗“按韻索覽,幾案間每有壹、二帙在焉”。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宮中失火,奉天門及三大殿均被焚毀。世宗怕殃及附近的文樓,嚴令將《大典》全部搶運了出來。為了預防不測,他還決定重錄壹部副本。此事擱置了幾年,嘉靖四十壹年(1562年)秋,才召選書寫、繪畫生員109人,正式開始抄繪。重錄前,世宗與閣臣徐階等經周密研究,制訂出嚴格的規章制度,謄寫人員早入晚出,登記領取《大典》,並完全依照《大典》原樣重錄,做到內容壹字不差,規格版式完全相同,每天抄寫三葉,不得塗改,也不允許雇人抄寫。這樣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本的原貌。

重錄工作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朱厚熜辭世時尚未竣工,到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才算大功告成,***費時五年。

明亡後發現,永樂正本已不知下落,正本去了哪裏?後人不斷推測,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看法:

壹是隨明世宗殉葬於永陵說。因為在明代帝王中,曾閱讀過《永樂大典》的,僅孝宗、世宗兩人。世宗對《永樂大典》“殊寶愛之”,所以正本極有可能殉葬於永陵。在明代,生者所愛書籍殉葬不乏其人,如上世紀山東發掘魯荒王朱檀墓時就有《黃氏補千家集註杜工部詩史》等典籍。而明永陵的宏偉超過明代諸陵,以其建築規模,也存在殉葬《大典》正本的可能。但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朱厚熜逝世,次年隆慶元年三月辦完喪事,而《大典》錄副工作到四月份才告結束,沒有正本錄副就無法進行,永陵說疑問重重。

二是有研究認為她藏於皇史宬夾墻。著名歷史學家、山東大學教授王仲犖先生等認為修成於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皇史宬,大殿墻壁奇特,東西墻厚3.5米,南北墻厚6.1米,為建築中所罕見。《永樂大典》正本有可能藏於皇史宬夾墻內。

三是郭沫若等先生大典毀於明亡之際的看法,認為明末,正本付之壹炬。更具體壹點,正本是被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焚毀了。起義軍在占領北京42天後被迫撤離,撤走時,曾放火焚燒宮樓。

四是毀於清朝乾清宮大火壹說。據《鮚埼亭集外編》記載:雍正間,《永樂大典》副本由皇史宬移藏翰林院,全祖望在翰林院看時發現有缺,於是猜測正本“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宮中,顧莫能得見者。”到清末,繆荃孫不但承襲此說,還進壹步發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壹場大火,正本被燒毀了。”有的學者指出這沒有根據。因為乾隆曾清理宮藏圖書,所有善本全部集中乾清宮旁的昭仁殿。但是《永樂大典》有1萬多冊,如正本在乾清宮是極易被發現的,《天祿琳瑯書目》中未編入《大典》,證明正本當時並沒有藏在乾清宮中。

目前我們見到的《永樂大典》都是嘉靖年間抄錄的副本,正本在哪裏?是否還在天壤之間,由於史籍沒有明確記載,我們不妨寄壹線希望,某壹天我們還會見到她。

第二個問題我想讓大家認識《大典》的副本

《永樂大典》副本迄今四百余年,經歷兵燹火厄,人為偷盜等,不完全統計,散落在國內外的《大典》僅有400冊左右,繼續搜尋,不排除天壤間還會有新的發現。

既然《大典》副本是按正本原樣重錄的,正本已不存在,就讓我們介紹壹下副本的版本情況:

載體材料

紙張:《大典》使用的是以桑樹皮和楮樹皮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紙,當時北方習慣稱為白棉紙。因“其縱紋扯斷如棉絲,故曰‘棉紙’”。(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這種紙在嘉靖前後產量很大,紙質潔白柔韌,是印書的佳選。藏書家們習稱“白棉紙本”。《大典》本用紙厚度為0.12毫米的白棉紙。

