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酒皶鼻簡介

古籍中的酒皶鼻簡介

中醫·酒渣鼻酒渣鼻(brandynose;acnerosacea)為病名。因鼻色紫紅如酒渣故名酒渣鼻。出《魏書·王慧龍傳》。中醫稱之為酒皶鼻、酒齇鼻、酒齇鼻、鼻齇、肺風、肺風粉刺、赤鼻、鼻準紅赤,俗稱酒渣鼻、酒糟鼻,古名鼻赤。是指發生於鼻部,以鼻色紫赤、丘疹,甚則鼻頭增大變厚為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是壹種主要發生於面部中央的紅斑和毛細血管擴張的慢性皮膚病。由脾胃濕熱上熏於肺所致。《黃帝內經素問·熱論》:“脾熱病者,鼻先赤。”《外科大成·酒渣鼻》雲:“酒渣鼻者,先由肺經血熱內蒸,次遇風寒外束,血瘀凝滯而成,故先紫而後黑也。治宜宣肺氣化滯血,行營衛流通,以滋新血,乃可得愈。”本病以顏面部中央的持續性紅斑和毛細血管擴張,伴丘疹、膿皰、鼻贅為臨床特征。多發生於中年,男女均可發病,尤以女性多見。酒渣鼻相當於西醫的酒渣鼻、酒渣性痤瘡、玫瑰痤瘡。古人論述中醫對酒渣鼻早有認識,《黃帝內經素問·熱論》記載:“脾熱病者,鼻先赤。”《魏書·王慧龍傳》已出現酒耱鼻之名。《諸病源候論》認為:“此由飲酒,熱勢沖面,而遇風寒之氣相搏所生。”說明了此病的病因病機與飲酒和寒溫失調有關。《丹溪心法》稱之為“肺風”。鑒於本病在發展過程中具有壹般粉刺的特征,故又稱為“肺風粉刺”。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說:“肺風、粉刺、酒簸鼻,三名同種。”唐代以前,治療以外治為主,主要藥物為水銀、雄黃等。至元代,逐步開始用內服方藥。在明代,更提出以“清肺、消風、和血”(《外科啟玄》)為原則。清代對本病論述比較突出的是《醫宗金鑒》。該書指出,由肺經血熱引起的稱為肺風粉刺;由血瘀凝結而成稱為酒皺鼻,前者用枇杷清肺飲宣肺清熱,後者用涼血四物湯、梔子仁丸等涼血清熱,活血化瘀。從其描述的癥狀來看,兩者當屬同壹病癥的不同階段,前者較輕,而後者較重。《醫林改錯》則采用通竅活血湯治療,因而活血化瘀也成為本病的治法之壹。外用藥以《醫宗金鑒》創制的有

詳見百科詞條:酒皶鼻 [ 最後修訂於2019/12/20 14:04:40 ***13169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