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相關組詞有七零八落、零七八碎、七零八碎、零七碎八、七零八散。
八,漢語壹級字,讀作bā,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為相背分開,即《說文》:“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後借為數詞,表示七加壹後所得的數目,引申表示多數或多次,是中國姓氏之壹、漢字部首之壹。
八是“扒”“捌”“分”“掰”等字的初文。“八”字的構形,變化很少,而且都是兩筆相背,像分別相背之形,即《說文解字》:“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八”的本義為分,並借“背”以為“八”聲。甲骨文乃以二畫相背,分向張開,以表示分別之義。
甲骨文、金文中均借為紀數之詞。“八”的金文和篆文大同。隸變後楷書寫作“八”。古籍釋義有《唐韻》:博拔切,《集韻》《韻會》《正韻》:布拔切,並音捌。《說文》: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徐曰:數之八,兩兩相背,是別也。少陰數,木數也。
《玉篇》:數也。又《集韻》:補內切,音背。《趙古則六書本義》:八,音背,分異也,象分開相八形,轉為布拔切,少陰數也。又《韻補》:葉筆別切,音?。張衡《舞賦》:聲變諧集,應激成節。度終復位,以授二八。
又《韻補》:葉必益切,音璧。張衡《西京賦》:叉簇之所攙捔,徒搏之所撞?。白日未及移?,巳獮其什七八。又八八。《通雅》:八八,外國語稱巴巴。《唐書·李懷光傳》:德宗,以懷光外孫燕八八為後。
零(拼音:líng)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零”的古字作“霝”,始見於商代甲骨文。“霝”的甲骨文是雨字頭下有三個方塊,代表雨點。零的本義是零星的雨,由本義引申為雨、霜、露等降落。
又由降落引申為落涕、淚,如:感激涕零。又由雨、霜、露等降落引申為雕落、雕零等。由本義又引申為零碎不整的。“零”又有數字義,指數的空位。“零”的數詞義是近代產生的,古代漢語並沒有這個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