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足厥陰肝經簡介,有什麽功效?

古籍中的足厥陰肝經簡介,有什麽功效?

足厥陰肝經為十二經脈之壹。代號LR。與足少陽膽經相為表裏。五行屬木。《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壹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腘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註肺。”

本經從足大趾背毫毛處的大敦開始,向上沿著足背內側,到內踝前1寸的中封,上沿小腿內側,在離內踝8寸處交於足太陰脾經之後,再沿膝關節和大腿內側中線上行,進入 *** 中,環繞陰器,到達小腹部,挾胃旁邊,屬肝,絡膽,向上貫穿膈肌,分布在脅肋部,沿著喉嚨的後邊,上行到鼻咽部,聯系目系(眼與腦相連的組織),上出於額部,與督脈交會於頭頂;它的支脈,從目系下行到面頰裏邊,環繞唇內;它的另壹支脈,從肝分出,貫穿膈肌向上流註於肺,經氣由此處與手太陰肺經相接。

足厥陰肝經壹側有14個穴位(左右兩側***28穴),其中12穴分布於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原穴為太沖穴,絡穴為足少陽膽經之光明穴。首穴大敦,末穴期門。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鑒》等書載,計有:大敦、行間、太沖、中封、蠡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足五裏、陰廉、急脈、章門、期門。

足厥陰肝經以裏癥虛癥為主。足厥陰肝經發病主要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疾患、消化系統疾患、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患。如:嘔吐、泄瀉、遺尿或癃閉、小便色黃、腰痛、脅肋脹滿疼痛、疝氣、小腹腫、咽部幹、面色灰黯、頭痛、眩暈。經脈所過處疼痛、麻木、厥冷。

足厥陰肝經以腧穴主治肝膽病癥、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系統、眼科疾病和本經經脈所過部位的疾病。如:胸脅痛、少腹痛、疝氣、遺尿、小便不利、遺精、月經不調、頭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癥。

詳見百科詞條:足厥陰肝經 [ 最後修訂於2017/2/13 17:57:11 ***5399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