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由孔子收集刪定後傳給子夏,其後傳給曾申,曾申傳給李克,李克又傳給孟仲子,歷經根牟子、荀卿、之後傳給毛亨。毛亨恰逢秦始皇坑儒焚書,不得不倉皇北上,到了河間(古時屬趙國的武恒縣),據說今天的河間市詩經村就是毛公隱居之地。其間毛亨的侄兒毛萇逃到了山東昌樂,叔侄倆隱姓埋名互不往來,就此得以躲過了災難。直到漢惠帝發布了撤銷“挾書令”的律令,毛氏才得以重新整理《詩經詁訓傳》,並親口傳授給毛萇。人們稱毛亨為大毛公,稱毛萇為小毛公, 當時,西漢河間王劉德遍求天下“善”書,在忽然聽說在他的轄區居然有這麽壹位能夠誦經解義的大賢,大喜過望,“禮聘再三”,請毛萇出山,封毛萇為博士,並在都城樂城東面建造日華宮(今泊頭市西嚴鋪),北面君子館村建招賢館,命毛萇在此講經,傳授弟子。當時講解《詩經》的主要有齊人轅固、魯人申培、燕人韓嬰、河間毛亨4家。但由於毛詩傳繼儒門正宗,解經往往與先秦典籍相合,而且其訓詁平實,準確、簡明、便於傳習,所以,獨有毛詩流傳下來。
毛萇卒年無從查考,但他死後未能葬歸故裏。壹說毛萇後來官北海太守(今山東昌樂東南);壹說其最後聘任河間太傅,後葬於國都樂城附近。不過,河間的家鄉人為了崇仰祭奉,於詩經村及君子館的西北面修建了壹座毛萇衣冠冢,稱“毛精壘
”;亦有考證,認為此地即為毛萇墓,以上二說《河間府誌》、《河間縣誌》均有記載。為了表示對毛公的崇敬,村子名為崇德裏。直到雍正三年,由於遞鋪(驛站)設此,方改稱三十裏鋪(今河間市三十裏鋪)。
昔日到了河間三十裏鋪,老人們訴說這段歷史都流露出自豪的神態,民間也有很多流傳故事,但因為歷史久遠,沒有具體考證,這裏沒法壹壹列祥。但毛氏對於《詩經》的保存和流傳是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的,這壹點,是中華民族的最大幸事。歷史上的河間府本已有名,但很少有人提及毛氏,更不知道那裏還有個詩經村,其實,河間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容留了毛氏以及保存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