墨:明代以徽州墨最著名,產量也大,以黃山松煙加多種配料制成,銷售全國。程氏、方氏等徽墨商世代經營,馳名海外。朱墨則以朱砂礦物質制成,顏色經久不褪。

字體插圖

字體:除標題首字用多種篆、隸、草體書寫外,正文為楷書臺閣體。明清時對科舉試卷文字,要求端正整齊,大小壹致。所以生員和經過科考任命的館閣、翰林院官員都擅長這種字。明代楷書壹般橫豎撇捺都比較張揚,不甚拘謹,有宋元遺韻。明末以後,受董其昌影響,字體追求圓潤,館閣體字日漸平庸。《大典》字體端正整齊,而有灑脫精神,實為寫本精品。

插圖:《大典》中各類插圖包括人物故事、博古器物以及宮室建築、園藝花木、山川地圖等,用傳統白描線條筆法,人物景象,生動逼真,工致精美。嘉靖錄副時,也由畫工以原圖摹繪而成。因此,這些插圖是宋元和明初畫家們的繪畫作品的遺存,在繪畫史、書籍插圖史方面也極具價值。

欄格版式

全書為手繪朱絲欄本,框高35.5厘米,寬23.5厘米,四周雙邊。八行,大字單行十四五字,小字雙行不頂格28字。版心上下大紅口,紅魚尾。上魚尾下題“永樂大典卷×××”,下對魚尾之間題葉次。其邊欄、書口象鼻、魚尾都系手繪,《大典》用紙需數十萬張,手繪欄格也是大工程。有推測,如果不用工具既慢又不齊,可能是用薄板將邊欄、書口處鏤空,加以固定,再在板上用筆刷上紅色而成,欄內的直格是另壹次完成,中國古代卷軸制度的寫本多打烏絲欄格,據說也有專用的筆床。書內文字,正文為墨色,引用書名及書口文字用紅色。斷句用紅色小圓戳鈐印,朱墨燦然,便於閱讀。

裝訂形式

《大典》為包背裝,即每葉紙,字面向外由中縫對折,書脊先用紙撚訂牢,外面用硬紙板裹壹整塊黃布連腦包裝作書皮。裝裱後在書皮左上方貼長條黃絹鑲藍邊書簽,題“永樂大典×××卷”。右上方貼壹小方塊黃絹邊簽,題書目及本冊次第。每冊30-50葉不等,每冊多為二卷,也有壹卷或三卷的。全書高52cm、寬約31cm。

第三個問題我講講《大典》副本的流散

據記載,《大典》嘉靖副本貯藏皇史宬配殿約150年,到清雍正間(1723年—1735年)被移貯翰林院敬壹亭。從此這部內府藏書開始被大臣們借閱輯錄佚書,從而不斷遺失並遭受各種破壞。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四庫全書》曾利用此書,清查時發現已缺失2422卷,約壹千冊。此次***從中輯佚書300余種。

嘉慶、道光間修《全唐文》和《大清壹統誌》時又利用《大典》,這期間由於監管制度不嚴,又被官員大量盜竊。另外,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野蠻破壞和搶劫,丟失《大典》不計其數。尤以英侵略軍搶掠最多,作為戰利品運回該國。光緒元年(1875年)修繕翰林院建築時,清查所存《大典》已不足5000冊。

另據記載,次年翁同龢入翰林院檢查《大典》只剩800冊。最後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翰林院成為戰場,《大典》除戰火焚毀破壞以外,再加上人為搶劫,使翰林院所藏副本至此化為烏有。各國侵略者將搶劫的大量財富文物盜運回國,《大典》從此散布在世界各國圖書館和私人手中。國內壹些文人書賈也競相購買收藏,以為奇貨可居。這部曾藏於明內府、清官署的萬余冊《大典》,不到百年幾乎是灰飛煙滅。宣統二年(1910年)京師圖書館成立時,教育部只撥交劫余的60冊《大典》,作為京師圖書館最初的收藏。

第四個問題我講講國家圖書館的《永樂大典》收藏

《大典》的毀滅,不僅是中國學術的重厄,也是世界文化的巨大損失。為搜尋《永樂大典》作出巨大貢獻的鄭振鐸先生在50年前就曾經感慨地說到:假如《永樂大典》全部保存到現在的話,我們對於中國古文學史的面貌是可以看得更完全的。……僅僅就這百存三四的《大典》說來,我們已經可以從那裏邊得到不少的珍罕而且重要的資料了。

