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平陽郡柴氏 2006-2-11 08:56 回復此發言
2 柴氏改姓有盧,林,張,潘,崔,殷,邱7姓
然而,盧琰對宋太祖的恩寵看得很淡,而內心對後周皇帝忠心不二,抱著"柴周大臣義不臣宋"大誌不動搖。因此,對宋太祖的恩寵,處處倍加小心,並為撫養蘄王殫精竭慮。當宋太祖在處理了恭帝和紀王後,又追究蘄王下落時,盧琰覺得麻煩將要臨頭了,於是,他與柴世宗的駙馬孫帷溫(浙江永康人)密謀,將柴熙誨收為義子,改名為盧璇,同時向宋太祖提出了歸農致仕的要求。決定退出朝廷遠遁山林。 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同意了盧琰的要求。臨別時,宋太祖親作《禦賜功臣盧琰致仕贈別詩並序》:"朕以卿尚書盧琰老成歷練,欲藉以弼成至治。卿乃起空谷白駒之想,為林泉自適之謀,難為強留之計,然君臣之份惡可恝然,故賜汝以詩,以光來裔。袖手長才世路輕,愛閑那肯鬻榮名。桂冠使欲辭丹闕,策杖還歸老故城;適意不論三仕喜,傳家惟有十分情。林間佳趣真恬退,好向廉泉自濯纓。" 於是,盧琰如同出籠之烏,與孫帷溫壹起率全家老少,挾蘄王柴熙誨連夜出京城,過臨安,不久來到了靈山(今翠峰山)之麓(今新渥鎮大山下壹帶)長期隱居。據傳,當時正是冰天雪地的日子,宋太祖追查蘄王的下落,於是懷疑到與盧琰歸農有關,馬上派追兵追查。盧琰等從東陽方向進入靈山壹帶,為了躲開追兵,把靴子倒回來穿上,故意在雪地上留下向山外行走的腳印,當追兵趕到時,見這裏杏無人煙,只有茫茫雪野和壹谷覓食的麻雀的叫聲,而行人的腳印也是向外走的,便離開了。 就這樣,壹行人躲進了這裏,避過了追兵。盧琰見峰巒疊翠,環境幽雅,正合自己躬耕壟畝的性情,便在此定居下來,並把這個地方稱為"朵山",意即"躲"山,解放後,諧音改為"大(浙江方音:do)山下"。據《大山盧氏宗譜》譜序載:"……越國公始居汴,為後周工部尚書,有政績禪,宋後遷居婺之靈山,靈山者盧氏發祥之地也。自越國公而上皆缺而不書,古籍無所稽,略其所當略也;自越國公而下,支派世系近而可考,詳其所當詳也……"記述了越國公遷居靈山的史實及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地位。從此,盧琰"義不臣宋"的俠肝義膽成為後人傳揚的美德。 據記載,盧琰隱居靈山五年後,為使宋太祖徹底放棄對自己的牽制,巧妙地讓兒子們和地方官上表,奏明"盧琰已死"。宋太祖接報派使臣中書省侍郎李克明來靈山吊唁,祭文曰:"竊維盧琰歷事吾朝累建勞績於時有年,嗣朕在位,實公匡輔,忠義可嘉,方期上柱國家豈意溘然先朝露訃聞不勝哀悼,今特遣官諭祭,以示異恩……",對盧琰作了很高評價。 此後,盧談便安心地開始了開發靈山這片沃土的家園。據《大山盧氏家乘舊序》載: "……其鄉多樸茂之風,公建塾於斯,設教廷師課諸孫子,鄉之後秀者從之益眾,而又以德化人,壹時風俗美而人才出……"。隨著時間的推移,盧琰也慢慢地改變了對宋室壹統天下的看法,使他從"不食宋粟"的思想轉變為擁護大宋統壹天下的愛國情懷,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國家培養人才進行了努力,不僅使其"九子具將相之才以備朝廷之用",而且建塾廷師,謀及鄉民子弟,以德化人,使鄉內風俗大變。他在《七疊飛泉》壹詩中寫道:"連雲飛瀑掛前空,水脈潛穿七竅通。指日朝宗歸大海,早將兵甲洗遼東。"充分表露了他對統壹國家使人民安居樂業的向往,以及對宋兵收復遼東統壹大業指日可待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靈谷鋤雲》詩中,他又寫道: "荷鋤木柄不須長,覓種靈山別有方。種得雲中雙白璧,琢成瑚璉獻君王。"