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古老、最大的龍位於遼寧省阜新市茶海原始村落遺址。這座“龍形雕塑”由大小相等的紅褐色石塊砌成,全長近20米,寬近2米。它宏偉壯觀,位於原村址的中心廣場。在漫長的遠古時代,它曾作為祖先與神溝通的工具而存在,它對這個村莊的興衰負有責任。
古書上的記載真是觸目驚心。原始時代的祭祀總是殘酷而不合理的。我願齋戒,跪下敬拜…
...這些只是前奏,真正的主角是犧牲。燒人祭天——上帝需要他的臣民以血換雨。在熾熱的火焰中,散發著燒焦人肉的味道,但熱情的村民們卻在重復著單調的祈禱,乞求天上的神的憐憫。據說當時被作為祭品燒死的有兩種人:女巫和浣熊。女巫是眾神的使者。用火焚燒它可以使她的靈魂進入天堂,這樣她就可以向諸神抱怨民間的幹旱,得到雨水。另壹方面,浣熊是不幸的殘疾人,通常身體較短,鼻孔總是在背上。上帝憐憫浣熊,害怕雨水流進它們的鼻孔,所以拒絕下雨,導致大面積幹旱。只有用巫術燒死浣熊,才能結束這種局面。此時的龍還沒有被稱為神的資格,只是神用來布雨的工具。
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殘忍的祭祀方式終於受到質疑,古代燒人祭天的方式得到了改善——由殺改為虐。柴堆變成了暴曬場,活活燒死變成了烈日暴曬幾天...與此同時,龍的地位與日俱增,它的形象被廣泛應用於祭祀器皿中,並承擔了眾神代言人的角色。人們還用泥土和巖石在田野裏制作龍的形象,以祈求下雨。《荒東經》中的“大旱如應龍,但大雨滂沱”,“淮南子?這種現象在地形訓練中有描述。“造龍求雨”的方法越來越流行,祭祀方式不再血腥,相信與文明的進步和人文精神的覺醒密不可分。
拋開巫術和宗教因素,我們可以發現龍的起源與原始圖騰信仰之間有很多聯系。圖騰,源於印第安語,原意為“他的親屬”或“標記”。原始氏族對他們周圍的自然景象知之甚少。他們可以看到翻滾的雲朵,刺破天空的閃電,五顏六色的彩虹,卻無法用已有的經驗或常識解釋所見。為什麽地裏的莊稼會開花結果?牛羊家畜為什麽會生長繁殖?毫無疑問,這和下雨有關。天空打雷打雷,總是下雨,所以他們認為天象也和下雨有關。降雨量太少,沒有植被;過度的降雨淹沒了人和動物;只有雨量適中,莊稼才能豐收。至於下多少雨,就看老祖宗的保護了。就這樣,他們依靠的推測是,有壹個物種有著非凡的統治力,這個物種與降雨密切相關,控制著世界的秩序,他們與這個特殊的物種有關。因此,他們將這種動物視為其氏族的象征和保護者,並將其命名為龍,因此稱自己為“龍的後代”。
據古代文獻記載,中國有很多以龍為圖騰的氏族,從上古時期的黃帝、炎帝後裔(呵呵~別忘了中國人也自稱“炎黃子孫”),到堯、舜、禹的族人,甚至到吳越的族人。不同宗族的人往往會找壹些好聽的借口,作為他們宗族選擇某個神物來崇拜的理由。這些借口流傳下來,就成了神話。這些神話雖經後人修改加工,但仍包含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在此,筆者僅舉壹個例子進行分析。
公元前26世紀,黃帝和蚩尤在涿鹿大戰。相傳,黃帝派“應龍”參加戰鬥。應龍是壹條有翅膀的龍,可以控制風和雨。光亞?《放魚》中有記載:“有壹種翼龍叫應龍。”不幸的是,這個應龍開局不利,被風伯和雨師蚩尤殺死,黃帝的軍隊被風伯和雨師召集的暴雨淹沒。後來,黃帝邀請天女秀麗嘉美帶來了壹場幹旱,這才停止了風暴並取得了勝利。
從這個傳說可以推斷出以下幾點:1,天氣已經成為影響當時結果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哪壹方會贏。2.古代皇帝出征(如黃帝、蚩尤)前,往往會進行各種宗教儀式,希望影響天氣。黃帝召見“應龍”時,很可能舉行了“制龍祈雨”的儀式,而風伯、雨師等人物則可能是蚩尤軍中負責祈雨的巫師。3.在當時人們的觀念中,給雨不是龍的特權。風伯、雨神和其他人也可以求雨。只是後來隨著龍崇拜的推廣,其他求雨者的名字逐漸沒落,最終銷聲匿跡。
似乎沒有人能說出龍長什麽樣。羅松願意在爾雅義?《釋龍》中對龍的形象提出了概括:“角如鹿,頭如駝,目如兔,頸如蛇,腹如蜻蜓,鱗如魚,爪如鷹,掌如虎,耳如牛”。似乎連古人也不得不承認,所謂的龍是不同動物的大雜燴。但是,用壹句很俗的話來說,“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當然,龍之所以是龍,不僅僅是因為它具有不同動物的特性,更是因為它具有無與倫比的神力。它操縱風雨、雷電,它反射霧、輝光和彩虹。它深邃、遙遠、神秘。它是自然力的集合,代表著強大和不可思議。人之所以害怕,其實是害怕自己無法理解的自然。炎黃子孫從“隆隆”的雷聲中得知了它的蘇醒,並抽象出它的名字——龍。
