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唐代的建築之宗教建築組群——理性與浪漫的交織

唐代的建築之宗教建築組群——理性與浪漫的交織

此時期佛寺建築有新發展。但經過唐武宗和周世宗兩次滅法和後代的毀損,除個別殿堂如五臺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外,沒有成組群的完整寺院存留。從唐代道宣所撰關中創立戒壇圖經、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中所繪帶有理想化性質的佛寺圖像,以及相關文獻的描述,可知這壹時期的佛寺建築是在通用型即中國宮室型的基礎上定型化並有所發展的。特點是:

壹、主體建築居中,有明顯的縱中軸線。由三門開始,縱列幾重殿閣。中間以回廊聯成幾進院落。

二、在主體建築兩側,仿宮廷第宅廊院式布局,排列若幹小院落,各有特殊用途,如凈土院、經院、庫院等。如,著名的長安章敬寺有四十八院、五臺山大華嚴寺有十五院。各院間亦由回廊聯結。主體與附屬建築的回廊常繪壁畫,成為畫廊。

三、塔的位置由全寺中心逐漸變為獨立。大殿前則常用點綴式的左右並立不太大的常為實心的雙塔,或於殿前、殿後、中軸線外置塔院。僧人墓塔常於寺外別立塔林。這些都與當時佛教界漸趨教理經義的研究而不重視拜塔與繞塔經行有關。

四、此外石窟寺窟檐大量出現,且由石質仿木轉向真正的木結構。供大佛的穹窿頂,以及覆鬥式頂,背屏式安置等大量出現,這些都表現了中國石窟更加民族化的過程。

五、唐代寺院俗講、說因緣帶有民俗文化娛樂性質,佛寺中並出現戲場,更加具有公***文化性質。

六、寺院經濟大發展,生活區擴展,不但有供僧徒生活的僧舍、齋堂、庫、廚等,有的大型佛寺還有磨坊、菜園。許多佛寺出租房屋供俗人居住,帶有客館性質。

唐長安大興善寺復原鳥瞰圖

唐代壁畫中的五臺山佛光寺院落

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的大量唐代佛教寺院壁畫多是反映西方極樂凈土輝煌、歡快的景象。這些壁畫雖然只表現了佛寺中主要部分的,但已顯示出大唐佛寺的組群布置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整體形象宏大開朗,單體形式多姿多彩,用色豐富但不俗艷。當它們呈現在妳眼前時,仿佛妳的精神也隨之升騰,同眾飛天壹道融進色彩的漩渦,直上極樂世界,沐浴在佛光之下。這種格調歡樂而華麗的佛寺,無處不洋溢著唐人對現實、人生的積極肯定和健康向上的精神

敦煌壁畫中的唐代佛寺院落盛唐第48窟南壁彌勒經變

敦煌第72窟北壁觀無量壽經變敦煌第72窟南壁觀無量壽經變敦煌第27窟觀無量壽經變非常遺憾的是,壁畫中瑰麗的唐代寺院在華夏大地上沒有任何遺存。日本現存的平等院鳳凰堂,建於05年,其形制尚保留敦煌壁畫中唐佛寺之韻味。鳳凰堂設計構思仿造極樂世界的凈土,形式和色彩力求輝煌歡快。其平面摹似鳳凰飛翔之狀因之得名。正殿為鳳身,左右廊為風翅,後廊是鳳尾,平面富於變化和動感。正殿屋頂為重檐歇山頂,兩翼檐下加裝飾性平坐,轉角部分升高作攢尖頂。正殿屋頂正脊兩端各置壹銅鳳,門上和檐下綴各種銅飾,殿內有精美的繪畫和雕刻,還用金箔、珠玉、金屬透雕等多種工藝手段作裝飾。當時貴族向往佛教中西方凈土極樂世界,故而這種華麗的唐式佛寺建築得到了發展

凈土宗佛寺實物——日本平等院鳳凰堂鳳凰堂雖然精制有余,但似乎缺少些正宗唐代建築的豪勁感。可喜的是,幾年前我國和日本在香港合作興建了壹座仿唐佛寺誌蓮凈苑,其設計取自莫高窟72窟北壁"觀無量壽經變"中的佛寺格局——疏朗大氣,俊美平和的唐式寺院在000多年後終於重現神州!

仿唐佛寺——香港誌蓮凈苑

誌蓮凈苑天王殿

唐長安大興善寺復原細部

殿堂

唐建築單體內質外美,非常強調整體的和諧與真實,造型渾厚質樸,多采用凹曲屋面,屋角起翹十分柔和大度,重視本色美,氣度恢宏從容,內部空間組合變化適度,可以雄渾壯麗四字來概括,具有可貴的獨創精神,堪稱中國建築藝術的發展高峰!

