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稱:甘松香、甘香松、香松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收,愉秋季采者為佳。采挖後去凈泥沙,不可用水洗,以免損失香氣。除去殖莖及細根,曬幹或陰幹。
基源植物:敗醬科甘松香屬草本植物甘松或匙葉甘松(寬葉甘松)的幹燥根及根莖。
拉丁學名:
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
匙葉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 Don) DC.
植物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莖密被葉鞘纖維。
叢生葉長匙形或線狀倒披針形,基部漸窄而為葉柄。莖生葉下部的橢圓形至倒卵形,是部下延成葉柄,上部的葉無柄。
聚傘花序頭狀,頂生,花後主軸及側軸常明顯伸長,使聚傘花序成總狀排列。總苞片披針形,苞片和小苞片常為披針狀卵形或寬卵形。花萼小,5裂,裂片半圓形,無毛,全緣,厚,脈不明顯。花冠紫紅色,鐘形,筒外微被毛,基部偏突;花冠裂片5,寬卵形,前端鈍圓;花冠筒喉部具長髯毛;雄蕊4,伸出花冠裂片外,花絲具柔毛;子房下位,花柱與雄蕊近等長,柱頭頭狀。
果實被毛。花期6-8月。
甘松-匙葉甘松藥材特征:
本品多彎曲,上粗下細。根莖短,上端有殘留莖基,外被多層枯葉殖基,呈纖維狀,外層棕黑色,內層棕色或黃色。根單壹,有的數條交結,並列或分枝;表面皺縮,棕褐色,有細根和須根。
質松脆,易折斷,斷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葉苦、辛,有清涼感。
優等品以條長、根粗、香氣濃者為佳。
甘松-匙葉甘松藥性:
性味:辛、甘,溫。
歸經: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理氣止痛,開郁醒脾。用於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外治牙痛,腳腫。
用法用量:3~6g。外用適量,泡湯漱口或煎湯洗腳或研末敷患處。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防潮,防蛀。
註意:氣虛血熱者忌服。
典籍記載:
? 甘松,醒脾暢胃之藥也。《開寶方》主心腹卒痛,散滿下氣,皆取溫香行散之意。其氣芳香,入脾胃藥中,大有扶脾順氣、開胃消食之功。入八珍散、三合粉中,治老人脾虛不食,久瀉虛脫,溫而不熱,香而不燥,甘而不滯,至和至美,脾之陽分用藥也,與山柰合用更善。 ?
?——《本草匯言》
甘松的故事
? 傳說鳳凰降生五百年後,在棕櫚樹頂端的橡木枝上為自己搭建壹個巢,然後出外收集肉桂、甘松和沒藥等香料,銜入巢內,墊在自己的身下,然後它就點燃巢穴,讓自己在火焰中燃燒,然後再從死灰中復生,從此變得美麗異常,且不再死。這就是傳說中的鳳凰涅磐。在鳳凰涅磐時,高達十米的烈焰從山頂噴薄而出,而飛瀑從山頂飛流直下,在水與火的交融中,有壹顆甘松的種子落在了今四川阿壩州境內,自此叢生山野,葉細如茅草,根極繁密,總散發著清涼香氣。
? 若幹年後,唐朝文成公主進藏,途經這裏。這支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組成成員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壹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因此地海拔高,氣候異常,這些人員到達這裏時突然出現了心慌、失眠、胃痛、胸腹脹滿、頭痛等癥狀。文成公主遍查隨帶古籍未果,想起唐太宗臨走時的囑托,端莊美麗的她不禁愁容滿面。因為當時吐蕃已經擊潰了吐谷渾,儼然成為了西南舉足輕重的強邦。唐太宗深謀遠慮,覺得只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穩定,因此才千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予以資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而遠嫁的,這支送親的隊伍就是是前去協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 公主信步走到壹片疏林邊,低頭沈思,突然看見壹種矮小的,開著粉紅色花朵的植物,湊近可以聞到壹股淡淡的清涼香氣,令人心曠神怡。公主大喜,命人采集它們,制成香料,果然改善了大家頭痛癥狀,睡眠也好多了。公主見此植物滿地根莖,品嘗後帶甘味,遂命人煎湯服用,很快,大家胃痛腹脹也減輕了。於是大家重新上路,終於完成使命。
? 經過長期接觸和使用後,人們才發現甘松的根莖原來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它能夠理氣止痛,醒脾健胃,可以緩解乃至消除心慌、失眠、胃痛、胸腹脹滿、頭痛等癥狀。因此,《開寶本草》、《本草拾遺》等許多醫學典籍都將甘松作為重要藥物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