進壹步表達了他隱居靈山為國家培養有用之才的信心和決心。到了宋開寶丙子年(976年),宋太祖駕崩,此時的盧琰早已轉變了對他的看法,認為他是壹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明君,並賦《橫山晚笛》壹首:"牧童牛背日將曛,短笛摧殘幾片雲。莫道山中無寧戚,重歌白石憶明君。"橫山斜亙,晚笛催人,壹名大臣對明君的縷縷思念之情不禁溢於言表。 八年後,即宋雍熙乙酉年(公元985年),盧琰病逝,葬於靈山南麓。據傳,越國公盧琰墓規模宏大,經千余年而不損。"九支盧"即盧琰的九個子女蕃衍出的九個支派,《大山盧氏宗譜》載:"……(盧公)娶行軍都大元帥趙光之女,封越國夫人,生八男壹女,諱錦,招柴世宗之子諱炯。後改名曰璇,隱柴為盧,列作九支,號曰榛、栗、擇、松、竹、梅、桐、梓、杞……"盧琰為了"存柴室壹線之緒",不僅挾孤以逃,而且將自己的女兒盧錦許配給蘄王柴熙誨(即盧璇),正式排為第三子,與其他八子並立,然後,分支蕃衍。為了永遠記住自己的祖地,盧公載下了壹棵榧樹,九子又分別在大山下村口種植了壹棵楓樹。自此,壹棵榧樹和九棵楓樹歷經千余年的風霜雪雨,郁郁滴翠。可惜到了"文革"期間,盧公所遺之物概莫能外,壹律被砸毀、損壞,就連這幸存的幾棵古楓樹也被當作補貼集體開支砍伐掉了。
作者: 平陽郡柴氏 2006-2-11 08:56 回復此發言
3 柴氏改姓有盧,林,張,潘,崔,殷,邱7姓
鐘靈毓秀的靈山之麓,盧琰公的遺風今何在?如今的大山下村,村口壹排11間的長廊好象還在敘說著悠悠往事。"耕讀世源"四個字散發著遠古的芳香,只是廊柱上的對聯已被斧鑿得遍體鱗傷。壹口約300平方米的池塘依然碧波蕩漾,也許還能映照出當年盧公的忠肝義膽、高節清風。 2,柴姓改姓潘: 新、舊《五代史》上都說:"世宗子七人,長曰宜哥,次二(下面的兩個兒子)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宜哥與其二,皆為(後)漢誅……世宗崩,梁王(宗訓)即位,是為恭皇帝。其年八月……熙讓,封曹王;熙謹、熙誨……封紀王……蘄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 於是,"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遂成千古之謎,他們到底去了哪兒呢? 2001年7月2日,祝誌平先生在新疆克拉瑪依與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盧苗安博士相遇,揭開了這壹千古之謎---盧苗安博士正是柴榮第七子熙誨的後代,他提供的《 盧村誌》對柴熙誨改姓為盧、改名為璇有著詳細的記載--- 陳橋兵變後,恭皇帝被封為鄭王,公卿大臣皆承舊職。宋太祖見熙謹、熙誨仍在宮中,就問諸臣:"此復何待?"此時,太祖的左右侍衛意欲斬之。後周開國上將軍盧琰冒死諫阻:"堯舜授受不廢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後?"這時名將潘美(潘美是楊家將故事中潘仁美的原型,不過歷史上的潘美並不像戲劇中的潘仁美那樣大奸大惡)以手捏殿柱,垂頭不語,太祖問他:"汝也以為不可嗎?"潘美說:"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未安耳。"太祖聽後,就收回了成命。事後,潘美抱養了柴熙謹,更名為潘惟正(壹說潘惟吉),盧琰抱養了柴熙誨。 (宋)太祖皇帝初入宮,見宮嬪抱壹小兒,問之,曰:「世宗子也」(德按:後周世宗名榮,為後周太祖之養子,本姓柴,以功封晉王,即位後,伐遼,取瀛、莫、易之地,以趙匡胤為「都檢點」。六月崩,恭帝宗訓立,陳橋兵變,趙匡胤取而代之,國號宋。世宗之子乃後周世宗之後裔。)