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概括我國遠古農耕文明呈現的特征

概括我國遠古農耕文明呈現的特征

概括我國遠古農耕文明呈現的特征

中國古代農業史劃分為五個發展階段:

壹. 原始農業時期;

二. 溝洫農業時期(虞、夏、商、西周、春秋),也是從原始農業到精耕細作農業過渡時期;

三. 精耕細作農業成型時期(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主要特點是北方旱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形成;

四. 精耕細作農業擴充套件時期(隋、唐、宋、遼、金、元),主要特點是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形成;

五. 精耕細作農業持續發展時期(明、清),主要特點是為了適應全國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種植的推廣和耕作技術的精細化。

第壹階段屬原始農業範疇,二、三、四、五階段屬傳統農業範疇。

這是從生產力角度考察農業生產所作的分期。農業生產力不僅包括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物件等因素,而且包括各生產部門和生產區域的結合形式,等等。因此,我們打算從生產工具和動力;土地和水的利用方式以及耕作制度;勞動者的經驗和技術;作物構成和牲畜構成;生產結構與生產布局等方面分析這五個階段的特點。

第壹階段:原始農業時期

從距今壹萬年左右農業發明開始,至距今四千年前階級社會形成為止,相當於中國原始社會後期。

農業工具以石器為主,並廣泛使用木竹器、骨角器和蚌器。石斧、石錛壹類砍伐工具的應用是原始農業的特點之壹,與之並存的是播種用的竹木棒和收獲用的石刀、石鐮。鋤、鏟壹類翻土工具是稍後出現的,在我國尤以耒耜的使用最具特色,完全靠手工操作。

耕地開始可能在山地,以後向江河兩岸比較代平的地區發展。實行撂荒耕作制,最初是生荒耕作制,繼之是熟荒耕作制。這壹時期耕作技術的特點是刀耕火種,以後產生了與播種直接相結合的原始的封耕作,生產技術的重點逐步由林木砍燒轉移到土地加工。出現了用以掌握農時的原始物侯歷。牲畜野放,後來產生了簡單的欄圈。把野生植物和動物培養、馴化驗室栽培植物和家畜是這壹時期農業生產的最大成就。人類現今得用的主要作物和家畜,全部是在原始農業時代栽培和馴化成功的。

這壹時代人們栽培和利用的植物比後世多而雜,有所謂“百谷百蔬”之稱,後世所謂“五谷”(粟、黍、稻、麥、菽)也包括在內。在各種栽培作物中,北方以粟(稷)為主,南方以稻為主,麻葛和蠶比則是主要的衣著原料。這種作物構成延續到唐宋以前仍未根本改變。牲畜則以豬為主,豬、牛、羊、犬、馬、雞等“六畜”在這時代的後期已經齊全。

絕大多數農業遺址呈現以種植業為主,農、牧、采(采集)、獵(漁獵)相結合的經濟面貌。在長城以北和南方沿江、河、湖、海的某些地方,狩獵或捕撈長期保持著重要地位。畜牧業隨著種植業的發展而發展,在北方的某些地區逐步出現以畜牧為主的趨勢。

原始農業以砍燒林木獲得可耕地和灰燼為其存在前提,它的積極意義在於開始了人類通過自己的活動增殖天然產品的過程,開拓人類新的活動領域和空間,但它在進行生產的同時,破壞了自身再生產的條件,隨著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相對不足,這種對自然界掠奪式的生產必然要被新的農業生產方式所代替。

第二階段:溝洫農業時期

從虞夏時代起,經商、西周迄春秋止。這壹時期包括了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領主制社會,實行從農村公社土地制度演變而來的井田制度。

這壹時期木石工具仍在廣泛使用,但青銅工具已占主導地位,因為廣泛使用的木器已用青銅工具加工制造,而且青銅農具已日益普遍地應用於農業生產中。與原始農業時期相比,農具的型別變化不大,耕犁可能已經出現,但耒耜和鋤鐝無疑是當時的主要農具,雖然這些農具許多已安上金屬刃套了。在這壹階段的後期,鐵農具和牛耕均已出現。

