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國學,為什麽要學國學:
“經”是指古籍經典,如《易經》、《詩經》、《孝經》、《論語》、《孟子》等等,後來又增加壹點語言訓詁學方面的著作,如《爾雅》。
“史”指壹些史學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馬遷的《史記》、鄭樵的《通誌》,斷代史,如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誌》、歐陽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等。
“子”是指中國歷史上創立壹個學說或學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韓非子》、《商君書》,兵家的《孫子》,道家的《老子》、《莊子》,以及釋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皆入“子部”。
“集”是歷史上諸位文人學者的總集和個人的文集。個人的稱為“別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荊公集》等;總集如《昭明文選》、《文苑英華》、《玉臺新詠》等。四庫未列入的壹些古代戲劇作品如《長生殿》、《西廂記》、《牡丹亭》也屬集部。
國學精髓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沈積下來的精華語:
1、孔子——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要本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做人要誠實,誠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嚴以律己寬於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樂也!此上就是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2、孟子——君臣相比,君屬於強勢,臣屬於弱勢,其關系由強勢君主導。君講禮,臣講忠,故君臣之道在於禮。君禮於臣,臣必忠;臣忠於君而君不禮,其忠必退。
3、老子——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4、莊子——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以喜悅之身,養喜悅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義準則。所謂快樂,不是財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為先,才能為次。做事,明理為先,勤奮為次。人生要學會平和心,喜樂心,慈悲心。
相關信息: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壹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存***鳴的,沒有主從關系,如果按時期所起作用而論,各家學說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或顯性或隱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領域不同而已。
各家學說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領域的道家與法家、軍事領域的道家、兵家、醫學領域的道家、醫家、還有其它各領域的各家(名家、墨家、農家……)等等,某壹領域起主流作用並不代表全部。所以,國學的各個學派學說並沒有主從之分,並不存在以哪壹家學派學說為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