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妳到過埃及,壹定會參觀著名的納爾美爾法老石碑。在這塊古老的石碑上,分別刻著下埃及法老和上埃及法老的畫像,很顯然,立這塊石碑的目的是為了紀念上下埃及的統壹。現在,這塊石碑則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石碑上刻有文字,除了記錄埃及王朝時代始於公元前3100年左右的內容外,還記載著納爾美爾法老的名字。這些像壹條條鯰魚壹樣的文字,就是埃及象形文字的原始形態。石碑上的文字,包括圖畫和符號,因為具有形狀,後人稱之為象形文字。這些神聖的符號,是古埃及王公貴族專用的文字,平民沒有資格使用。
文字是語言的具體表現形式,古埃及民族的語言,通常認為發源於含族語系,後來又受到閃族語系的影響。在語法結構上,含族語系和閃族語系極為相似,但兩種語系是如何被埃及人混合使用的,直到今天還是壹個謎。
最初的埃及文字,僅僅是壹些圖形符號,由於文字所表達的意思和圖形有直接關系,這種文字被稱為表意文字。例如圓盤這壹圖形,最初的埃及人用它來表示太陽,後來,人們又賦予圓盤更多的象征意義,可以代表“白天”。接下來,埃及文字又向前邁進了壹大步,圖形不僅可以表達事物和觀念,還能夠代表它的讀音。如此壹來,便解決了每壹個字必須要畫壹個圖形的麻煩。不過也有讓埃及人煩惱的時候,因為要解讀這些文字非常困難,好像猜謎壹般。例如表示名詞“鋤頭”的圖形,同時又可以表示動詞“愛”,而且發音非常混亂,埃及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得又發明壹些輔助音節加以區分,於是產生了表音文字。
從表意到表音,埃及文字具有了更多的特性。因為配合了各種文字圖形,還有組合的多樣性,埃及人能夠充分表達他們的思想。此時,符號的神聖性已經趨於大眾化。
幾千年後,埃及人開始制造出紙張,接著又發明了墨水,可以在紙張、樹皮、木板、黏土上進行書寫記錄。這樣壹來,王公貴族專用的文字便開始在民間流傳,使用者也不再局限於貴族。隨後,又產生了壹種更簡便的文字,由那些使用希臘語的平民開始,慢慢在普通人群中傳播開去,這種文字稱為平民文字。
平民文字壹般寫在草紙或較平軟的材料上,書寫方向仍然從右向左,符號更加簡化,書寫形式比神聖文字更富於曲線,完全失去了圖畫性質。平民文字最初運用於政府官員的契約、公文等文書,後來連商業文書、私人信件、文學創品和古籍抄寫等,都開始使用。不過由於書寫方向始終是從右向左,因此閱讀起來十分吃力,在公元476年左右便停止了使用。
盡管埃及文字的解讀非常艱難,但保留下來的歷史資料卻非常豐富,這也是同時代的古文明無法比擬的。除了按年代記錄戰爭、祭祀、王室生活、建築工程外,還記錄諸如喪葬程序、納稅許可、征服報告和勝利宣言等事項,甚至連尼羅河泛濫的水位都被記載了下來。
1798年,拿破侖遠征埃及,雖然打了敗仗,然而卻使世人得以重見歌珊地湮沒2000年的珍寶。法國遠征軍先在開羅的壹處神廟附近發現了後來被稱作“埃及艷後之針”的方尖碑。次年,軍官布夏爾在羅塞塔地區附近發現壹塊非同尋常的黑色玄武石碑。由此,揭開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謎便拉開了它的序幕。古埃及人認為,他們的文字是月神、計算與學問之神圖特造的,和中國人“倉頡造字”的傳說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