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合肥的美稱

合肥的美稱

關於“合肥”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北魏酈道元《水經註》說:夏水暴漲,石(今南淝河)與淝(今東淝河)合,故稱合肥。這是壹種說法。到了唐代,又有人提出另壹種說法:水從雞鳴山流出,北流壹分為二,壹流向東南(南淝河),經此進入巢湖;壹條是西北支流(東賀飛河),從壽春到淮河,全長200英裏。《爾雅》指出“歸異處,同說肥”。兩水俱肥,合壹源而分二,故稱合肥。

雖然“合肥”這個名字只出現在公元壹世紀的歷史記載中,但據考古分析認為,合肥早在新石器時代(公元前30世紀至公元前20世紀)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公元前16世紀,夏傑被商湯流放到南巢(今合肥市附近)。西周時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有很多小國家,如晁、魯、蜀等,在東周春秋時期(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65438年+0年)相繼被楚國吞並。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這裏被稱為“宋虎”,先被吳國占領,後被越國吞並,最後回歸楚國,已經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廢除封建,建郡,屬九江郡。

合肥是壹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合肥自秦朝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三國故裏、包拯故裏、淮軍搖籃”。三國時期,魏和吳在合肥打了32年仗。215年,東吳都督孫權攻打合肥,合肥都督張遼率800精銳大敗吳棟十萬大軍。孫權騎過西津橋,落荒而逃。《三國演義》第67回,羅貫中生動地描述了以少勝多的戰爭。合肥是三國故裏,曹訓練弓弩手的交女臺和滿寵修建的“三國新城”至今仍留在合肥。時至今日,感人至深的傳說如胡兵池塘、臧周浦、鄭迪普等壹直流傳著。

楚漢相爭時,楚霸王封英布為九江王,改九江郡為九江州(治壽春)。西漢時(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淮南被劉邦的兒子常陸封邑。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廢淮南,改合肥郡,屬九江郡。東漢建武年間,英雄劉秀鳳封合淝為侯,九江郡改稱合淝國(侯國)。三國時期(公元202 -265年),揚州由曹魏統治。晉朝(公元265 -439年),隸屬淮南郡,是南北貨代的重要中轉站。南北朝時期(420 -581),是長江和淮河之間理想的軍事屏障,是南北雙方的戰略要地。

581年隋朝統壹中國後,恢復合肥縣名,為廬州府所在地。此後,合肥歷經唐、五代、宋、元、明、清,壹直是廬州(廬州府)的州(或府)。這是壹個古老的地區政治中心。辛亥革命後,這裏是合肥縣。抗戰勝利時曾是國民黨安徽省的首府。解放後為皖北行署所在地,1953後為安徽省省會。

歷史表明,合肥壹直是軍事重鎮或區域政治中心。

兩千多年來,合肥古城經歷了藏三。據《瀘州賦誌》卷四記載。漢代的合肥市距水西西門約兩裏,位於現在的南淝河北岸和河東岸。現在是1998年在庫西測的。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孫吳和曹魏都非常重視合肥的得失和管理。建安三年(公元199),孫策攻取合肥,立項燕為合肥太守,顧雍為揚州刺史。不久,項燕被部下廬江太守李殊所殺。合肥混戰,郡縣破,大批百姓逃亡,合肥成了壹座冷清的空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為了有效控制江淮通道,鞏固淮河南北疆域,首次任命劉福為揚州刺史,並將揚州國政由溧陽(今和縣)遷至合淝。劉福上臺後,采取了“招降流放、開墾農田、惡性繁榮、高築堡壘、修戰守田”等多種重建措施,使曾經空曠荒涼的合淝煥發了生機,成為當時的軍事重鎮。此後的32年間,魏和吳為爭奪合肥而頻繁交戰。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中“張遼大震逍遙津”的典故,是對這壹時期發生的壹次軍事行動的描述。逍遙津、齊飛大橋和臧周浦是當時留下的遺跡。為了加強合肥的防禦力量,東漢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秋,曹操還親自率領水兵到合肥。關於他在焦奴臺、鄭迪普等地的活動,都有傳說。

