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廬山學校簡介

廬山學校簡介

廬山派是流行於福建、浙江、江西、廣東、臺灣省等地的道教重要流派,因其大本營而得名。相傳廬山在岷江底,壹般人看不到。只有修行到了高級階段,才能進入河中央的窯洞。這種說法雖然看似玄妙,但卻體現了道教尊陰尊水觀念在該派的繼承和發展。

廬山法形成於唐宋前後的福建、江西等地。該教派以廬山九郎、蒙山氣浪、昭侯三郎太、張昭二郎為法神,吸收道教靈寶派的咒語和法器,成為華南地區最重要的教派之壹。

廬山學派與景明忠孝有著相同的神仙信仰淵源。這兩位道士都尊晉代著名道士許遜為父。同時都標榜殺蛇剁餃子的故事。不同的是,景明的忠孝後來更註重倫理道德的成就,而廬山學派則是向科學儀器和法術方向發展。

福建是廬山教發展的中心,最重要的原因是唐代以來福州民間女神陳景谷信仰的擴大和影響。道派利用陳景谷救嬰驅邪的傳說,宣傳魔法的威力,並由此形成了以許真君為教主,陳景谷(包括林夫人、李二夫人)為師傅的廬山岱乃夫人派。當地人俗稱“三奶派”、“夫人教育”、“王牧教育”,是廬山派的主流。後來,廬山學派傳播到浙江南部、江西南部、廣東東北部甚至湖南西部。明清以後,隨著移民傳播到臺灣省和東南亞許多國家。絕大多數的儀式是趨惡收魔,去惡得樂;道士因為穿著聖裙,額上戴著紅領巾,所以被稱為“紅頭師”。宋代前後,廬山派受到佛教瑜伽派的影響。部分地區道壇吸收了瑜伽法(或稱靈山法),形成了靈山法和廬山法並存於道壇的現象,被民間稱為“法師教”。其教派在崇拜許真君的同時,突出了宋代永福巫僧張勝軍的地位,稱其為“章法大師”。他的教法和“三奶派”最大的不同是,他只做紅事驅邪奪福,還做紅白禮。道士在喪功德道場穿海青衣,戴綠絲巾,故稱“烏頭大師”。

廬山派道教教師的職務,是根據道教祭壇的世襲教師和儀式的教師來確定的。只有經過壹定的“試法”儀式,才能主持社區道壇的重大儀式。在閩西(客家地區),也有“入郎位”之舉,要經過道門的審定或政府與道教協會舉行的儀式,才能稱之為“郎”。廬山道壇是世襲繼承制,可以傳給沒有子女的女婿和侄子。但其壇號世代不變,道派傳統深厚。

廬山教的法器種類繁多,除了正月十五前慶祝陳景谷神的生日,七月二十三日部分地區慶祝張勝軍神的生日。其道教祭壇儀式主要分為贊客、齋客、假客三類。贊客是在社區寺廟舉行的公共祈禱儀式,齋客是以家庭亡故、佛寺慶典、開業典禮或普渡為主要內容的儀式。假是家庭中驅邪、應對災難的祭祀儀式。廬山派道教祭壇的主要器具有龍角、鐘、鐘刀、蛇、劍、班超、鞭、雷牌、尺、華蓋尺、器、神像、手爐、水罐等。“達摩派”道教祭壇多為木魚、巖石等法器。

目前,隨著* * * *宗教政策的落實,壹些縣市成立了道教協會,廬山的大部分道士都加入了協會。廬山相當數量的道教祭壇在民間活動中壹直正常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