正因為龍只是各種已知和未知事物的模糊集合體,所以它的形象變化很大,隨著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而不同。燭龍、應龍、小龍、基隆、盤龍、基隆、龍葵...各種龍匯聚在壹起,幾乎可以編壹本龍分類學的書。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有時清晰,有時模糊。比如龍有翅膀嗎?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據考證,西漢出土文物中,翼龍和翼龍並存。到了唐宋時期,所有的龍翼都變成了壹兩條飄帶。這說明龍的形象是不斷變化的。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首先,與龍所扮演的角色的變化有關。
在商朝,龍經常被雕刻在青銅器上用於祭祀。出於顯示神靈威風的需要,龍的形象莊嚴肅穆,充滿震懾。春秋時期,人們不再把龍的形象局限在禮器上,而開始出現在日常用品上,如鏡子、帛等。為了更貼近生活,龍的形象也逐漸變得溫柔,更加親切。但在明清時期,龍的形象被皇帝壟斷,用於皇家建築的裝飾。當龍在房檐梁上張牙舞爪的時候,又壹次變得囂張跋扈。到了現代,恐怕沒有人會相信龍是神了,龍紋可以隨便用,所以龍的形象也變得更加隨意,更加可塑。恐怕老祖宗做夢也沒想到,龍會變成漫畫裏傻傻的可愛形象。)
其次,這可能也與畫家繪畫能力的提高有關。
在原始時代,龍的形象相當粗糙。壹方面是因為他們是怪物,只需要看起來很可怕就可以了,細節都避而不談。另壹方面,即使野生時期的畫家想把龍畫得像樣,他們也做不到。所以那個時候“龍長什麽樣”是沒有標準的後來,隨著社會文化和經濟的穩步發展,畫家畫的畫越來越精美,人們不再滿足於形似,而是想考察相似。這就需要規範龍的形象。但由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所以畫龍的理論五花八門,差異明顯,所以也就有了各種各樣的龍。
其次,恐怕是因為謠言。
謠言說多了就會成真,尤其是在中國。這裏,筆者只舉壹個例子。相傳古時候,堯帝有壹個優秀的樂官,名叫隗。姚曾經稱贊他說:“小醜傀壹就夠了。”意思是:像奎這樣的人壹個就夠了。可惜古代漢語沒有標點符號,所以人們莫名其妙地把這句話當成“虧,壹腳。”意思是:嘿,只有壹只腳。後來,壹些自以為是的人把傳說中的龍葵和這個誤傳聯系起來,說龍葵有壹只腳。於是在中國的傳說中,壹條只有壹只腳的龍跑了出來。
文學作品中的龍龍出現在中國文學作品中的概率非常高。詩歌、詞、歌曲、小說、戲劇...幾乎沒有。
屈原《離騷》中寫道:“我駕飛龍,雜瑤象以為車。為什麽我可以離心?我會舒服得多,也自在得多。”以龍為坐騎,似乎是很多文人雅士的樂事。這是因為在古代,修仙思想非常盛行,文人往往希望告別現實世界中的勾心鬥角。而非凡的龍,則承擔起吸引的義務,成為大作家上天的交通工具。
再比如《三國演義》第十二章,劉備和曹操曾經有壹次關於龍的討論,曹操也做了很多評論——“龍可大可小,可升可隱;大的是抽,小的是藏……”。從表面上看,《龍族之變》實際上是壹句雙關語,但拋開政治不談,段奕宏的這壹描述確實很精彩。熟悉《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叫“臥龍”,龐統叫“鳳雛”,這些都值得玩味。古往今來,人們壹直用龍鳳來比喻人與人之間的英雄。被稱為龍的人,如果不是出生在帝王之家,往往是既有才華又正直,有點才華又有點自戀。這是中國人欣賞的那種人嗎?很難說。但從龍鳳的稱謂中,筆者也想到了另外壹點:很多人會認為龍是陽,鳳是陰,兩者是夫妻。但其實古人確實把龍鳳對立起來了,只是並不總是強調性別的對立(換句話說,在古代漢語中,鳳和鳳是夫妻,鳳是男的,鳳是女的)。只是陰陽和合的思想,才使得龍鳳要分男女。
話說回來,龍雖然厲害,也會有很窮的時候。在《西遊記》中,壹開始,有壹條龍因為不遵守法律而在魏徵手下掉了頭。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龍並不總是被視為皇帝的化身,否則就要搞個文字獄來砍龍的頭。看來吳承恩也是有意證明龍沒那麽神聖。在接下來的《西遊記》中,龍族的生活條件並沒有得到改善。先是四海龍王被孫猴子壹棍子打死,再是龍王太子因為觸犯天條被迫做了唐僧腿下的白馬...
當然《封神演義》裏龍的經歷更慘。龍王的三皇子被調皮的哪咤斷腿剝皮,龍王也被哪咤稱為“老泥鰍”。這種指責的理由值得研究。龍奔作為壹種吉祥的動物,在人們心中有著非常好的形象。為什麽這個時候民眾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不得不歸因於封建統治者對龍形象的壟斷。皇帝們宣稱自己是“真正的龍”,希望將龍視為王權的象征,同時宣傳自己。這種行為自然引起了人們的不滿。由於龍文化歷史悠久,統治者不可能完全把龍的形象據為己有,所以人們也創造了壹些惡龍的形象來指代歷史上的暴君,這也是龍在文學作品中經常被嘲笑和聲討的原因。
描寫龍的詞很多,不想贅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翻翻《山海經》、《搜姬神》、《聊齋誌異》等奇書,或者翻翻本文的材料,其中也摘錄了壹些傳說。這裏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