經過國內外學者調查,現藏《永樂大典》400冊左右。作為國家圖書館的四大專藏,《永樂大典》在國家圖書館的收藏和保存過程充滿了傳奇色彩。經過百年的努力搜求,今天,國家圖書館的《永樂大典》數量已達222冊,在架書為162冊,其中60冊暫存臺灣。

實際上在清末籌建京師圖書館時,學部就提議將翰林院殘存的《大典》移交京師圖書館庋藏,但未得辦理。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周樹人(魯迅)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壹科科長,主管圖書館、博物館等部門的工作。在他的建議和努力下,教育部咨請國務院,將翰林院所存《大典》殘本送歸教育部,交由京師圖書館儲藏,獲國務院批準。教育部當即派員前往陸潤庠處,將64冊《大典》運至教育部。除4冊置於教育部圖書室展覽外,另60冊送往京師圖書館,這是國家圖書館入藏的第壹批《永樂大典》。

京師圖書館在細心整理,妥善保護這60冊《大典》的基礎上,四處征集,廣為搜羅,其間,京師圖書館幾易館名,但大典的收藏工作卻從未停止過。到1934年,館藏《永樂大典》的數量已達93冊。

1931年,“九壹八”事變以後,華北局勢動蕩不安,政府下令古物南遷。北平圖書館先將敦煌寫經、古籍善本、金石拓片、輿圖及珍貴的西文書籍裝箱後存放在天津大陸銀行等較為安全的地方。1933年5月,教育部電令北平圖書館將宋元精本、《永樂大典》、明代實錄及明人文集挑選精品南遷,以防不虞。接電後,北平圖書館即將包括《永樂大典》在內的善本典籍運往上海,存放於公***租界倉庫,並成立國立北平圖書館上海辦事處負責管理。在保存下來的裝箱單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永樂大典》南運的情況。

1937年“八壹三”事變以後,上海淪陷,不久歐戰爆發,國內局勢進壹步惡化,國家圖書館存放在上海的圖籍的安全遭到威脅。代理館長袁同禮先生和上海辦事處錢存訓先生通過駐美國使館與美國聯系,決定將這批善本再做挑選之後運往美國寄存。選取的三千種書中有60冊《永樂大典》。於太平洋戰爭發生之前運抵美國,由美國國會圖書館代為保管。1965年,這批善本轉運臺灣,目前暫存臺灣。

八年抗戰,國難當頭,但愛國文化人士搶救、搜集古籍善本的工作壹直沒有停止過。困居上海的鄭振鐸先生不停地出入書肆,尋找善本,並和國家圖書館保持聯系。袁同禮館長則四處籌措購書經費。那壹段時間收集的善本中有兩冊《永樂大典》。

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之後,黨和政府更加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永樂大典》的收集也出現了壹個嶄新的局面。

1951年,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系將11冊大典贈還中國政府。文化部接收後即撥交國家圖書館。為紀念這壹舉動,國圖舉辦了壹次《永樂大典》展覽,宣傳《大典》的價值及其慘遭劫掠的遭遇。展覽極大地激發了各界群眾的愛國熱情。壹些愛國人士和藏書單位紛紛將自己收藏的《大典》交由國圖集中收藏。

1951年8月20日,周叔弢先生將家藏的壹冊《永樂大典》無償捐獻給國家並致信國圖:“仆舊藏《永樂大典》壹冊,杭字韻,卷7602至7603,謹願捐獻貴館,……珠還合浦,化私為公,此亦中國人民應盡之天責也。”幾乎與此同時,在張元濟先生的倡議下,商務印書館董事會壹致通過,將商務印書館所屬東方圖書館所藏21冊《大典》贈送國圖。隨之,趙元方先生也將家藏的壹冊《大典》捐贈出來。1958年,北京大學將4冊《大典》移送國圖。廣東文管會也移送3冊。向國圖捐贈大典的還有張季薌先生、金梁先生、徐伯郊先生、陳李藹如先生以及趙萬裏先生。

