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n zhú yè tāng
2 《聖濟總錄》卷壹六三:淡竹葉湯 2.1 處方淡竹葉 麥門冬(去心,焙)小麥 白茯苓(去黑皮)各30克 甘草(炙,銼)人參各15克
2.2 制法上六味,粗搗篩。
2.3 功能主治主氣陰兩虛,心煩喘悶。
2.4 淡竹葉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中午、臨臥空腹時各壹服。
2.5 摘錄《聖濟總錄》卷壹六三
3 《鬼遺》卷三:淡竹葉湯 3.1 處方淡竹葉4升,麥門冬3兩(去心),黃耆3兩,芍藥3兩,幹地黃3兩,生姜3兩,前胡2兩,黃芩2兩,升麻2兩,遠誌2兩(去心),栝樓2兩,大棗14枚,當歸1兩。
3.2 功能主治發背乳痛,已服生地黃湯取利後。
3.3 淡竹葉湯的用法用量先以水1鬥8升,煮竹葉及麥冬1鬥,去滓,納諸藥,再煮取3升,分3次溫服。
3.4 摘錄《鬼遺》卷三
4 《得效》卷八:淡竹葉湯 4.1 處方淡竹葉、甘草、燈心、棗子、烏豆、車前子。
4.2 功能主治諸淋。砂、血淋。
4.3 淡竹葉湯的用法用量上不拘多少,以水濃煎湯,代熟水服。
4.4 摘錄《得效》卷八
5 《鬼遺》卷三:淡竹葉湯 5.1 處方淡竹葉(切)4升(去尖),栝樓4兩,通草2兩,前胡2兩,升麻2兩,茯苓2兩,黃芩2兩,知母2兩,甘草2兩(炙),石膏末2兩,生地黃10兩,芍藥1兩,大黃3兩,黃耆3兩,當歸1兩半,人參1兩。
5.2 功能主治發癰疽,兼結實大小便不通,寒熱,已服五痢湯吐出,不得下,大渴煩悶者。
5.3 淡竹葉湯的用法用量先以水1鬥6升煮竹葉,去葉,取9升,納諸藥後,煮取3升2合,分4服,日3夜1。快利便止,不必盡湯,湯盡不利,便合取利。
5.4 摘錄《鬼遺》卷三
6 《外臺》卷三十八 6.1 方名淡竹葉湯
6.2 組成淡竹葉(切)1升,茯苓1兩,白術1兩,甘草1兩(炙),枳實1兩(炙),梔子1兩,人參1兩,大黃2兩,黃芩3兩。
6.3 主治乳石發動。熱腫初起,始欲作癰者。
6.4 淡竹葉湯的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3升,分服。以愈止。
6.5 制備方法上切。
7 《醫學心語》卷五 7.1 方名淡竹葉湯
7.2 組成淡竹葉7片,黃芩1錢,知母1錢,麥冬1錢,茯苓2錢。
7.3 主治子煩。孕婦火盛內熱而煩者。
7.4 淡竹葉湯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古籍中的淡竹葉湯 《評註產科心法》:[上集胎前門]子煩,此君相二火,翕聚以養胎,火盛內熱致煩也,宜用淡竹葉湯主之。若氣滯痰凝而悶者,用二陳湯加白術、黃芩、...
《劉涓子鬼遺方》:卷三鬥三升,煎取四升,去滓,分溫四服。治癰疽,五味竹葉湯方竹葉(切,二升)五味子前胡當歸幹地黃人參(各...
《幼幼新書》:[卷第十]壹切驚第壹湯下,大腸秘澀,生姜湯下;白痢,椒湯下;風眼,淡竹葉湯下;坐間便退頭風,槐枝湯下;風疹,蜜酒下;赤白...
《外臺秘要》:[卷第三十八]乳石發動熱氣上沖諸形候解壓方五十二首三服,腫即消散,如熱加黃芩三兩。(千金翼同)又淡竹葉湯方。淡竹葉(切壹升)茯苓白術甘草(炙)枳實(炙...
《太平聖惠方》:[卷第六]治肺臟壅熱諸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