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樓觀臺道教藝術

樓觀臺道教藝術

樓觀臺有歷代(唐宋元明清較多)有關道教的碑刻,有唐宋元明清名人題寫的詩詞100余首,有歷代傳唱的道教音樂情懷。

碑刻和鑄器,樓觀臺現存古碑78塊。珍貴的是唐歐陽詢的《唐代聖人觀》壹書;的隸書《靈頌》,蘇靈之的隸書《老人見碑》,負半千的隸書《大唐尹尊師碑》,宋蘇軾的巡樓,彭的詩詞,吳舉的隸書《人間最好的土地》。元代趙孟頫寫了《上善池》,清代李希鈞寫了《東田笛福》。有不同形狀和風格的石獅、石牛等。歷代詩人邀請全國各地的著名書法家寫了許多關於建築景觀的詩,並收集了許多繪畫,這些都被刻在墻上。古樓觀臺碑,以碩經臺和宗聖宮為中心,分布在樓觀臺地區,東西長10公裏,南北長5公裏。

道教經典碑,現存官書《陶靜》、《德經》和篆書《姑妄子》碑。兩組中四個藥片的內容是相同的,但藥片的字和短語有小的差異。前者刻於唐代,方形斷頭頭,文5261寧,高300 cm,寬100 cm。後者刻於元二十八年(1291),螓首方座,高330厘米,寬110厘米,高壹冊,正文5263字。老子廟的碑堂裏立著兩組碑。

道行碑,古建觀,歷代道行先人,春秋至民國所有見碑者為41。道行碑唐代有1通,元代有3通,清代有4通,民國有1通。

《唐音尊師碑》刻於唐開元五年(717),記述了宗聖寺法師殷生前的事跡。此碑於元代大德元年(1297)三月復刻。

樓觀古主碑雕於元三十年(1293),座為無頭方座,高180 cm,寬110 cm。是壹本正式的書,全文4974字,作者是朱湘賢。記載了從周昭王到元朝30年間34位著名樓觀創建者的傳記,約1900。它是道教歷史上最著名的石碑。紀念碑頭部的雕刻精美而生動。

大元慶、妙道光華真人尹宗石碑,刻於貞元年間(1295),白石龜座,完好如新,工藝精湛,形制完美。是樓觀臺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樓觀臺有15座奏折,主要記錄古代樓觀臺道教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最珍貴的是《唐代聖賢觀》。

《唐聖賢錄》原載於樓觀下殿惠玲殿,道光五年(1825)移至朔經臺西碑堂。碑文刻於唐武德九年(626),龜頭圓形,高375厘米,寬93厘米。這是歐陽詢的隸書,1117。到了元代,字跡被刮削、修剪。1979年,該碑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書法藝術古跡。

老先生出場的牌位,本來是立在平臺下的庭院會靈觀裏的。清道光五年(1825),移至平臺西碑堂。碑刻於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圓頭龜座,高290厘米,寬98厘米。碑文為書法,額部為蘇靈之書《唐老君顯碑》摹本。北宋天盛六年(1028),重新刻文。這塊碑上刻著聖旨全文,宣告玄宗在夢中遇見老子,使各州刻上1擴大影響。這是荒謬的,這表明了統治者保護自己國家的良好意圖。

《古建觀宗聖宮圖》雕於元二年(1265)。圖文記錄了元代宗聖宮的規模和古建築的全貌。碑上的題字是牛白的壹幅畫和跋。

義碑鐫刻於明六年(1572)隆慶,講述了隆慶時期,鎮揚道長與政府和當地信眾壹起設齋,祭祀所謂的遊魂、死不了的鬼的大型道場。迷信活動的見證人。

詩詞書畫古跡樓觀臺現存歷代詩詞書畫古跡21座。

《題詠靈》刻於唐天寶元年(742年),在《題詠唐聖觀》的陰影下。題字隸書,題字隸書,戴選序,劉祭文,戴。是樓觀臺著名的書法碑。

《蘇軾在樓觀刻石上的題詞》題寫於北宋正月十壹(1064),書法刻於“老先生顯碑”蔭下,書法優美自然。

周雪樓觀詩刻於北宋元佑元年(1086)三月二十壹日。鑲嵌在老子廟的西墻。書法家薛,生於長安,北宋書法家。他以書法、書法、草書著稱,時任周之慶太平宮監。他還歸還了《大眾建築觀詩》、《王鞏系建築觀詩》等書籍。

