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名字和圖騰
牛這種反芻動物,力氣大,好,可以用來載貨,耕地。在甲骨文中,牛是牛頭的形狀,突出了角和耳朵。所有帶牛的漢字都與牛或牛有關。“牛”的引申義就是“牛勁”、“倔強”之類的詞。
古代有壹個以牛為氏族圖騰的牛氏族。牛住的地方變成了牛地,牛住的山是牛山,旁邊的河叫牛水,建造的城堡是牛壹。牛族之後,應該還有牛姓。但是中國的史書中並沒有牛氏族的記載。
牛姓的起源與演變
牛姓主要來源於子姓。周武王滅商朝後,紂王同父異母的弟弟魏子名為宋公,繼承商湯的祭祀。宋朝是西周時期的壹個重要國家。古都在河南省商丘南部,戰國初期遷至彭城,即現在的江蘇徐州。春秋末期,宋昭公有壹位大臣,名叫牛輔,是宋微子的後裔,名叫牛輔。羊倌的父親在北方抵抗常棣入侵時,率軍抗敵,在長丘英勇犧牲。隨即,宋昭公把牛父的後代命名為牛氏,以其名為氏。牛子的姓氏至少有2600年的歷史。
春秋時期,鄭國有牛首城,靠近宋國,古城在河南通許縣東北。戰國時楚有牛欄邑,古城在河南魯山縣西南。這兩座城市可能是宋思寇牛父的封地,也可能是牛族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南宋抗金名將嶽飛的寵臣牛臯,河南魯山人。到目前為止,中國仍有30%左右的牛生活在河南。
外來基因的流入
牛姓融入其他民族血液的時間比較晚,血統比較純正。直到明清時期,牛姓才開始出現在蒙古族和滿族中。這些外族人長期與漢族雜居在壹起,後來大部分逐漸同化為漢族。
歷史上尚牛姓的分布與遷徙
先秦時期,牛氏家族由於自身的弱小,發展十分緩慢。起源於河南的牛姓向西北遷徙,至漢初,牛姓已定居隴西。三國時,牛家經歷了壹場大災難。魏將和司馬懿之間的沖突導致了牛的滅亡。後來的子孫逃亡,改姓獄,又改姓老。牛姓的發展在司馬氏執政的魏晉後期非常艱難。
直到南北朝北魏,牛姓才有了很大的轉機。北師中人廖雲,開始恢復牛姓。他的兒子牛弘是隋朝吏部的大臣,他成了君主。從此,牛姓走出了歷史的陰影,在中原繁衍發展。唐朝鼎盛時,甘肅靈臺牛家後裔牛先科為丞相,牛僧孺為丞相,牛家在隴西形成貴族世家。牛姓傳到了東南。
宋朝時有牛5萬余頭,約占全國人口的0.07%,僅次於宋朝,居第160位。河南是牛姓第壹大省,擁有25%的牛姓人口。牛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甘肅、江蘇等地。五省牛姓約占全國牛姓人口的80%,安徽、四川等省緊隨其後,逐漸形成以河南為中心的人口聚集區。
牛姓人口目前已達200多萬,在全國排名第98位,約占全國人口的0.16%。明朝600年來,牛姓人口從近11萬激增到170萬,翻了16倍。牛姓人口增長速度超過全國。自宋代以來的壹千年間,牛姓人口不斷增加。在我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和山西三省,約占牛總種群的51%。其次分布在安徽、山東、甘肅、湖北四省,其中牛姓占27%。河南是牛姓第壹大省,占總人口的27%。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以河南、河北、山西為中心的牛姓人口聚集區。
牛姓分布在河南、山西、陜西、寧夏、河北、山東、京津、內蒙古中部、安徽北部和江蘇、湖北、四川北部、甘肅北部。牛姓壹般占當地人口的0.3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9%以上。上述地區約占陸地總面積的19.3%,約有69%的牛姓居住在此。河北東北部、山東東部、遼吉、黑龍江大部、內蒙古東部、甘肅中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部、四川大部、重慶中部、雲南東部、貴州和廣西西部、湖南和江西北部、湖北南部、安徽南部、江蘇中部等地,牛姓壹般占當地人口的0.11%-0.33%,其覆蓋面積約占土地總面積的28%。
牛姓傳統文化
王和唐牛的縣名是隴西縣。牛氏以太師為堂名。“太師”的唐名出自唐牛風。牛風、長壽鐘寫《唐書》,時間從漢高祖武德年間到中宗弘道年間,***110卷。後來人們都叫他太史公,因為他以為自己是堂名。
有以下三副重要的牛姓對聯:
瀘州是賊;平強隊長。
聖母的詩歌應該夢想;張弓遇上齊遠。
水影已經發行很久了;仙河兩岸有很多聚落。
名人頻率和家族聖賢
055-79000賺了53位牛姓名人,占名人總數的0.12%,在名人姓氏排行榜中排名第146位;以牛命名的著名作家占中國作家總數的0.1%,排名第142位。牛姓著名醫學家占中國醫學家總數的0.07%,排名第176位;牛著名藝人占全國藝人總數的0.08%,排名第162位。
歷史上有記載的牛姓重要人物有:戰國武陵將軍、秦大學士牛缺;東漢的校尉韓牛;三國將軍金牛;隋朝大臣牛弘;唐玄宗時為宰相牛仙客,唐敬宗弘文館大學士牛桑如;南宋抗金名將牛臯、將軍牛福;明代李自成農民起義軍軍事家金星。
牛姓血型
牛姓人群血型分布如下:O型占31.9%,A型占28.5%,B型占30.2%,AB型占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