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劉秀寫的,就是跟隨大禹治水的伯益,最早的原書是《大荒五經》裏面。
《山海經》的作者,據西漢末年主持整理皇家藏書的劉秀(歆)說,是跟隨大禹治水的伯益。這個說法影響非常大,以至於後來據此衍生出來大禹作《山海經》、夷堅作《山海經》等說法。但這些其實都是想當然的,並沒有真憑實據,也不會是事實。
首先《山海經》是分三個部分的,三部分各自獨立,只不過西漢末年被人強行編在壹起了。這三個部分就是《五藏山經》五篇、《海外內經》八篇、《大荒五經》五篇。我們要討論《山海經》的作者和時代,就要分別討論。
《大荒五經》應該是其中最早的。早到什麽時候呢,我們也說不好。反正甲骨文中就有很多可以跟《大荒五經》相互印證的地方。最有名的就是民國是國學大師王國維的《殷蔔辭中所見先王先公考》及其《考續》,證明了《大荒五經》等文獻中的“王亥”並不是憑空捏造的,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能夠印證《大荒五經》的早期出土文獻。這對《山海經》迷們來說,無疑是壹個振奮人心的大好消息。但《大荒五經》中也有壹些被漢代人改寫的痕跡,比如素來受人詬病的“長沙零陵”這種晚出的地名,比如鐵。
所以說《大荒五經》的寫作過程很可能相當漫長,寫成後又經過人們的修改,原文已經無法得知了。重點是《大荒五經》以及《海外內經》本來是依圖為文,文字現在多少還能看到,但圖畫卻蕩然無存。所有關於圖畫的說法,都只是人們的猜想和“考證”罷了。這是非常讓人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