漢代合肥城的行為是地勢低窪,容易發生水災。南北朝時,田亮監國五年(公元506年),北魏梁羽舟刺史魏銳試圖奪取合肥城,壹度圍堰被肥水淹沒,毀了合肥。從那以後,這座城市變得越來越破敗。

公元618年統壹全國後,吳右侯尉遲恭選擇了南淝河南岸具有地形、水上交通便利的地勢(即今天十字街的菜場以南地區),新建合淝城,命名為金鬥城。

北宋初(公元960年),經過五代十國連年戰亂,合肥再次荒涼。詩人王之道曾在《出合肥北門》中描述,說“斷壁殘巖新修,舊戰場埋沙。在垂死掙紮中,春風沒有牛羊。”衰落的形象可見壹斑。經過近200年的生息發展,該鎮逐漸恢復了繁榮。到南宋,金兵入侵,宋朝遷都臨安(今杭州)。當時合肥成了抗金的前線。宋孝宗幹道第五年(公元1169),城市進壹步發展。淮南西路總司令郭開始擴張,將原城墻外的大片土地圍起來,與金鬥河、逍遙津、金鬥徐壹起,變成新建的合淝城,稱為鬥梁城,比唐代的金鬥城要寬得多。除了在城外修建護城河,還有東西兩個水閘(水閘)。通常江南的糧食和輜重可以由金水河直接運入城內,城內軍民也有幹凈的水源;戰時封閉有利於防禦。在城市布局上,當時充分利用自然河流,考慮平戰結合。自此,合肥城市的輪廓基本定型。可惜的是,由於連年抗金戰爭,當年的邊陲重鎮合肥在宋末變成了“林木蔥郁,長草萋萋,白骨對峙,蒼蠅打臉,人去樓空”之地。元世祖忽必烈統治中國(公元1279年),下令摧毀全國所有城市,宋都梁城被夷為平地。

明朝朱元璋統壹中國後,明朝洪武元年,保存了中國學者於同海,在南宋竇良城原址上重建了磚墻。這座城市比歷代都要強大,所以被稱為“生於重慶,鐵打的”。由於明初社會秩序的穩定和農業生產恢復河的迅速發展,位於金鬥河畔的合肥迅速恢復了生機,異常熱鬧繁榮,呈現出“百貨與馬匹相結合,千壁與鱗,兩岸店鋪,商賈雲集”的景象。但到了明朝鄭德年間(公元1506-1520),廬州知府余旭害怕起義農民劉瀏、劉啟的進攻,於是打開了深北壕,關閉了弱西水關。此後,金鬥河成為無源之水,逐漸淤塞。由於商船無法直達市區,曾經繁華的金鬥河兩岸變得荒涼起來,東水關外沿河兩岸只開發了幾百米長、雜亂的碼頭和堆場。臭水溝不僅影響了居民生活河流的健康,還讓地勢低窪的城市東南部在下大雨時變成了壹片澤國。“土墻茅屋,閻街?呼號的悲劇,半夜聽到,年年看到。”曾經在合肥經濟河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金鬥河,已經成為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巨大災害。合肥市也再次下滑。

在北洋軍閥、日寇和清朝國民黨統治時期,合肥仍是該地區的政治中心,但城市本身已經逐漸衰落。到1949解放前夕,合肥所有被破壞的工業都枯萎荒涼,到處是廢墟,到處是汙水和垃圾。在5.2平方公裏的方圓市內,建成區只有2平方公裏,居住著5萬市民。它已經衰落成壹個衰落的小鎮。

合肥,安徽省的省會,是壹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由於秦致縣屬九江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遺存眾多,名人眾多,文化燦爛。被譽為“三國故裏、包拯故裏、淮軍搖籃”。