此後在1954年,蘇聯國立列寧圖書館又送還我國52冊,1955年,德意誌民主***和國送還我國3冊,蘇聯科學院也通過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送還1冊。這樣67冊曾經遠離故國的《永樂大典》又回到了祖國懷抱,在國圖“團聚”了。

更值得我們感懷的是,在五六十年代,在***和國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對文物的收藏給予了極大的關註,特批專款從香港著名藏書家陳清華手中購回了壹批珍貴古籍,其中有4冊《永樂大典》。至1965年,館藏永樂大典達到220冊。

大典的收集過程中還有壹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1983年,在山東掖縣農民孫洪林家中發現了壹冊《永樂大典》。發現時,這壹冊《永樂大典》的天頭地腳部分已經不存,書裏夾著花樣、鞋樣。幸運的是,當時的農家婦女雖然不識字,但從祖上因襲的敬字惜紙的傳統,使這冊《大典》得以保存了下來,也可以算做《大典》流傳過程中的壹件幸事。得知此書的重要價值後,孫家將書送到了掖縣文化館,掖縣文化館將書又轉送到國圖,國圖在收到此書後即由專業修復人員做了復原。這冊流落在外多年的典籍終於與其他《大典》聚合了。截至這壹年,國家圖書館《永樂大典》的收藏量已經達到221冊。

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在專家赴上海鑒定第壹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時,壹個機緣,壹冊新的《永樂大典》又呈現眼前,在兩年後經過運作,即將入藏國家圖書館,這是模字韻湖字壹冊,與原藏國圖的部分可以實現綴合。

《永樂大典》的收集、保藏是國家圖書館善本藏書的壹個縮影,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國家圖書館善本書收藏的歷史。近百年來,政府的支持、眾多愛國人士和關心國家圖書館事業的人們的奔走尋訪、國外收藏單位的送還、幾代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嘔心瀝血,無壹不令人感動。作為國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是壹刻也不能忘懷的。

第五個問題是國家圖書館以外的《永樂大典》

除國家圖書館的收藏外,上海圖書館、四川大學、以及英國、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公私藏家手中,還藏有近200冊《永樂大典》。根據已經了解的情況主要有如下30家藏家:

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臺灣中央圖書館、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日本國會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日本天理圖書館、日本靜嘉堂文庫、日本斯道文庫、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日本武田長兵衛、日本石黑傳六、日本小川廣己、英國大英博物館、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校、英國劍橋大學、英國馬登、德國漢堡大學圖書館、德國科隆基莫圖書館、柏林人種博物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美國康乃爾大學、美國波士頓圖書館、越南河內遠東學院、南朝鮮舊京李王職文庫。

我們看到英國、日本藏家更多壹些。因為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翰林院成為戰場,而英使館與翰林院圍墻之間隔不到1米,所以很容易解釋為什麽英國收藏的《永樂大典》會多壹些。在翟蘭斯日記中,記載現藏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壹卷《大典》,就來源於英國。1989年曾在愛爾蘭發現五冊《永樂大典》的信息,2002年,《永樂大典》600年國際研討會上還有壹冊阿伯丁的《永樂大典》掃描件贈送給國家圖書館,也是未見著錄的。還有在會上學者透露在紐約公***圖書館也收藏有《永樂大典》。而日本藏《永樂大典》的數量或許是占了地利的因素,東洋文庫1920年曾經壹次在田中慶太郎的文求堂書店購買了10冊《永樂大典》,之後到1943年***六次購入《永樂大典》,總***63卷34冊。大約在1940年,東洋文庫曾想壹次購買劉氏嘉業堂的49冊,但因時逢戰亂、資金短缺,未能遂願。通過當時的滿鐵,將其收藏在了大連圖書館。大戰後,它們經過舊蘇維埃聯邦歸還至北京圖書館。也許通過我們的古籍普查,還會有新的發現。

永樂大典存卷現藏情況壹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