時範質與趙普,潘美等侍側,太祖顧問趙普等,普等曰:「去之!」(按趙普為胤幼時師,與周無淵源故主殺之。)潘美與壹帥在後不語,太祖召問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美曰:「臣與陛下,北面事世宗,勸陛下殺之,即負世宗,勸陛下不殺,則陛下必致疑。」太祖曰:「與爾為侄,世宗子不可為爾子也。」美遂持歸,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後終剌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無兄弟,其後惟吉歷任供三代,止雲以美為父而不言祖,余得之於其家人。(按:惟吉,王銍默記作惟正。) 宋 王鞏 隨手雜錄 宋太祖皇袍加身之初,到周恭帝被廢之後居住的天清寺,周恭帝的宮人們壹齊跪拜,有壹宮人抱著兩個小孩也跪拜在地。宋太祖壹問,知道是柴世宗的兩個小兒子,很不耐煩,"留著他們幹什麽!"他的隨從當即把這兩個小孩提了出去。潘美用手掐著柱子,低頭不語。宋太祖問:"妳認為我這樣做不對嗎?"潘美說:"我豈敢說您不對,只是覺得於理不安。"宋太祖覺出不妥,立即把兩個孩子叫回來,並把壹個賜給潘美收養。潘美對待這個孩子和自己的親生子女壹樣,這個孩子始終以潘美為父,這就是潘惟正。 後周紀王柴熙謹被潘美收養,改名潘維正(壹說潘維吉),潘維吉為刺史(將軍),其子潘夙,字伯恭,大名人。宋開國功臣潘美從孫。仁宗天聖中,上書論時政,授仁壽主簿。知韶州,擢江西轉運判官,轉提點廣西、湖北刑獄。因平邵州蠻之叛,破其圍峒九十,徒知滑州,改湖北轉運使、知桂州。入為司封郎、知昭問館,歷度支監鐵副使、知河中府,遷光祿卿、知荊南、鄂州,卒於70。夙以將家子,而能留心旁務,用當其才。 潘夙子潘必正為舉人,詞人《潘必正詞選》 作者:潘必正 , 楊柳枝 , 踏莎行 ,鷓鴣天 .又說為宋朝丞相潘必正.
作者: 平陽郡柴氏 2006-2-11 08:56 回復此發言
4 柴氏改姓有盧,林,張,潘,崔,殷,邱7姓
金舟-->趙匡胤-->第三十五章 宋太祖登極 潘美為他取名呈吉,後來也官至刺史,潘呈吉的孫子潘夙,為宋神宗時名將,人們都以為是潘美從孫,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竟是柴世宗的後代呢?這些都是後話。 3,柴姓改姓林: 周世宗柴榮皇帝弟兄五人:壹曰柴穆,二曰柴茂,三曰柴榮皇帝,四曰柴華,五曰柴貴.周世宗柴榮皇帝的父親兄妹三人:壹曰柴守禮(柴榮皇帝的父親),二曰柴守義(柴禹錫的父親),三曰柴守玉(周太祖郭威的聖穆皇後), 周世宗柴榮皇帝有三皇後:壹曰劉皇後,二曰大符皇後,三曰小符皇後,貴妃有:壹曰杜貴妃,二曰秦貴妃。 柴穆的後代改姓林。 百姓尋根,濯田天子地,●林東祥 距長汀縣濯田集鎮不遠有壹座小山崗,看似普普通通,平淡無奇,但日夜不息的客家母親河在她身邊柔柔地流淌。登上山崗,遠山含黛,逶迤騰躍,人間飲煙,生意盎然,這裏就是閩西武平、長汀、上杭濟南郡林氏心中的聖地--先祖五代周恭帝宗訓公長眠的地方--天子地。 在客家話裏,"地"有兩種意思,壹指地方、地點,另壹指墳墓,濯田天子地當為後壹種意蘊。 唐朝崩潰以後,中國陷入了大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周朝(951-960年)是五代中最後壹個王朝,周太祖郭威出身貧苦,勵精圖治,公元954曛芴?姹潰?遄庸?本姓柴)繼位(周世宗),周世宗年輕有為,改善政治,訓練軍隊,整綱肅紀,頗得民意。可惜於公元959年,事業未竟,暴病而終,年僅39歲。其子宗訓年7歲,繼帝位(周恭帝),翌年,周朝殿前都檢點 趙匡胤在陳橋驛兵變,擁趙匡胤為帝,周朝滅,宋朝興。 