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司馬遷的史記中為成就壹代霸業的立傳稱為本記 項羽並沒有成其霸業為何也被記為本記

司馬遷的史記中為成就壹代霸業的立傳稱為本記 項羽並沒有成其霸業為何也被記為本記

時勢造英雄,《史記》壹書極具傳神地刻畫了劉邦、項羽兩位時勢英雄的形象,也成為歷來眾文學家所爭論的焦點。

壹、追溯根源

司馬遷在《淮陰侯列傳中》通過韓信的觀察對項羽的形象作了很好的概括:

“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故曰其強易弱。”

項羽確實是那個急風暴雨時代勇氣和暴力的化身或象征。這種暴力和勇氣不能單純地歸結為氣力或才氣。而更應註意到孕育英雄的特定文化土壤。

項羽是在這充滿復仇情緒的社會氛圍中成長的。“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項羽本紀》)這是因為楚國在十幾個世紀以來壹直在南方獨立發展,在壓迫中求生存,在歧視中走向壯大,形成獨特的楚民族文化傳統。項羽可以說是集中了國仇與家恨與壹身的人物。壹百多年的仇恨,壹百多年的血淚,強烈的復仇怒火與個人野心相結合,鑄就了項羽這樣壹個以暴抗暴的英雄。在這個只剩暴力、殘殺、陰謀、機詐的社會時代,要麽是去殺人,要麽被人所殺。在這種氛圍中生活的人們,懦夫也會變為勇士。項羽的性格,可以說是通過這個人的氣質而將這個時代特征放大了。

《項羽本紀》的精美語言對項羽形象的塑造作用也不小。文中措寫項羽年輕時與其叔項梁壹道觀看秦始皇渡浙江的情景,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項梁趕緊手掩其口,說:“勿妄言,族矣!”然而他也“以此奇籍”。壹句帶有鮮明個性特點的話,就表現了項羽獨特的思想,預示了他日後的卓爾不凡。

劉邦雖然不比項羽“勇悍仁強”且本性貪財好色,猜忌功臣,慢而侮人,詈罵諸侯臣如奴仆。但入鹹陽卻“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且“約法三章”以安民心。這與其生長於市井,老於世故,善於玩弄詐術,籠絡人心兼具江湖義氣的性情有關。後來的將相如蕭何、曹參、夏侯嬰,樊噲等人都是起義前就已經結識的,而又受重用。(當然統治穩定後,所謂“狡兔死,走狗烹”又令另但別論)。

然而就是不同的環境塑造了他們不同的性格。項羽生長於將相世家,處處為世家道德等教條所縛;而生長在市井的劉邦,則不遵循社會的條條框框。這也為兩位英雄的形象迥異奠定了基礎。

二、性格比較

項羽是司馬遷著力最多的壹位英雄人物,在他身上就可以發現多重人格。他喑惡叱咤,又言語嘔嘔。他愛人禮士,又妒賢嫉能。他是殘暴的,焚燒鹹陽,坑殺俘虜;他又是仁愛的,鴻門宴有惻隱之心,不殺劉邦,還時常慮念百姓疾苦。他有時與部下同甘***苦,分衣推食;有時又非常吝嗇,已經刻好的官印不肯發給功臣,放在手裏反復把玩。至於和虞姬悲歌唱和的場面,則兼有風雲氣和兒女情。這些相互對立的因素有機地集於項羽壹身,使得人物形象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底蘊,而且非常真實。

錢鐘書分析項羽的雙重性格特征時指出:“‘言語嘔嘔’與‘喑惡叱咤’;‘恭敬慈愛’與‘剽悍滑賊’;‘愛人禮士’與‘妒賢忌能’;‘婦人之仁’與‘屠坑殘滅’;皆若相反相違,而既具在羽壹人之身。有似兩手分書,壹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貫。科以心學性理,犁然有當。”

項羽性格的多樣性使太史公愛之愈深痛之愈切。

項羽壹生殺了多少人,恐怕數也數不清,不僅殺“敵人”,而且殺俘虜,殺百姓。有些對歷史不了解的人認為,項羽是個十分暴戾、殺人不眨眼的魔頭。其實不完全如此。史學上還有“項羽仁而愛人”壹說。這從《項羽本紀》不難看出。

