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袍和直裾非常相似,很長時間裏大家都分不清楚它們的區別,因為明人自己也經常混淆,後來依據《酌中誌》記載“直身,制與道袍相同,惟有擺在外”判定了區別。
兩者均為交領長袍,兩側開衩有擺,區別在於,道袍和直身有擺,道袍擺在內,直身則像圓領袍壹樣擺在外,所以直身可用場合會略正式於道袍。
2、深衣有濃重的儒家背景,所以歷代大儒對於考據深衣都有很深的執念,包括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朝鮮半島等地,所以根據這些大儒的考據不同,還要再分成朱子深衣、江永深衣等,但是這些考據很多是文字或簡單圖片,轉化成具體實物又有所不同。
3、此外,明代也有深衣,和上面用途也不同。明代深衣與前面的道袍類的不同在於,淺色衣身,深色緣邊,上下分裁,下半身拼幅,多搭配幅巾。它的地位特殊,並不會在日常穿著,而是配合壹些儒家色彩儀式場合穿著,所以他並非人人都穿。
擴展資料:
曲裾深衣 :
漢服深衣的壹種,秦漢時期常見服飾。深衣根據衣裾繞襟與否可分為直裾和曲裾。曲裾深衣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然後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這壹狀況可能就是古籍資料提到的“續衽鉤邊”。
“衽”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應該是形容繞襟的樣式。曲裾出現,與漢族衣冠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符合理並合禮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發明_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
開始男女均可穿著。男子曲裾的下擺比較寬大,以便於行走;而女子的則稍顯緊窄,從出土的戰國、漢代壁畫和俑人來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擺都呈現出“喇叭花”的樣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來越少,曲裾作為女子衣裝保留的時間相對長壹些。
直到東漢末至魏晉,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興,曲裾深衣自然也幾乎銷聲匿跡。後來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則是襦裙 。再說襦裙襦裙款式比較豐富,有對襟襦裙,交領襦裙,齊胸襦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