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認為,當時的中學生作文有幾個缺點:壹是急功近利。“總是想創作,又渴望發表。不要覺得實際需要,讀書寫字都只是人,都是照章辦事而已;自然敷衍和遊戲在所難免。”二是思路不清。“我批改學生作文很多年了,覺得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思路不清晰。思路不清就是思路不清,就是沒有條理。”“這個問題在記敘文(包括描述性文章)和抒情文章中並不明顯,但在解釋性文章和議論文中很容易看到。“第三個沒什麽好說的。”給壹些小話題,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用詞。但大部分還是照常說話,似乎無話可說;妳寫“燈”的時候說燈包括植物油燈、煤油燈、電燈。妳寫“路”的時候說路包括土路、石子路、柏油路,其他的都沒有意義。“第四個無關緊要。”往往只是話題輕輕壹碰,然後就掀開了,壹個不相幹的故事或者不相幹的對話就來了。就拿《夜》來說吧,就是我晚上想到壹個故事,這個故事裏沒有夜的影子。比如《小星》裏,說的是早上去了壹個田,遇到壹個農民,抱怨了壹些苦,嘆了壹口氣就回來了,沒有提到早上的樣子。“第五,遣詞造句不合理。”至於用詞,熟練的很少;幾乎每壹句都有壹些不盡如人意的句子,再加上壹大堆其他的詞。大部分文字都是按順序排列的(雖然沒說什麽),最多恐怕只有十分之壹。"
朱自清認為,學生作文出現這麽多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老師沒有真正盡到責任,不重視作文訓練,教學方法不當。他認為教學生自己觀察和思考很難。但有些老師“請壹個東方的作家,請壹個西方的作家來講堂,這邊挑壹些,那邊湊壹些。可以說學生是願意聽的。可是東風已過,聽完還剩下什麽?”然後老師和學生都不重視作文的訓練。“有些語文老師,還有很多學生,對寫作練習很懶,往往壹學期只寫壹兩遍。有時候老師連這兩篇作文都不改,就悄悄沒收放了。”他還批評說:“現在的青年學生的通病就是大而不拘小節。他們只講興趣,討厭訓練;看到語文老師只是壹個新思潮的販子,他要把所有的新思潮都弄到手。為了滿足這種需求,語文老師也是到處制定計劃,集中精力應對;我開心到不看筆記,不改作文,每天就是去報告廳講。大家好像都覺得做不到沒關系,寫別的字沒關系,囂張沒關系,指鹿為馬沒關系。其實他們也不完全願意這樣做,只是怕麻煩,不感興趣。對什麽都有興趣,興趣不是壹直都有的;我不得不馬虎。”
對於當時中學生寫作水平的下降,朱自清很難過。上世紀40年代,他以“中學生的語文水平”為題發表了三篇文章,希望社會能夠關註這個嚴重的問題。同時,作為散文大師和語文教師,他提出了許多精辟的見解,試圖改進中學作文教學。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以“創造”為作文目標,設置想象的讀者,從而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覺得寫作是所謂的,而不僅僅是壹種機械的練習。朱自清說:“當然,寫作是基礎訓練,是生活技能的訓練——也是做人的訓練。然而,僅僅這個寬泛的目標並不能吸引學生的註意力。”“訓練學生寫作沒有給他們壹個接近的目標,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在為誰寫作。他們當然知道寫作是給老師看的;其實只有老師看,或者加壹些同學和他們的父兄。但如果每壹次寫作都真的是為了這些人,那寫作就真的沒什麽樂趣了。大概很多同學真的是這麽想的,所以忍不住敷衍校規,馬虎責任。“所以,要把作文當作壹種‘創造’,把寫作練習當作壹種應用,把想象中的讀者當作對象。