公元206年,項羽擺下“鴻門宴”,想要殺掉劉邦。這對他來說,簡直易如反掌。然而他並沒有這樣做。其最大的障礙不在劉邦,也不在暗中幫助劉邦的項伯,而在項羽的內心世界。“義帝”楚懷王是他和劉邦擁立的,“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是***同約定的;如果他殺了劉邦,就毀了約,把自己陷入“不仁不義”的被動地位。而實際上,“義帝”只是個傀儡,劉邦和各路將領都懼怕項羽,他即使背叛義帝,殺了劉邦,也無人敢說什麽。但他自己的內心深處有壹個“道德法庭”,阻止他那樣做。於是,不顧範增的勸阻,項羽放虎歸山了。

垓下壹戰,項羽看見來追殺他的正是“叛徒”呂馬童,還深情地呼喚:“若非吾敵人乎?”“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拔劍自刎,成全“故人”拿他的頭去向劉邦邀功請賞。

而劉邦呢?

“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下車。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於是遂得脫……”

他從彭城逃跑的時候,為了減輕負擔,讓車子跑得更快壹些,以擺脫楚軍的追擊,曾經幾次把自己的兒女踢下車!他心裏只有自己,哪裏還顧得上道德!可是在必要的時候,他又撿起道德這面旗幟,為自己大造輿論。項羽殺了“義帝”,劉邦借此做足了文章,為“義帝”發喪,聯合諸侯討伐“不義”的項羽,又擊中要害!

三、用人不疑與剛愎自用

司馬遷不愧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盡管他非常喜歡項羽這個人物,但是在劉邦識人與項羽失人方面還是做了正確全面的評價。

陳桐生在《<史記>名篇述論稿》中指出項羽缺乏文化目光、政治智慧,而宗法血親情感國營濃厚。

人們都以為項羽壹介武夫,不會待人接物,其實歷史上的項羽“見人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加上兵強馬壯、聲勢浩大,壹開始確實吸引了不少人才。能人誌士韓信、陳平、彭越都曾投到他的旗下諜求發展,然而最終又都棄他而去。為何?陳平壹語道破:“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子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表面上尊重人才,骨子裏卻不信任,項羽的潛意識裏,關鍵時候、關鍵職位還是用自家。這使得無數人才流失,反倒讓項伯這樣的小人物渾水摸魚,為劉邦通風報信。戰爭能不敗嘛?

太史公總論項羽失敗原因有二,其中之壹便是“奮私智,不師古”。他驍勇善戰但不能知人善任。為人恭敬溫良但不能賞有功而勵戰將。

陳平設計離間項羽和範增。項羽不經過思考,便輕易上當。

項王欲聽之。歷陽侯範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項王乃與範增急圍

滎陽。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

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

王乃疑範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範增大怒,曰:“天下大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

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項羽本紀》)

壹個報效項氏恨不能肝腦塗地的人競落得如此下場,怎能不讓天下有才之士心寒?

項羽到頭來兵敗不自思,反而把原因歸結於天命。使多少為霸王的驍勇善戰所折服的人痛惜不已!他又任人唯親,非宗族莫信,排擠走範增。像韓信、陳平這些傑出人才,都是因為在項羽處得不到信任和重用,而倒戈投降劉邦的,他們在楚漢戰爭中發了決定性的作用。相較之下,劉邦在用人方面的才能是不可否定的。

劉邦可以“從百余騎”赴鴻門宴,也可以對完全不信任的韓信委以重任。有壹次劉邦在軍帳中洗腳。突有士卒來報,帳外有儒生求見。劉邦戰爭中不見儒生。儒生硬闖入軍中,質問為什麽輕視讀書人?劉邦說:“天下可以從馬上得之,要讀書人幹什麽?”這位讀書人當即反問他:“天下可以從馬上得之,天下也能從馬上治之嗎?”劉邦聽後,深受觸動,立即向這位讀書人施禮道歉,並請他上座。

公元前203年,項羽為了要挾劉邦,把劉邦的父親抓了來,隔岸綁在高俎上,對劉邦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卻不料劉邦完全不為所動,從容答道:“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爾翁,則幸分我壹杯羹!”

