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梅聘《梅聘》賞析

梅聘《梅聘》賞析

來源:園林雜誌作者:朱

中國人對梅花的欣賞始於漢初,興盛於南北朝,距今約有兩千年的歷史。南宋時期,出現了範成大的《梅花》、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花》、張的《梅花》。這三部作品,從三個不同的方面,成為中國古代梅文化的寶貴經典。《梅譜》詳細記錄了當時江南種植的梅品種特征及栽培、嫁接、應用技術,堪稱壹部關於梅的科技文獻。《梅花喜神譜》以木刻版畫的形式體現了梅的精神風貌,並配以詩詞,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梅品》則從審美的角度闡述了人們在賞梅活動中的壹些選擇標準。

《梅品》問世至今已有800多年,其詞常被學者引用,其精華常被國內外造園實踐所用。然而,對其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術研究者卻很少。幸運的是,北京的陳秀忠先生率先對此進行了更深入細致的探究。他校勘了幾個版本的《梅聘》古籍,整理出《梅聘》的最新修訂版本,並在《北京林業大學學報》9月刊(1995)發表了兩篇學術論文:《梅聘校勘、註釋及現代翻譯——南宋梅文化的壹朵奇葩》。實際上,它為梅文化的學術研究做了壹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筆者最近讀了彭教授的《現代美學思想》,在《論美學三要素》中寫道...美學和藝術研究的任務是研究審美意識、審美心理及其在審美客體、審美主體和審美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的規律性,從而對審美意識乃至藝術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有趣的是,800年前,張在界定品美具體審美行為的取舍要點時,與這種現代美學觀點不謀而合,正是基於這三個因素進行判斷的。

《梅品》中的審美主觀因素

“美品”這個詞的意思是品味和欣賞。作為獎勵,必須有壹個功過是非的判斷。而評判的是人,所以人當然是審美主體。人是不同的,人的社會地位、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心理特征都會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審美態度上。因此,梅品先指出最適合參加賞梅活動的人是:林中吹笛子的人,跪著的人,拿著石勺下棋的人,掃雪泡茶的人,化著淡妝的人...可見這些人多為知識分子,有壹定的文化造詣。他(她)們的這些行為為賞梅活動增添了優雅、豐富的內涵和魅力,所以命題是《花該叫》還有其他幾個被作者稱贊的人和事:王子終日留望,詩人停筆評論,妙妓化妝唱雅歌...王公顯貴是社會上層,詩人是名士文人,藝妓是有壹定技藝的藝術家。

這批人參與賞梅活動,會使梅花感到榮幸和受寵,充分說明張作為士大夫階層,不可避免地具有壹定的社會局限性。相反,今天的賞梅早已成為壹種流行的文化旅遊。

看看討厭作者的人:醜女人、庸俗的人、平庸的和尚、妓女、卑鄙的主人、爆發出來的富人...這是壹群庸俗的下等人或者是附庸風雅的人。他們經常在賞花時掛上紅色的窗簾,在花道上行駛,讓樂手們演奏和歌唱...這樣的人自然無法真正領略梅花的優雅魅力,只是掃了大家的興。這裏要指出的是,今天人們的賞梅活動中仍然存在著這樣的不和諧音符:如在花叢下掌摑咒罵、在樹幹上刻字留作紀念、為了拍照隨意攀援花木、在樹下吃喝、亂扔垃圾...希望以後不要再出現這些不文明的現象,免得八百年前看到的張再嘆氣。

