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望嶽杜甫翻譯和賞析

望嶽杜甫翻譯和賞析

 望嶽杜甫翻譯:東嶽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齊魯,山色仍然歷歷在目。神奇自然,匯聚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黃昏。層層白雲,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賞析:《望嶽》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古詩。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壹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誌。

 壹二句寫泰山山脈綿延遼闊;三四句寫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細遠望,見群峰雲生,仿佛有歸鳥入谷。七八句想象將來登山所見景象,同時抒發自己的抱負。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嶽,但通篇並無壹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

《望嶽》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望嶽》註釋

 1、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嶽,五嶽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裏指對泰山的尊稱。夫:讀“fú”。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語氣詞,強調疑問語氣。如何:怎麽樣。

 2、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後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未了:不盡,不斷。

 3、造化:大自然。鐘:聚集。神秀: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

 4、陰陽:陰指山的北面,陽指山的南面。這裏指泰山的南北。割:分。誇張的說法。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壹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曉:黃昏和早晨。極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曉與黃昏,明暗迥然不同。

 5、蕩胸:心胸搖蕩。曾:同“層”,重疊。

 6、決眥(zì):眥:眼眶。眼眶(幾乎)要裂開。這是由於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決:裂開。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7、會當:終當,定要。淩:登上。淩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8、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望嶽》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壹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作者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望嶽》作者介紹

 杜甫,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

 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沈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參考文獻:

1、蕭滌非.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葛曉音.杜甫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

3、韓成武.杜甫詩全譯:河北人民出版社

4、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五):吉林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