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順,
?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這段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孔子15歲開始認真學習,30歲而立起來,四十對自己誌向不疑惑,50歲知道該聽從天命,60歲可以聽從不同的反對他的聲音,70歲可以隨心所欲,不受規矩。
所以呢,孔子的故事也可以從這5個階段來說,所以我們現在說的第壹階段。
十有五而至於學前的生活
? 孔子的祖先原先是宋國的貴族,但後來為了避難逃到魯國 ,從那時候起,孔子的家族算是沒落了。
? 孔子的父親叫紇叔梁,在魯國做壹個武官,力大無窮。在他中老年的時候,他把匣門壹舉,讓先入城的軍隊出來,而且當時只有他壹個人在那兒舉城門,而真就舉起來了,可見他力大無窮。
? 可惜紇叔梁他有壹個遺憾,就是他沒有兒子。 壹開始他。的正妻給他生了9個女兒,因為沒有兒子,所以他娶了壹個妾,妾是給他生了個兒子,只不過他那個兒子瘸腿。於是在他晚年他又娶了個少女,也就是孔子的母親叫顏徵在。 孔子母親生下了孔子這個男孩,雖然相貌有點奇怪,但是總算身體健康。 可惜在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的母親帶他離開了紇叔梁家,準備自己養活兒子。孔子的母親跟孟子的母親很像,他們都很註重兒子的學習。也正是因為這樣,孔子從小就開始學習,而15歲時他的老師我們卻不太清楚,應該是自學的,畢竟孔子曾經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15歲的時候立下了誌於學的誌向。
? 三十而立
? 因為他的學習,他年紀輕輕就是在魯國出了名,20歲得了個兒子,魯國國君魯昭公向他賀喜,特地還送了壹條大鯉魚。可以看見他才華是非常厲害的。但此時他是20歲還沒有到,三十而立。到30歲的時候,齊國國君來見魯君,見面的禮儀都是孔子策劃的。而且孔子還親自參加。在禮儀之上,齊國國君問了孔子治國的問題,孔子的回答讓齊國國君非常滿意,給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這就是他三十而立,而且也差不多從他30歲左右他開始招學生了,成為夫子。
四十而不惑
孔子壹***有兩個誌向,壹個是被壹位國家所重用,恢復周禮,恢復太平興盛。還有壹個就是辦教育讓更多的人學習知識。(當時只有士以上是學習的,而孔子也算是士)只要能交得起,10條肉幹的人就可以來到孔子門下學習。雖然只有十條肉幹的人可以學習,最窮的人不行 ,但孔子也算是把學習平民化了。 魯國三大貴族之壹的孟氏家族,也臨終遺囑,讓兩個兒子去拜孔子為師。?
而孔子覺得這是壹個不錯的機會,因為這樣他可以到京城洛陽去拜見老子。
於是他去了洛陽,但是他們的觀點不壹致。老子認為就像河水壹樣,奔流到海不復回,衰敗之後又有興盛,不可以是改變。? 而孔子認為,應當積極濟世。不過臨走時老子給孔子了壹些忠告,
知道進,還要學會退。
知道勇,還要學會怯。
知道執行,還要學會迂回。
知道堅定,還要學會靈活。
?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
50歲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希望得到國君的賞識,完成自己的誌向。於是這壹段時間孔子好若喪家之犬,在各個國家中奔走,卻沒有得到壹位國君的賞識。
? 七十而從心所欲
後來他的晚年時期,他都有點像老子,晚年回來,他整理了古籍。
這就是孔子壹生,漂泊不定,沒有人賞識。 但也壹直為了誌向而奔走,雖然他生時沒有做出什麽很大的影響,但卻影響著千年的後代。這就是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