合肥處於戰略關頭,素有“淮右咽喉,江南唇齒”之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魏和吳在合肥打了32年仗。公元215年,張遼率800精銳大敗吳棟10萬大軍,孫權躍過西津橋逃走。《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像描繪的是“逍遙津騎鞭背飛上玉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張遼威震逍遙津”。合肥是三國故裏,至今仍保留著焦奴臺和魏所建的“三國新城”遺址,這裏還保留著曹操所執教的500名弓弩手。時至今日,胡兵池塘、臧周浦、鄭迪普等感人的傳說仍在流傳。

合肥是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的故鄉。包公壹生大公無私,不畏權貴,清正廉潔,留下了“包青天”的美譽。999年,包公出生在合肥市肥東縣吉傑鄉鮑曉村。公元1027年,鐘進士被任命為建昌縣(江西永修)知縣,卻辭職在家侍奉父母。公元1037年,39歲的包公步入仕途,背井離鄉,出任揚州天長縣令,在合淝生活了近40年。公元1062年卒於開封,次年八月葬於合肥東郊大興集。合肥是包公的出生地和埋葬地,有許多遺跡。香花墩是包公小時候學習的地方。據《瀘州州府誌》“香花墩,包讀書處,蘆葦若幹,魚上下,長橋橫,竹樹成蔭。”包公寺位於香花碼頭,四面環水。始建於公元1066年,是海內外包公寺、包公寺的鼻祖。清末李鴻章捐銀重修。包墓地埋葬著包拯、他的妻子和孩子的遺體。

合肥是淮軍的發源地,也是淮軍主要將領的故鄉。《辭海》“淮軍”壹文,列明淮軍九大主將李鴻章、張樹聲、劉銘傳、周生波、潘、、丁、葉誌超、聶士誠等七人是合淝人,另外兩人是原廬州政府治下的廬江人。65438+60年代李鴻章創立的淮軍,從內地走向沿海,從安徽走向全國,從傳統走向現代,將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的錦衣衛改造成為國防軍的新軍。從鹹豐到光緒,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成為晚清三大政治軍事集團之壹(曾國藩創立的湘軍、李鴻章創立的淮軍、袁世凱創立的北洋集團)。

淮軍最重要的將領李鴻章是直隸總督兼北洋貿易大臣。出國40年,涉足東亞西歐萬裏,執掌清政府內政外交。同時,李鴻章鎮壓撚軍和太平軍,簽訂了壹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條約,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之壹。

合肥是壹座科教之城。是中國重要的科教基地,世界科技城聯盟城市之壹,全國首個科技創新試點城市,中國科學城正在建設中。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等院校42所,中國合肥材料研究所等科研機構200余所,研究人員23萬人。智力資源在國內同類城市中處於領先地位。中國有八個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合肥占了兩個,分別是中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和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所超導托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合肥科教遊已成為安徽旅遊的知名品牌。遊客學科技,科技人成為合肥壹道亮麗的風景。

合肥是中國首批園林城市。作為中國首批三大園林城市(北京、珠海、合肥)之壹,有著“綠城”的美譽,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合肥環城公園,全長8.7公裏,面積137.6公頃,開放式布局,猶如壹條美麗的“翡翠項鏈”,環抱老城,融於新城,形成“城在園中,園在城中,城與園交融,融為壹體”的獨特城市景觀。2004年,環城水系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合肥郊區有兩個森林公園:紫蓬山和大蜀山。合肥毗鄰巢湖,合肥南側到巢湖的海岸線距離只有10公裏。這是壹個美麗的湖畔城市。

巢湖岸邊有壹座千年古鎮——三河。三條河流流經其中,具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典型水鄉風貌。三河古稱“闕主”,春秋時期即有此名。歷史上,吳楚發生過著名的“鵲橋會”。1858年,太平軍在這裏又壹次取得了震驚中外的“三江勝利”,留下了古城墻、英國皇宮等歷史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