西安青龍寺空海紀念堂

青龍寺空海紀念堂立面圖此時期建築歇山頂延續了南北朝的兩段式形制,但曲線變得更加柔和,同時又不乏力量感青龍寺空海紀念堂剖面圖側立面飽滿、穩重,層次豐富;斜撐和人字拱盡顯結構之美

唐畫仙山樓閣圖中的樓閣建築

南禪寺大殿

南禪寺大殿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位於五臺縣東冶鎮李家莊旁。該寺創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主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平面近正方形,單檐歇山頂,屋頂鴟尾秀拔,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明間裝板門,次間裝直欞窗,轉角處額不出頭,闌額上不施普拍枋,鬥為五鋪作雙抄單拱偷心造,用材頗大,唐代作風明顯。此殿體量雖小,但讓人感到內力深蘊;好似壹名昂首挺立的戰士,蓄勢待發,充滿自信與力量!

南禪寺大殿

南禪寺大殿復原立面圖

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隋唐時期,佛光寺寺名屢見於各種傳記,按五代時記載,寺內曾有三層七間高九丈五尺的彌勒大閣,依地勢推測,閣可能建於現在的第二層平臺上,為全寺主體,當時與東大殿並存,極為興盛。從寺內遺跡看,宋、金、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修建。現存寺內的唐代木構、泥塑、壁畫、墨跡,寺內外的魏唐墓塔、石雕交相輝映,是我國歷史文物中的瑰寶。東大殿是該寺的主殿,位於最上壹層院落,在所有建築中位置最高,大有俯瞰全寺,壓倒壹切的氣派。

佛光寺東大殿

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廡殿頂,總面積677平方米。正殿外表樸素,柱、額、鬥拱、門窗、墻壁,全用土紅塗刷,未施彩繪。佛殿正面中五間裝板門,兩盡間則裝直欞窗。大殿出檐深遠,殿頂用板瓦鋪設,脊瓦條壘砌,正脊兩端,飾以琉璃鴟吻。二吻雖為元代補配,但高大雄健,仍沿用唐代形制。檐柱頭微側向內,角柱增高,因而側腳和生起都很顯著。殿的平面由檐柱壹周及內柱壹周合成,分為內外兩槽。外槽檐柱與內柱當中,深壹間,好象壹圈回廊;內槽深兩間廣五間的面積內別無立柱,內槽大梁,是前內柱間的聯絡材。殿的梁架,分為明和草兩大類,明在天花板以下,草不用斧斤加工,在天花板以上。天花板都作極小的方格,與日本天平時代的遺構相同,這也是大殿為唐建的例證。平梁上面用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兩叉手相交的頂點與令拱相交,令拱承托替木與脊搏,是唐時期建築固有之規定。柱頭卷殺作覆盆樣,前檐諸柱的基礎上均有覆盆,以寶裝蓮花為裝飾,每瓣中間起脊,脊兩側突起橢圓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頭,為唐代最通常的作風。總之,東大殿的表現了結構與藝術的高度統壹,具有我國唐代木構建築的明顯特點,它雖然比南禪寺正殿晚七十五年,但規模遠勝於彼,且在後世修葺中改動極少,所以國內壹般都將東大殿作為仿唐建築的範例。

佛光寺東大殿立面圖

奈良唐招提寺

奈良唐招提寺是著名的鑒真大和尚東渡日本後,759年聖武天皇為其敕建。現存金堂是鑒真去世後弟子如寶建立的,它氣勢雄偉,仍保存盛唐風貌,即日本天平時代的建築特點,和稍晚的中國佛光寺大殿非常相似:同為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廡殿頂,只是其占去壹間做前廊,故室內空間顯得局促;此外,其屋頂為近代改建,比原有的唐式屋頂陡峻;它的鬥拱結構、墻壁處理及其它也與佛光寺東大殿有所不同。

唐招提寺金堂

963年為紀念鑒真大師圓寂200周年,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在揚州大明寺仿照唐招提寺金堂設計建造了鑒真紀念堂。紀念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梭形立柱,柱頭施鬥拱,單檐廡殿頂,正脊兩端飾以鴟尾。堂內有方井仿唐彩繪天花,正中供鑒真大師像。

鑒真紀念堂

河北正定開元寺鐘樓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閣式建築,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建築面積35平方米。單檐歇山頂,上布青瓦,通高4米。其大木結構、柱網、鬥拱都展示了唐代風格。

