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泊,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湖,海拔780米,面積約2400 ̄3000多平方公裏,因地處塔裏木盆地東部的古“絲綢之路”要沖而著稱於世。
古羅布泊誕生於第三世紀末第四紀初,距今已有200萬年以上,廣闊的湖泊沈積區和鹽漠,都曾是它的領域範圍,面積在2萬平方公裏以上。在新構造運動影響下,湖盆自南向北傾擡升,被分隔成幾塊窪地。現在的羅布泊是位於北面最低、最大的壹個窪地,曾經是塔裏木盆地的積水中心。古代發源於天山、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的河流,源源註入羅布窪地形成湖泊。歷史上,羅布泊最大面積為5350平方公裏。民國31年(1942),在蘇制1、50萬地形圖上量得面積為3006平方公裏。1958年,我國分省地圖標定面積為2570平方公裏。1962年,航測的1、20萬地形圖上其面積為660平方公裏。1972年,最後幹涸部分為450平方公裏。
註入羅布泊的諸水,主要有塔裏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和米蘭河等,同時也部分地受到祁連山冰川融水的補給,融水從東面通過疏勒河註入湖泊中。此外,還有阿爾金山北麓各季節性河流流水註入。這些河在註入羅布泊時,在沿途留下壹片片湖泊,如眾星拱月,環衛著羅布泊,其中最大的為羅布泊南面的喀拉和順湖與臺特瑪湖。
臺特瑪湖、喀拉和順湖與羅布泊之間都有河道溝通。當塔裏木河和車爾臣河註入臺特瑪湖後,可沿塔裏木河尾閭下延散流河床流入喀拉和順湖。喀拉和順湖和羅布泊之間,有壹條40公裏和的河道,出口處河寬800米,河床深1米,入羅布泊時呈散流狀,河床深30-50厘米,兩湖高差為10米。
羅布泊曾有過許多名稱,自先秦以來,有的因它的特點而得名,如泑澤、鹽澤、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蘭海,孔雀海等;此外,還有輔日海、臨海、納縛波等名。元代以後,稱羅布淖爾,“羅布”地地點,古維吾爾語意為聚水之地;“淖爾”,系蒙古語,意為湖泊,二者總語意為聚水之湖。
羅布泊湖區,自古因流沙、雅丹、鹽殼的包鎖阻隔,道路艱險,人跡罕至,是壹塊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海經》,第壹次用文字記載了羅布泊的位置和它的水源:“不周之山,北望諸毗鄰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之所潛也。”指明羅布泊(泑澤)在蔥嶺(不周之山)之東。”敦薨之水西流註入泑澤,蓋亂河自西南註也。”前者即今開都河、孔雀河水系;後者即來自塔裏木盆地南緣的各河流。“亂河”者,反映了當時河流交織,縱橫成網的情景。
漢代,羅布泊“廣袤三百裏,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它的豐盈,使人猜測它“潛行地下,南出積石為中國河也。”這種誤認為羅布泊是黃河上源的觀點,由先秦至清末,流傳了兩千多年。至公元4世紀,曾經是“水大波深必訊”的羅布泊西之樓蘭,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據境地。清代末葉,羅布泊水漲時僅“東西長八九十公裏,南北寬二三裏或壹二裏不等”,成了區區壹小湖。1921年,塔裏木河改道東流,徑註羅布泊,至50年代,湖的面積又達兩千多平方公裏。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和幹預,到1972年最終導致了羅布泊的幹涸。近40年,湖泊匯流區耕地面積急劇增大,用水量成倍增加,孔雀河上遊逐漸修築了十多個大壩,從阿克蘇、沙木依曼、亞木依曼、亞汗爾、勞改農場、馬固諾爾,到老麻紮,就有6個攔河大壩,將孔雀河水引入農墾灌區。其次,在塔裏木河源各主要河道中下遊興建了眾多水庫,攔截了河水,在塔裏木盆地建成使用的大中小型水庫達206座,僅塔裏木河幹流上就建成大中型大庫19座,基本上攔截了塔裏木河水。1962年,在下遊上段修建的大西海子水庫,實際已經變成塔裏木河的尾閭,使塔裏木河縮短180多公裏。60年代終因塔裏木河、孔雀河二河下遊斷流,使羅布泊斷了水源,漸漸幹涸,湖盆區變成了白茫茫的鹽殼地,湖濱區植物枯死,塔裏木河與孔雀河下遊成了風沙活動的場所。
近代,壹些進入羅布泊的外國人把羅布泊說成是“遊移湖”。1876年,沙俄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在塔裏木河下遊考察後,以其片面之見,錯誤地認定喀拉和順湖即中國古籍所記羅布泊。他的學生科茲洛夫和英國的斯坦因支持他的看法。德國地理學家範李希霍芬卻持反對的觀點。接著瑞典人斯文赫定系統地提出了壹套關於羅布泊“遊移”的理論,認為它南北遊移的周斯是1500年,是由於湖底周斯性沈積擡升和風蝕降低的結果。這種遊移傳說,曾長期為中外學者所接受。除斯文赫定外,美國人亨亨頓提出了“盈虧湖”的理論,中國學者陳宗器發表了“交替湖”的觀點,而蘇聯地質學家西尼村則試圖用構造運動來作解釋。圍繞羅布泊遊移問題的爭論,延續了壹個世紀。根據我國古籍記載,由行秦至清,對羅布泊方位的記載基本是壹致的,清代的《西域水道記》《河源紀略》、《輿地經緯度裏表》等都準確載明,羅布泊在北緯40℃~41℃之間。臺特瑪湖、喀拉和順湖至羅布泊之間的高差確定了它不可能產生自北向南遊移。通過我國科學家近年實地考察,證實了羅布泊是塔裏木盆地的最低點和集流區,湖水不會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底沈積物3600年僅1.5米),幹涸後變成堅固的鹽殼,短期內湖底地形不會劇烈變化。對湖底沈積物通過年代測定和孢粉分析證明,羅布泊長期是塔裏木盆地匯水中心。這說明,遊移說是不切實際的推斷。
兩千多年來,不少中外探險家來羅布泊考察,寫下了許多專著和名篇,發表了壹少有關羅布泊的報道。但是,由於各種局限和偏見,也制造了許多訛誤,為羅布泊抹上了神秘的色彩。近年,在我國科學工作者的努力下,才揭開了羅布泊並不遊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