《梅品》中的審美客體因素

審美對象也是審美對象。賞梅的對象是梅,是作為審美對象而存在的。沒有它,人的審美活動就不能成立,所以梅是《梅品》中審美因素的另壹個方面。

可供人們欣賞的梅子大致可分為四類:村梅、園梅、盆梅、瓶梅。村梅是山村裏野生的零星且唯壹的李樹。它有壹種天然的美,它的崖頭向下傾斜,靠在水面上。當古人在尋梅的雪地上行走時,他們大多數人都在尋找這棵李子樹。正是這種意境,陸遊在《蔔算子》中寫道“驛站外斷橋,無主寂寞:黃昏已寂寞,更有風雨……”。另壹種是梅園,是裝飾精美的梅園。經過規劃設計,無論是樹種的組合,還是景物的配置,都符合規範。這種梅園往往數裏之長,百花齊放。花開之時,如薄霧,遠近芬芳。人們形象地稱它為“項”。清朝康熙皇帝寫了壹首“彩樹花開,相對悅人”的詩來贊美鄧維的梅花。現代學者林紓寫了壹篇散文《憶超級山梅花》,令人回味無窮。還有壹種栽在盆裏的梅子盆景,就是盆梅。這種盆栽的梅子都是按照人的意願修剪捆紮的。雖然是百年樁,但可以縮成寸,陳列在幾案上,供人日夜欣賞。但是,往往是人為的,幼稚的。阿清人龔自珍曾寫下“病梅館的故事”來描述病梅是由工匠過度人工造成的。雖然是借梅花對人的隱喻,對世界的諷刺,但運用到梅花藝術上,也不過是回歸自然的方式。瓶梅是插花藝術之壹,瓶梅的插花有其特定的審美要求。正如陳俊宇教授在《巴山蜀水梅花》壹文中所指出的,“梅花宜古瓶,宜拙疏,宜斜。被選為單壹品種尤其美妙,如果能與瓶身和擺放的環境更加和諧的話。短短幾句話道出了花瓶梅花插花藝術的精髓。當然,以梅花為題材的詩歌、散文、繪畫、攝影等文藝作品也應納入其審美範疇。

《梅品》中提到的梅應該是庭園梅。作者在序言中明確,他先得了壹個荒園,種了幾十株古梅,後開墾了10畝土地,先後移植了蔣梅、千梅、紅梅的玉本300株,修建了堂、廊、徑、溪,並在堂廊上飾以對聯、匾額,制成小船。由此可見作者對審美客體因素的關註和重視。首先,他要求李樹品種豐富多樣,紅白顏色多樣,種植密集,成年人序列美觀,零星種植者自然有趣。就年齡而言,重要的是老樹青苔,新植物不積塵,這樣人們才能領略老古拙的魅力,感受到壹種強大、清新、蓬勃的精神。他還在花樹頂上系了壹根鈴繩,微風吹來,鈴鐺叮當作響,就像聞到了天堂的樂趣。相反,生長在簡陋的小巷和骯臟的溝渠裏的李子樹,樹下有動物的糞便,樹枝上晾著衣服,這樣的李子樹就失去了欣賞的意義。

《梅品》中的審美環境因素

就審美環境因素而言,有兩個方面:大的社會環境和具體的審美環境。社會環境對審美心理的影響不言而喻。隨著社會的繁榮和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人們都想享受美好的精神,這為賞梅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張生活在南宋,雖然在初中時國力不如北宋強盛,但他還是能夠在江南魚米之鄉安身立命。豐富的人文風情,加上帝王將相、達官顯貴都有管理園林、享受園林的習慣,為梅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梅品特別註重審美環境,從天上到地下壹壹列舉。在他看來,淺蔭、小雪、輕煙、薄寒、稀雨、清晨日出、傍晚日落、明亮的夜月是賞梅的最佳環境因素。反之,如暴風驟雨、烈日炎炎、酷寒刺骨,絕不是適宜賞梅的環境。

他對梅林周邊的東西也很講究,比如清溪河、小橋、竹林旁的松下、敞開的窗戶、樹籬...這些都為賞梅提供了優美的環境。他討厭的是賞花時在樹頂掛彩屏,在樹枝上隨便晾衣服,樹下有汙穢的東西...這只能傷害人的審美情緒。在這裏,我想到了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寫的壹首詩《我在河仙附近》。詩前半句“柳外有雨,雨聲滴破蓮聲。小樓西角破明,枯倚,待月生。”作詞人將許多美好的事物有機地聯系在壹起,烘托出壹種意境。文字沒有寫壹個字的人的感情,讀者的心靈卻不自覺地滋生出壹種審美情感,像壹根弦被悄悄撥動...

《梅品》中的四物五十八篇雖然沒有按照上述三個審美要素進行分類,但其內容都符合現代美學的審美規律。雖然由於作者所處的時代和社會地位,部分觀點存在局限性,但今天對這部作品的解讀仍能為我們在理論研究和造園實踐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總之,《梅品》是古今中外賞梅的佳作,但800多年過去了。今天的中國人欣賞郁郁蔥蔥的李子樹林和灌木叢嗎?我們既要發揚優秀傳統,又要與時俱進。讓我們努力學習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