寫作適用於這些想象中的讀者。有很多假想的讀者,“除了父親兄弟,老師,親密的同學或朋友,還有所有的學生,所有的中學生,普通的年輕人,當地人,各種協會,政府,政府領導,壹般的社會,還有其他沒有統計過的。”他還強調,寫作練習可以沒有老師,但不能沒有想象中的讀者。比如:“清末民初,家庭教孩子寫古文,假想的讀者是普通的社會和考試官員。中學生練習寫作,假想的讀者通常是全體學生和廣大社會。例如,《周日遠足》可能應該是所有學生都要讀的。然而,大多數老師和學生忽略了假想讀者的想法。學生寫作時,並沒有意識到想象中的讀者往往不區分各種體裁,只寫馬馬虎虎。實際應用的時候,自然會不合適。"
其次,教師對中學生的寫作訓練要“針對報紙和壹般雜誌上的文字”。朱自清建議學生註意學習報刊雜誌上的單詞,包括新聞、評論和廣告。“這有三個好處。壹是剪用,有發展;第二,幾乎有各種各樣的應用詞;第三,容易實現各種語言的各種閱讀器。”人們可能會認為“報紙和壹般雜誌上的文字往往被誇大,被當作靶子,我怕中學生的文筆會每況愈下”。他認為“這個顧慮太多了”,因為“報刊雜誌也有謹慎友好的文字”,學生可以“取法,盡可能多讀報刊雜誌”。在這些報刊雜誌上,因為有閱讀經驗,他們也會分辨哪些詞是粗魯誇張的,哪些不是。“而且”報刊上有很多論述和議論,也可以糾正現階段語文教學的不足。”朱自清還補充道:“報刊雜誌只是課外讀物。我只說要以報刊雜誌的文字為對象,沒說要作為教材;當然,有些教材可以從報紙和壹般雜誌上選,但主要不是從這些雜誌上選。"
第三,教師要培養學生欣賞文學的興趣和能力,讓學生“有情可寫”只有懂得欣賞文學,才能做好工作。如何欣賞文學?朱自清說:“到處濫用文學腔調,不是對文學的欣賞。這種興趣是不正確的。既然這些學生分不清文學和非文學,他們的鑒賞能力就不靠譜。欣賞是從辨析開始的,辨析意思、句式、組織、體裁是基本。吞棗的鑒賞只是壹種無心的愛好,毫無益處。”他認為欣賞文學的成果可以使自己的寫作受到影響,帶來某種文學趣味,從而達到梁啟超所說的:“寫作往往帶來情感。”
第四,朱自清還指出了作文訓練中應註意的幾個問題。比如要註意作文的單項練習,就是把作文訓練中的單詞和句子的難點進行分解,壹個壹個的分解。“多做分析練習。分析的做法,或以句子為單位,或以小節為單位,或以整篇文章為單位。這樣,我們就可以專註於這個和那個部分。小節清楚了,整篇文章就好理解了。”再比如從小範圍練習寫字。“練習就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寫作,比如學校的夥食。妳抓住了要點,寫得很清楚,這是壹篇很有條理的文章。”再比如,通過指導學生寫壹個詳細的提綱來理清寫作的思路。“寫作文的時候,先寫壹個詳細的提綱。這不是從語氣上,而是從意思上,從思路的安排上。這是訴諸邏輯。妳最好請老師看壹下大綱。思路安排得有條不紊,應該更容易通過正文。”此外,朱自清還強調“寫作和閱讀是相關的,閱讀有助於思維和寫作技巧的進步”。在回答編輯關於《背影》寫作的問題時,他說:“只有多讀書,才能知道如何潤色文字。朗讀和默讀都得練。”
雖然朱自清早在半個多世紀前就提出了上述觀點,但他指出的當時中學生作文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在今天的中學生作文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他批評的“當時連這兩篇作文都不改,卻悄悄沒收”等壹些不合理的做法,今天我們的壹些老師也很熟悉。而且他的很多觀點符合現代中學作文教學的特點和寫作訓練中的壹些規律性原則。因此,朱自清先生關於中學作文教學的理論對於我們改進當前的中學作文教學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