開元寺鐘樓

五龍廟正殿為唐大和五年建造,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架椽,單檐歇山頂,柱頭鬥拱為五鋪雙抄偷心造,拱瓣棱角顯明,內部擱架鋪作鬥拱碩大,叉手長壯,侏儒柱細短,構成極平緩的廈坡,只有五臺山南禪寺可相比擬。殿內無柱,梁架全部露明。

整個建築結構簡練,古樸雄渾,雖然瓦件和墻壁為後世改造,並缺乏修繕,但毅然無法掩蓋大唐建築的風骨。

五龍廟正殿

河北正定文廟大成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面積650平方米。單檐歇山頂,坡度平緩,柱子卷剎明顯,柱頭不施普柏枋,僅用欄額。柱頭鬥拱奇大,補間鋪作無華拱,只有柱頭枋,上面刻影拱。梁架由駝峰及斜柱構成。933年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察文廟大成殿後認為此殿為唐末至五代的遺物,並說建築構架如此的簡潔了當,如此的合理化真是少見。

正定縣文廟大成殿

山西平順的大雲院建於後晉天福三年,原名仙巖院,宋改今名。院內的大佛殿系初建時遺構。大殿面闊、進深各3間,單檐歇山頂,配琉璃鴟吻。

大雲院大佛殿

山西平遙鎮國寺建於北漢天會七年,系皇家敕建。布局嚴謹,其萬佛殿為五代遺物。萬佛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梁架施六椽伏兩層,上設四椽伏和平梁,四椽伏對後乳伏,通檐用三柱,柱頭鬥拱與明次問補間鬥拱為五鋪作雙抄,轉角鬥拱出斜拱斜昂,圓柱方額,出檐深遠,鬥拱總高超過柱高的三分之二,形制古樸,手法規整

萬佛殿整體梁架結構嚴密,用材規格,符合力學原理,工藝精湛,作工精細,000多年來巋然如故

鎮國寺萬佛殿

福州華林寺大殿建於北宋乾德二年,為寺內僅存宋代遺構。958年文物普查發現,壹度定為南宋建築,其後幾經考察,確認其風格型制頗具隋唐遺風,建造年代不會晚於五代末北宋初。這與宋代三山誌等史書記載,吳越國占福州時郡守於錢氏十八年拆除五代閩國宮殿等建築用於修建華林寺等佛廟相吻合。故筆者認為此殿建造年代雖為宋,但更能反映五代建築的特征。

華林寺大殿

大殿坐北朝南,高2.8米,面闊三間,進深四間,殿的前部設了壹個敞廊,平面略呈方形,單檐歇山頂,八架椽屋前後乳對四椽用四柱。外檐鋪作為七鋪作雙抄三下昂重拱造,柱頭及補間鋪作均為七鋪作雙抄雙下昂重拱偷心造,鬥底作皿板形,用材碩大。除轉角鋪作出跳用足材外,其余均用單材。梁、、前檐闌額均為月梁造,以粗大的原木制成,斷面近圓形,額上不施普柏枋,前檐補間鋪作櫨鬥直接坐於闌額上。

華林寺大殿立面圖

大殿中的8根木柱皆為梭柱,檐柱比例肥短,柱高尚不足柱徑的8倍,而且沿用更古老建築中的柱式,中徑大,底徑和上徑小的兩頭卷殺的做法。此種形式曾在南北朝盛行,隋唐之後在國內極為少見。不對稱曲線形成自由流暢輪廓的雲形駝峰在梁上的運用,動態盎然。昂嘴曲線砍作三段,沿曲線輪廓微刻線腳壹道,活潑自然。裝飾構件與淺雕團窠及彩繪的巧妙結合,線條簡潔粗獷,皆具有獨特風格,為國內罕見。大殿,材等級高——三間殿所用鬥拱斷面高度在30至34厘米不等、特殊的達37厘米,實測足材高47厘米,標準足材高45厘米;構件尺度大——前檐柱與內柱徑64-67.5厘米,柱頭櫨鬥68厘米見方,脊檁和月梁的直徑均在50厘米左右,外檐轉角鋪作昂身長達8米多,雲形駝峰長者近3米、高在米左右;結構靈活多變——如山面中平檁縫出際梁架,與山面中柱鋪裏轉,處理的大膽巧妙,大量運用插拱和雲朵狀駝峰等。

大殿保留早期手法多拱頭卷殺無瓣,皿鬥的應用,梭柱卷殺,形式多樣的駝峰造型等等,皆為宋代木構少見,有的可上溯至隋唐、六朝,或在相當於隋唐時代的日本早期建築中找到先例,有的已不見於北方唐代建築遺構中,可為國內少有。華林寺大殿系江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其建造手法在中國唐宋木構建築中獨具壹格,對日本鐮倉時期的大佛樣、天竺樣建築有很大影響。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