這壹時期的耕地主要在華北大平原和其它江河兩岸比較低平地區。當時華北地區沼澤沮洳較多,要在比較低平的地區發展農業必須首先開溝排水,由此而產生的溝洫農業是黃河中下遊華夏族農業的主導形式。溝洫農業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大禹治水,“盡力乎溝洫”,標誌著它的確立。甲骨文中田字和其它有關文字的形象,《詩經》、《周禮》等先春秋古籍中有關溝洫圳畝的記載,證明它的普遍存在。溝洫的作用在於排而不在於灌。溝洫農業是旱地農業而不是灌溉農業。與溝洫農業相適應,撂荒制基本上已被休閑制所代替,《詩經·爾雅》中的“菑、新、畬”,《周禮》中的“易田”等,都是休閑制的反映。在南方,除了部分地區仍在山區實行刀耕火種外,也較普遍地在低平地區經營水田。

溝洫農業是壟作形式的旱地農業。當時的農業勞動采取兩人簡單協作的耦耕方式。在這種形式下,耕地的選擇、布置、整治,農時的掌握,品種的選育、播種、管理、除草、治蟲等方面都獲得了初步的成就。《呂氏春秋》“任地”等篇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這壹時期的生產技術和經驗知識。在南方的水田則實行比較粗放的火耕水耨法,這種方法並不完全同於刀耕火種,有的地方往往是與簡單的蓄水工程相結合的。這壹時期更為完備的天文歷已代替了原始的物侯歷。在對不同封的辨別和利用方面也積累了不少知識。在畜牧業方面,舍飼、 *** 、相畜、孕畜保護、牧場管理等項技術都已出現或有所發展。

隨著各民族的鬥爭和融合,原先在少數民族地區種植的稻、麥、戎菽(良種大豆)等作物向中原華夏族地區發展,但北粟南稻為主的局面沒有改變,麻葛與蠶絲仍然是主要的衣著原料。牲畜種類雖然沒有大的改變,但馬、牛等大牲畜有所發展,並廣泛用於駕挽,經濟價值提高。

在廣大地區內種植業的主導地位進壹步確立。畜牧業也有較大規模。水產養殖、人工植樹、專業園藝相繼出現。“虞衡”是這壹時期特有的生產部門,其內容主要是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利用,有些地方還設官管理,所以它既不同於作為原始農業必要補充的、對自然掠取式的原始采獵業,也不同於後世僅供統治階級消遣的狩獵活動。隨著畜牧業的發展,華北北部、西部和東部某些地區形成了遊牧民族,它們迅速向中原地區推進,形成了同以農耕為主的華夏族交錯雜居的局面。這是中國歷史上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第壹次大融合。

本期是由原始農業到精耕細作傳統農業的過渡時期,在生產工具、生產結構等方面保留了原始農業時期的某些痕跡,但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亦已在孕育之中。由於與耒耜、耦耕、井田制密切相連的溝洫農業是這壹時期農業的主要特征,故以此名之。

第三階段:精耕細作農業的成型期

從戰國開始,中經秦、漢、魏、晉以迄南北朝,這是我國封建地主經濟制度形成和向上發展的時期。隨著封建地主制的形成和確立,生產力獲得迅速的發展,出現了戰國和前漢兩次農業生產的 *** 。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依附關系有所回增,但總的來說,封建地主經濟在向更大的範圍擴充套件。

鐵犁和牛耕的推廣是這壹時期農業生產工具和動力的主要特點。農業具從質料到形制都比前壹段有了很大的變化,鐵農具獲得普遍使用,不但有鐵鍤鐵鐝,而且有鐵鏵犁、耙、耱、耬車等各種工具,農業動力則由人力發展到畜力以至水力和風力。農業工具和動力的這種變化使整個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為方改觀。

在北方由於自然景觀的某種改變,由於井田制的破壞和牛犁的推廣,溝洫農業走向衰落。在南方,水田獲得進壹步的開發。這些情況促使了水利建設 *** 的出現,壹批大規模的水利灌溉工程相繼興建。但在北方,旱地農業仍占主要地位。耕作制度則由休閑制轉為連作制。戰國以後,雖然休閑制在某些地區和某些時期並未絕跡,但連作始終是農業生產的主要耕作制度。適應連作制的需要,我國農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輪作倒茬方式。這時復種制也已在區域性地區出現了。

