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是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表現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
我們在初中階段需要辨析、運用的修辭格有: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反復、設問、反問等七種,教材中常出現的還有對偶、互文、借代、引用、反語等
中考鏈接
《考綱》:“借助常用的語法修辭知識理解文章的重要語句,體會它們在文中的表達效果。”
考試題型主要有判斷(選擇題)、辨析其表達作用(參考閱讀)、仿寫或續寫修辭句。通過仿寫的形式考查修辭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是近年中考的壹大趨勢。
修辭的基本表達效果
比喻 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
擬人 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誇張 揭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排比 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
反復 強調某個意思,某種感情。
設問 提醒人們思考,或為了突出某些內容。
反問 增強語氣。
復習之記敘文
記敘文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壹種文體。
精析考綱要點:
1、整體感知,分清要素、人稱、線索、順序。
2、理解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作用。
3、分析層次,理解內容,明確詳略,歸納中心。
4、品詞賞句,理解關鍵性詞句的含義及作用。
5、欣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現手法等。
答題總原則
壹、瀏覽考題,整體感知
二、縝密審題,明確要求
三、局部探索,深入品讀
四、整體檢驗,確保準確
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記敘的人稱及作用:
1、第壹人稱:以“我”、“我們”的口吻或角度展開敘述。
作用:便於直抒胸臆,讀來有親切感和真實感。
2、第二人稱:出現在第壹人稱或第三人稱的敘述中,出於直接抒情的需要。但記敘文通篇壹般不采用第二人稱。
作用: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便於感情的交流,有利於直接感染讀者。
3、第三人稱: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把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經過告訴讀者。
作用:不受時空限制,能夠從多方面自由敘述,便於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現文章主題。
記敘文的線索:
線索是貫穿全文始終的壹條脈絡,體現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它把所有材料聯結成壹個有機體。
可以作線索的大致分六類:
1、以具體事物或事物的特征為線索。如《白楊禮贊》以白楊樹的不平凡為抒情線索貫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為線索。如《背影》以父親的背影為線索。
3、以中心事件為線索。如《清兵衛與葫蘆》以清兵衛壹直喜好葫蘆、收集葫蘆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
4、以思想感情為線索。如《山米與白鶴》、以山米對外祖父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
5、以時間推移或空間變換為線索。如《小男孩》以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即以他的行蹤為線索 。
6、以“我”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如《孔乙己》以小夥計“我”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
找線索的技巧:註意題目、文中多次出現的字眼、議論抒情的句子等。
記敘的順序及作用:
1、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的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插敘(在敘事過程中插入與中心思想有關的事件 。)
作用:對主要情節和人物描寫起補充、鋪墊、襯托的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理解描寫、議論、抒情表達方式的作用
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進行精描細刻。描寫分為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人物描寫(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等)可揭示人物思想品質和性格特點。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能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動情節的發展,突出主題。社會環境描寫交代背景、能揭示人物思想產生和導致事件結局的社會根源。
議論:記敘文中的議論是作者直接對敘述內容發表見解、判斷、表明態度,點明或深化主題,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抒情:作者在記敘的基礎上直抒胸臆,表達強烈的感情,引發讀者的感情***鳴,給讀者強烈的感染和震撼。
歸納文章中心思想的技巧:
1、分析文章標題;
2、分析文章的結尾;
3、分析文中議論抒情的句子;
4、結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礎上歸納中心;
5、有些文章比較復雜,必須從多方面入手,綜合分析,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文章中心。
關鍵句子的理解
關鍵句子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①點明題旨的句子;
②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
③總結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轉合的句子
重點語句的作用
壹般可從兩方面考慮:
壹從結構上,
常起:A承上啟下過渡、B總領下文或C總結上文的作用;
二從內容上,
常有:A開篇點題,B設伏筆、C作鋪墊、D深化中心、E點明主旨(畫龍點睛)等作用。
開放性閱讀試題的解答:
這類試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選文材料談看法、感受和啟示;
(2)、結合實際闡述對選文內容的理解;
(3)、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說;
(4)、根據生活、學習經驗,對選文材料談自己獨到的見解;
(5)、聯系實際對文中說明的現象提出合理化建議和設想;
(6)、調動知識的積累,考查選文材料由內向外的延伸和課本外與內的聯系;
(7)、發揮聯想、想像補寫有關內容;
(8)、對文中的藝術手法或美點進行賞析。
答題套路:
(1)表達時最好要有標誌性語言。在答題時可以先用“我認為……。”言簡意賅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再用“比如”、“例如”之類的詞語,運用舉例論證或道理論證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2)、表達內容要緊跟時代步伐,貼近生活實際。
(3)、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4)、語言要通順,表達要流暢 。
復習之說明文
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所謂“特征”是這壹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誌.只有抓住它,才能說明這壹事物或事理的獨特之處.
說明文的三要素:
被說明事物的特征、說明順序、說明方法
說明文常見的三種順序:
時間順序 、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文常用的三種方法:
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
說明方法作用常見答題模式:
1、舉例子:用例子(要點出是什麽例子),具體生動地說明了…特征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2、列數字:準確、嚴密地說明了……特征,使說明更準確更有說服力······。
3、作比較:把……和……相互比較, 突出強調了……的特點···。
“能不能刪?” 方法歸納
1、表態:不能刪。
2、定性(什麽上的限制)+(替換法)解詞或解釋句子。
3、若刪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實際(太絕對了)
4、XX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科學性。
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
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義,現聯系說明的內容,看看這兩者間有何內在聯系,就能領悟其引用的目的了。
作用:在文章開頭敘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為了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或者是為了引出說明對象。
在文章或段落中間敘述故事,往往是為了增強說明文的可讀性,同時也為了說明事物的來源或作用。
認真地閱讀文章以及題目所涉及的壹切材料,從中得出自己的觀點,還要註意語言的表達要符合題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