劉邦並不是鐵石心腸。他拿準項羽的性格上的弱點,料定項羽受傳統道德所縛,壹句“吾翁即若翁,必欲烹爾翁,則幸分我壹杯羹!”便輕易化解了項羽政治上的要挾。

論及楚漢之爭,劉邦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壹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這些都是作為政治領袖軍事統帥所必須具備的天賦與氣質。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朝以十月。車服黃屋左纛。葬長陵。

盡管司馬遷身受漢朝腐刑,但還是對劉邦采取了肯定、歌頌的態度。生動地描寫了劉邦在軍事政治上的非凡才能。他以漢朝“承敝易變”,符合“終而復始”的“三王之道”,作為受命的依據。

四、不同的結局

兵敗被困,四面楚歌,壹個叱咤風雲道英雄人物竟然落到這步田地,這已經夠讀者為之感慨噓唏了。在這樣的氣氛中,項羽災慷慨悲歌, “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就更加構成了壹種無限悲涼的氣氛。

項羽的悲劇有部分是道德的悲劇。他之所以兩千多年來壹直令人感嘆噓唏、追思懷念,在其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方面是不可少的。杜牧《題烏江亭》裏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項羽畢竟是項羽,而不是劉邦,在生死關頭,他沒有選擇生路,而選擇了死亡。他對江東父老有情,對虞美人有情,對戰馬也充滿了深情。他對烏江亭長說:“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壹日行千裏,不忍殺之,以賜公。” 人之以偉大,並不能專以其事業做代表。

劉邦知己知彼,遊刃有余,自己不為道德所束縛,卻又以此為武器壹次次緊逼項羽,必欲置之於死地而後快。劉邦憑借其高瞻遠矚的政治才能最終獲得了四年楚漢之爭的勝利。

五、從兩首詩見兩位英雄人物

《垓下歌》(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可以說,這是壹首英雄末路的挽歌,是楚霸王在進行必死戰鬥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在這首詩中,既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沈重地嘆息。人既臨死,還不知為何失敗,只知感慨“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這能不令太史公痛惜!

《大風歌》(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在戰勝項羽後,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這當然使他興奮、歡樂、躊躇滿誌,但在內心深處卻隱藏著深刻的恐懼和悲哀。這首《大風歌》就生動地顯示出他的矛盾的心情。假如說項羽的《垓下歌》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麽《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劉邦並不是才華出眾,他只不過是運道好而又善於用人,在他幸運坐定江山之後,卻為不得“猛士”而嘆息。劉邦重視人才的形象在此顯露無疑。

六、小結

有人說,歷史乃是成功者的舞臺,失敗者只能在歷史中陪襯。我不這麽認為。俗話說,不以成敗論英雄。項羽在滅秦方面的豐功偉績是不可磨滅的。遺憾的是,楚霸王只徒有叱咤風雲的偉力,而沒有知人用人的政治謀略。《史記》中對項羽的形象描寫,非常生動傳神。即使項羽的缺點不少,也能讓妳跟著喜歡他這個悲劇英雄。而劉邦知道什麽是政治,怎樣用人,知道什麽時候該做什麽,依靠壹幫賢人穩固了大漢江山。他能成功就說明了他具有可取的壹面。因此,從兩位英雄人物形象中,我們應該既認識項羽的英雄氣概,但是我們也不得不為劉邦認識時世的能力與駕馭自控的本領所折服。

參考文獻:

《司馬遷和史記》 劉乃和主編. -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7

《史記選註集說》 司馬遷著. -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 李長之著. - 北京: 三聯書店, 1984

《歷代名家評史記》 楊燕起等編. -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6

《史記選 》(漢)司馬遷著. -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5.5

《史記管窺》 程金造著. - 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5.3

《史記紀傳選譯》 (上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4

《<史記>名篇述論稿》 陳桐生著. - 廣東: 汕頭大學, 1996.1

《劉邦.項羽爭雄記》 李桂海著. - 上海: 文匯出版社, 1990.3

《<垓下之圍>中項羽形象的再認識》,陳濤著,來自維普全文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