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五行誌》:龍降溫明殿,靈帝光和元年六月丁醜,有黑氣墮北宮溫明殿東庭中,黑如車蓋,起奮迅,身五色,有頭,體長十余丈,形貌似龍。莫非龍真的是壹種氣態化生物,還是說這是個小型龍卷風?
《華陽國誌》卷三,蜀誌:“二十四年,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東漢建安二十四年,有黃龍出現在武陽赤水,逗留九天後離去,這個肯定不是龍卷風,小編還沒見過持續9天的龍卷風案例。
《晉書》記載,時有黑龍、白龍各壹,見於龍山,皝親率群僚觀之,去龍二百余步,祭以太宰。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悅,還宮,赦其境內,號新宮曰和龍,立龍翔佛寺於山上。講述在龍山出現了黑龍與白龍各壹只,當時的前燕國皇帝慕容皝聽到了這個消息,遂率領眾臣前往龍山,站在距離龍約二百余步的近距離觀看。兩只龍在天空中身體交纏,互相在天空中遊戲飛翔了壹陣子之後才飛去。慕容皝觀賞之後心情非常愉快,回宮後隨即頒令大赦其國內,將新建的宮殿命名為和龍宮,並在龍山上建了壹間龍翔佛寺。文中並沒有說明兩龍的形狀,讀起來也有點龍卷風的意思。
唐代《宣室誌》龍廟記載:“汾水貫太原而南註,水有二橋,其南橋下嘗有龍見,由是架龍廟於橋下。故相國令狐楚居守北都時,有壹龍自廟中出,傾都士女皆縱觀,近食頃,方拏奮而去,旋有震雷暴雨焉。……時唐太和初也。”這次龍現人間的事件,有大規模的人群親眼目睹,並且下了壹場雷陣雨,也有點龍卷風的意思。
《唐年補錄》記載,唐鹹通末年某日,有青龍墜在桐城縣境內,因喉部有傷,當場死去。龍全長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壹半。尾呈扁平狀。它的鱗片跟魚差不多,頭上有雙角,口須長達兩丈,腹下有足,足上有紅膜。
《元史·五行誌》雲: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臨胸縣有龍見於龍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此例是比較標準的龍卷風事件,在我國,龍卷風作為壹種並不罕見的天象壹直沒有公認的名稱,古籍中對龍卷風壹般稱為:龍或者蛟龍、應龍,龍掛等等。
《臨安府誌》記載,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雲南石屏縣東南的異龍湖中發現巨龍,“須爪鱗甲畢露,大數圍,長數十丈”,龍山和異龍湖中出現龍,可能不止壹次。不然它不會有“龍山”和“異龍湖”之稱 !
郎瑛《七修類稿》記載,南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太白湖邊發現壹條龍,巨鱗長須,腹白背青,背上有鰭,頭上聳起高高的雙角,在幾裏之外都能聞到腥味。當地群眾用席子遮蓋它的身體,官府還派人親自祭祀。壹夜雷雨過後,龍消失了。它臥過的地方留下壹道深溝。
《永平府誌》記載,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夏天,有龍降落在灤河下遊的樂亭縣境內,蠅蚋遍體。當地群眾為它搭棚以遮蔽陽光,並不斷用水潑灑它的身體。三天後,在-場大雷雨中,龍離開了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