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簡單的茶葉加工已經開始出現。用木棍將鮮葉搗成餅狀茶球,然後曬幹或曬幹保存。飲用時,將茶球搗碎放入鍋中,倒入開水,加入蔥、姜、橙調味。這時,茶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解毒藥物,也是待客的食品。此外,由於秦統壹了巴蜀(中國飲茶傳播較早的地區),促進了飲茶的知識和習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經是朝廷和官宦家庭的高雅消遣,王保《童約》記載“五羊買茶”。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壹步發展,人們開始註重茶的烹飪方法。這時出現了“以茶為酒”的習俗(見《三國誌·武治》),說明當時的中原地區飲茶較為普遍。到了晉南北朝時期,茶從最初的珍貴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品。隋唐時期,茶葉多被加工成餅茶。喝的時候加調料煮湯。隨著茶事的繁榮,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種植和加工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名茶,飲用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進。特別是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喝茶的方式有了很大的進步。這時為了改善茶的苦味,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還使用了專門的沏茶器具,並出現了茶葉專著。陸羽的《茶經》中有三篇關於茶的文章,也詳細論述了茶的烹調。這時,對茶和水的選擇、烹調方法、飲茶環境、茶葉品質都越來越講究,茶道也就逐漸形成了。從唐代以前的“吃茶粥”到唐代的“高人壹等”,是中國茶文化的壹大飛躍。“茶盛於唐,盛於宋”。到了宋代,泡茶的方法發生了變化,對飲茶的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初茶葉多制成團茶、餅茶,飲用時粉碎,配以佐料烹煮,也有不加的。隨著茶品的日益豐富,品茶的日益精細,茶的原味、清香逐漸被重視,調味品逐漸減少。與此同時,蒸制的散茶也出現了,而且越來越多。茶葉的生產往往以散茶為主,而不是餅茶。此時烹飲的程序逐漸簡化,傳統的烹飲習慣從宋代到明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明代以後,由於制茶技術的革新,團茶、餅茶已改為散茶,沏茶方法也由原來的煎煮逐漸發展到沖泡。茶葉用開水沖泡,再慢慢啜飲,茶香清澈誘人,茶味甘甜醇厚,茶湯清澈透明,能更好地領略茶葉的自然色、香、質。
明清以後,隨著茶的不斷增多,飲茶的方式有兩個特點:壹是品茶的方法越來越完善和講究。茶壺茶杯要先用開水洗幹凈,用幹布擦幹,先倒掉茶渣,再倒掉。器皿也是“紫砂制,蓋不奪香,無煮湯之味。”二、茶有六種,不同種類的茶,飲用方式也有很大變化。同時,由於風俗不同,不同地區開始選擇不同的茶葉。比如廣東、廣西喜歡紅茶,福建多喝烏龍茶,江浙擅長綠茶,北方人喜歡花茶或綠茶,邊境少數民族用紅茶和茶磚。縱觀飲茶習慣的演變,雖然風格多樣,但如果以茶、調味品、飲用環境為基本點,今天的飲茶主要可以分為三種:
壹、講究優雅和諧的飲茶習俗:茶葉用開水(或開水略涼)洗凈,自然、淡雅、有味道,尋求茶的原味,重在意境,親吻中國古代傳統的“清凈”思想。這就是清飲茶的特點。中國南方的綠茶,北方的花茶,西南的普洱茶,福建廣東的烏龍茶,日本的清蒸綠茶都屬於這壹類。
二、強調調味風味的飲茶習俗:其特點是在沏茶時加入各種調料。如酥油茶、鹽茶、奶茶、侗茶花茶、土家茶,還有歐美的牛奶紅茶、檸檬紅茶、多味茶、香料茶,都有調味的特殊風味。
第三,強調多種享受的飲茶習俗:即飲茶者不僅品茶,還備美,並伴有歌舞、音樂、書畫、戲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館”。此外,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品種的茶已經出現:速溶茶,冰茶,液體茶和各種袋泡茶,這充分體現了現代文化的務實精神。雖然不能稱之為產品,但不可否認這是茶的發展趨勢之壹。喝茶最早的目的是:排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眠;後來有陸羽的《茶經》等等,各種少數民族的“異”飲法,都離不開祖先;大概是喜歡詩歌的優雅和格調吧,值得玩味。如果是為了優雅而飲茶,大概是當今茶館興盛的原因之壹,或者是為了道而飲茶,比如強調“和、敬、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