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古代帆船上何時有舵?

中國古代帆船上何時有舵?

大概早在3000年的商朝,中國就出現了舵!

壹、舵的始祖

準確地掌握和控制船舶的航行方向,是航行中的壹件首要的大事。

我國古代航行初期,船體較小,壹般是利用竹篙和木槳來控制航行方向。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活動範圍逐漸擴展到深水區域,篙就用不上了。由於船體增大,木槳的數量相應增加,需要多人來劃;這時,木槳要負擔推行和制導方向的雙重職能,操縱起來就不容易了。於是,槳按職能分成兩類,壹類專管劃行,壹類負責控制方向。專管控制方向的槳,我們稱之為舵槳,它的位置逐漸從船舷移至船尾中部,成為尾槳,操縱方法逐步從劃動改變為不離開水面的左右來回擺動。這種舵槳就是後世的導向裝置——舵的始祖。

舵槳大約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已經出現。在甲骨文中,有?、?、肢等文字,《說文》壹書把它們均解釋為“象舟之旋”,這意味著它是使船改變航向的壹種裝置,這可能是關於舵槳的最早文字記錄。1974年,在湖北西漢墓中出土的木船模型上有五把長槳,其中四把在船的兩側,作劃槳用,另壹把在靠尾部的舷邊,應視為舵槳。

船尾舵槳雖然能比較有效地控制航行方向,但是,它還存在著壹些重大的缺點。譬如,長長地伸在船尾後面的船尾舵槳,在遇到淺灘或靠岸時不易操縱;隨著船體變大,槳翼要相應地擴大,操縱起來比較費力,尤其是遇到大風巨浪之時,就更費勁了。為此,人們進壹步改進了舵槳的形狀;同時改變其安裝方式,終於產生了真正的舵。

二、舵的問世

在我國古籍中,舵又寫作柁、?、柂和杝。舵發明的確切時間,現在還不太清楚;但是最遲不會超過東漢時期,這是沒有疑問的。東漢劉熙所著的《釋名》壹書中的“釋船”篇說:“其尾曰柁,柁拖也,在後見拖曳也,且言弼正船使順流他戾也。”就是說,船尾後的裝置叫作舵,舵即拖的意思,因為它是拖在船尾的緣故;舵能幫助船只不偏離航向,使它順利地抵達目的地。

1955年,在廣州近郊的壹座東漢墓中,出土了壹只長1.8尺的陶制船模型,其船尾有壹支舵。舵面呈不規則的四方形,面積較大,它與船尾槳已經沒有相似之處了。舵桿用十字狀結構固定,從船尾斜伸入船的後部。在舵桿的頂端有個洞孔,是用來安裝舵把的。應用杠桿原理,只要轉動舵把就可以使舵面偏轉,從而調節和控制航行的方向和路線。由此可見,東漢時期我國的船舵裝置已經相當先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