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求問古代學校為何稱“庠”?意為培養教化之所

求問古代學校為何稱“庠”?意為培養教化之所

 “庠”為“培養教化”之所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庠”讀作xiáng,對“庠”字的解釋是:古代的學校。庠序,指古代鄉學,泛指學校。庠生,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的生員的別稱。在《辭海》中,“庠”同樣被解釋為古代的學校,《孟子·滕文公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之,皆所以明人倫也。”《說文·廣部》中也有:“庠,禮官養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盡管前者所述“周曰庠”,後者說的是“殷曰庠”,但不難看出,古人將學校稱為“庠”,是取其“教養教導”、“培養教化”之意。

從“庠”字本身來看,“庠”為形聲字。從廣,羊聲。“廣”的本義為寬大的房屋。“羊”為“善”省,表示美好、完善之意。“廣”“羊”為“庠”,可會意為專門用於教化人從善、向善、識禮,從而使得人品更加完善的地方,亦即學校。

“庠”有上庠下庠之分

“庠”作為古代學校的名稱,古籍中不僅有很多記載,而且各有解讀。如《禮記》:“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鄭玄註:“上庠,右學,大學也,在西郊。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宮之東。”《禮記·鄉飲酒義》:“主人拜迎賓於庠門之外。”《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明代王應麟《困學紀聞》卷五:“庠為鄉學,有堂有室;序為州學,有堂無室。”“庠老”、“庠生”、“遊庠”等都是因“庠”而衍生出的對人的稱謂。其中“庠老”是古代對地方學官的敬稱,“庠生”是對明清時期府、州、縣學的生員的稱謂。古時以府學為郡庠,縣學為邑學。元代柯丹邱《荊釵記·會講》:“家無囊橐,忝列庠生之數。”清代劉大櫆《吳君墓誌銘》:“子壹人,定,邑庠生。”清代蒲松齡《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庠。”這裏的“邑庠”即縣學。“遊庠”則是指明清時期,儒生經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生員。如明代淩濛初的《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總丱之時,三人壹同遊庠。”清代黃蛟起《西神叢語·許世卿》:“館於嘉禾項氏,其子已遊庠,督責之甚嚴。” 清代毛祥麟《對山餘墨·群芳榜》:“有沈濬者,幼孤,母甚姑息。既遊庠,益聽其以厚貲出入,乃愈放蕩。”清代陳其元《庸閑齋筆記》:“此人既遊庠食餼,當令人勉之務正。”

 “學校”壹詞始於民國

據考證,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學校。最早的學校就叫“庠”。高壹級的大學叫“上庠”,低壹級的小學叫“下庠”。夏朝,學校已有四個等級,分別稱作“學”、“東序”、“西序”、“校”。商朝時,這四種學校的名字又演變為“學”、“右學”、“左學”、“序”。此後的朝代還有在王府裏設立的學校,叫“辟雍”、“成均”等。西漢時期,學校劃分為中央和地方兩種,中央設太學,地方上置學宮。唐代辦學達到古代鼎盛時期,學校分類更細,明清時期的學校基本承襲隋唐,但由於科舉制的發展,學校成為科舉制的附庸。清末,開始興辦近代教育,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頒布的《欽定學堂章程》,首次將學校稱為學堂。辛亥革命後,民國教育部公布新的學制,“學堂”壹律改稱“學校”,並壹直沿用至今。舒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