據林氏族譜記載,柴宗訓叔侄為避免宋朝的迫害,輾轉逃往閩侯濟南山,當時閩侯(福州)是南唐之地,後宋滅南唐,林宗訓壹脈又開始艱辛苦難的逃亡歷程,最後棲居於更偏僻的大山之中,長汀濯田有宗訓公祠,東南方有天子地(宗訓公墓)可為佐證。 柴天福也是為避禍改姓林 :因柴氏兄弟柴天壽在朝中闖禍,明相劉伯溫舉保柴氏三兄弟帶兵到貴州安順駐守邊關,實行當時中央"屯田駐兵"政策,戰鬥勝利後,為避禍朝庭迫害,柴天福改姓林,柴天壽改姓殷。二弟柴天德是皇上親信不改姓。擬四十輩字輩,子孫後代互相認,這是貴州平陽郡柴姓家譜有記載的。 根據《宋史》記載,將上采姚、姒之舊,略循周、漢之典,詳其世嫡,優以公爵,異其仕進之路,申以土田之錫,俾廟寢有奉,饗祀不輟,庶幾乎《春秋》通三統、厚先代之制矣。宜令有司取柴氏譜系,於諸房中推最長壹人,令歲時親奉周室祀事。如白身,即與京主簿,如為班行者,即比類換文資,仍封崇義公,與河南府、鄭州合入差遣,給公田十頃,專管勾陵廟。應緣祭饗禮料所須,皆從官給。如至知州資序,即別與差遣,卻取以次近親,令襲爵授官,永為定式。」八月,太常禮院定到內殿崇班、相州兵馬都監柴詠於柴氏諸族最長,詔換殿中丞,封崇義公,簽書奉寧軍節度判官事,以奉周祀。又以六廟在西京,而歲時祭饗無器服之數,令有司以三品服壹、四品服二及所當用祭器給之。 熙寧四年,西京留司禦史臺司馬光言:「崇義公柴詠祭祀不以儀式。周本郭姓,世宗後侄,為郭氏後。今存周後,則宜封郭氏子孫以奉周祀。」帝閱奏,問王安石,安石曰:「宋受天下於世宗,柴氏也。」帝曰:「為人後者為之子。」安石曰:「為人後於異姓,非禮也。雖受天下於郭氏,豈可以天下之故而易其姓氏所出?」帝然之。五年正月,柴詠致仕。詠長子早亡,嫡孫夷簡當襲。太常禮院言夷簡有過,合以次子西頭供奉官若訥承襲。詔以若訥為衛尉寺丞,襲封崇義公,簽書河南府判官廳公事。 政和八年,徽宗詔曰:「昔我藝祖受禪於周,嘉佑中擇柴氏旁支壹名封崇義公。議者謂不當封周。然禪國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禮蓋未盡。除崇義公依舊外,擇柴氏最長見在者以其祖父為周恭帝後,以其孫世世為宣義郎,監周陵廟,與知縣請給,以示繼絕之仁,為國二恪,永為定制。」 紹興五年,詔周世宗玄孫柴叔夏為右承奉郎,襲封崇義公,奉周後。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資序,別與差遣。以子國器襲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禮,則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補官。 淳佑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孫柴彥穎特補承務郎,襲封崇義公。 4,柴姓改姓張: 旋風柴進(小旋風柴進的老師)改姓張,旋風柴進為避禍駐進滄州柴家莊,並且教小旋風柴進武功,後改姓張名進. 5,柴姓改姓殷: 柴天壽也是為避禍改姓殷 , 因柴氏兄弟柴天壽在朝中闖禍,明相劉伯溫舉保柴氏三兄弟帶兵到貴州安順駐守邊關,實行當時中央"屯田駐兵"政策,戰鬥勝利後,為避禍朝庭迫害,柴天福改姓林,柴天壽改姓殷。二弟柴天德是皇上親信不改姓。擬四十輩字輩,子孫後代互相認,這是貴州平陽郡柴姓家譜有記載的。 6,柴姓改姓崔: 明朝洪武年間,洪洞大槐樹移民,柴氏三弟兄來到周口,為駐壹個村莊,老大姓柴,老二姓姑家姓崔,老三姓舅家姓邱,所以有三姓同宗同祖同墳的來歷. 7,柴姓改姓邱: 明朝洪武年間,洪洞大槐樹移民,柴氏三弟兄來到周口,為駐壹個村莊,老大姓柴,老二姓姑家姓崔,老三姓舅家姓邱,所以有三姓同宗同祖同墳的來歷.
作者: 平陽郡柴氏 2006-2-11 08:56 回復此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