道教石刻對聯,刻在老子廟大門內兩側石碑的側面,是壹種正式的書,有14合字。今天翻譯成“玉爐燃藥延壽,正道修壽丸”,推測是明代所刻。對聯原為八首七言律詩的前兩首,以“六書”之法創作,闡釋道家內修派的精髓,被道家稱為內修秘笈。今天樓觀臺臺長任法融有壹本書《道家養生十四法解讀》來解釋這幅對聯。

《祭奠老子》詩刻於清代嘉慶十八年(1813)。書法很美。書法家尹振麟,雲南南部人,周至縣人。

“第壹山”碑、宋密書、“第壹山”三個字清晰地刻在“陶靜”碑上。“此時此刻在盱眙縣,望南塔之石為雕耳,縱飛而行,有壹人守之勢”(石墨刻中國)。

臺灣西紀念堂內的銀尊石碑,鐫刻著宋代吳鞠所寫的“天下第壹福地”碑文。“字如米,大字極硬。”(《史書》)。

上善池碑中的“上善池”二字,是元趙孟頫的隸書。

“文之初殿”碑文有“文之初殿”二字,刻在“鐘南山古建築重建文之初殿碑”上。每個字大約50平方厘米,在安學是壹本很薄的書。大約100元到100元.

"德"二字碑,刻有"德經"碑陰。每字50平方厘米,平山書。好像是元代刻的。

《洞天福地》刻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共4張* * *,每張都有壹個大字,“洞天福地”。嵌在讀經臺靈官殿前道路旁的磚砌圍墻裏。

“二仙圖團”嵌在老子廟東山墻上。線刻鐘是從韓和的全身像中分離出來的。線條流暢生動。題為元代雕塑。

明代有王永壽、魏鶴洲、韋伯、秦聚奎、劉世龍、黃雲金、成貴、陳毅題寫的詩或碑帖。

歷代名人題寫碑文:李白(胡公石草書)、李隆基(錢君匋隸書)、呂綸(王格興草書)、岑參(劉自櫝古璽)、蘇轍(張仁之隸書)、王禹偁(方傳鑫隸書)、張順民(沈金壽楷書)的詩,蘇軾(沙孟海隸書)的詩6首。

石牛,青石臥牛,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在聖宮的陰影下制作,栩栩如生。

據說平臺上的三門鐵獅子是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鑄造的,1對,雄偉莊嚴。

靈官殿香爐鑄鐵鑄於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二月,周長4.2米,頸圍3.2米。底部回收利用,外墻用立體花草裝飾。其座為高腳虎,形制粗放。

石獅,壹個青石雕像的獅子,雕刻於明隆慶五年(1571),放置在聖宮三清殿遺址前。

老子廟的紙爐呈鐵塔狀,鑄造於明朝萬歷年間(1583),高2.07米,直徑0.37米..牛角頂,6角重檐,Totalix浮雕,造型各異,魔幻誇張。

樓觀有很多精美的石雕工藝,很多斷頭龜座的石碑就是其中的精華。比如《樓觀大師紀念碑》裏的龍蟠頂;大元尹宗師碑中的漢白玉龜座和二仙土團,雕刻工藝精湛。

道情,樓觀道情是關中道情的壹種,起源於唐代道教歌曲。元明清以來流傳最廣。題材以道教故事為主,或輔以道教經典編撰的詞組,宣揚出世思想。後來吸收了民歌,發展成多種歌曲。形式為站唱、坐唱,配以魚鼓、尖板、雲香板、響鈴等打擊樂器。共有48個曲牌,如牛角袍、壹朵花、夜啼、牧羊人、偶調、雁舞、十三調、兒戲、梅花調等。,以唱為主,說為輔,也唱到最後。有苦音板、連接板、替代板、慢板、大板等。聲音優美圓潤,10多人演唱,1人領唱合唱。道教音樂色彩豐富。劇目有《賣道袍的道士故事》、《穿越林影》、《穿越花亭娘》、《八仙的故事》等。宣傳儒家思想,如《孝為母》、《狀元兄》、《三孝》、呂蒙正的《齋戒》;生活故事《小谷仙》等。以樓觀鎮軍旅村的優雅與美麗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