農業技術有了很大發展,北方旱地農業精耕細作的技術休系形成並臻成熟。最突出的是形成了以抗旱保墑為中心的耕—耙—耮—整套耕作措施。人工施肥受到普遍的重視,人畜糞尿、綠肥作物、墻土等相繼被用作肥料。選種技術有了較大進步,培育出眾多的作物品種。病蟲害防治和其它自然災害的防治技術有了可觀的成就。孕育出象《齊民要術》這樣代表當時世界農學最高水平的名著。這標誌著我國精耕細作農業技術體紗已經成型。戰國秦漢時代南方仍然是地曠人稀,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已比較進步,相當壹部分地區仍然保留著火耕水耨的習慣。魏晉以來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加速了南方的開發,醞釀著南方農業技術的躍進。但南方精耕細作技術體系尚完成,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

作物構成和牲畜構成比起前段均無根本改變。但適應連作制換茬的需要,豆類和冬麥在作物構成中的地位提高了。大豆有培肥地力作用,而且“保歲易為”,在春秋戰國之際壹度與粟並列為主要糧食,耕—耙—耮耕作體系完成,導致旱地農業抗旱防澇能力提高以後,大豆向副食品方向發展,種植面積有所縮小,但豆類作物作為禾谷作物的良好前作,始終被廣泛種植。冬麥有利於輪作倒茬和“接絕續乏”,隨著石磨推廣、面 *** 細化和旱地精耕細作體系的形成,它的種植面積在不斷增加。民族之間的鬥爭和融合,作物和牲畜種類的交流,大大豐富了各民族的物質生活,尤以西亞通路的開辟,促進了國內民族之間以至中外之間的農業交流,壹批有經濟意義的作物先後引進中原。西域和蒙古草原的良種馬和騾、驢、駱駝等“奇畜”,在這壹時期也大量引入中原地區。

在生產結構和生產布局方面,春秋以前華夷雜處的局面改變了。進居中原的遊牧民族大部分接受了農耕文明,壹部分被斥逐於塞北,形成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在地區上明顯地分隔開來的格局。這種格局在戰國時代形成以來,其影響壹直及於今天。在本時期內,農區以種植業為主,農桑並重,多種經營,畜牧業也是比較發達的。以養馬業為基幹的、由國家經營和地主經營的大規模畜牧業與以養豬養牛為主的、由小農經營的、作為家庭副業壹部分而服務於農業生產的小規模養畜業為主、遊獵為輔的,種植業雖然早已存在,但比重很小。在遊牧的“行國”的旁邊,散居著壹此以農耕為主的“土著”民族。在農區與牧區之間,平常通過互市和民間交流進行經濟聯絡,並不時發生戰爭。秦漢統治階級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在西北地區屯田和移民實邊,使農耕經濟方式向牧區推進,在農區與牧區之間形成壹個半農半牧的地區。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大量進入中原,壹度把部分農田改為牧場。但他們很快就接受了漢族的農耕文明。中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農牧結合、多種經營的生產結構經受了歷史的考驗站穩了腳跟。這是我國歷史上遊牧民族的第二次大融合。

第四階段:精耕細作農業的擴充套件時期

包括隋、唐、宋、遼、夏、金、元諸代,這是我國封建地主經濟制度走向成熟的時期。由此魏開始的均田制在隋唐時代繼續實行,個體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削弱,到宋代租佃制度全面確立,封建地主制獲得了典型的形態。農業生產出現又壹次 *** 。與租佃制確立相伴隨的我國封建經濟的另壹個歷史性變化,是全國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以南地區。這壹轉移魏晉南北朝發其端緒,隋唐繼續發展,到宋代最後完成。

這壹時期農業工具繼續有重大的發展。例如包括十壹個部件的結構完整、使用輕便的曲轅犁,用於深耕的鐵搭,適應南方水田作業的耖、耘蕩、龍骨車、秧馬和聯合作業的高效農具如糞耬、推鐮、水轉連磨等。旱地、水田農具均已配套齊全,在傳統農業範圍內,已達到接近完善的地步了。王禎《農書》對此作了系統的總結。

由於人口增加(尤其是在南方)和土地兼並的發展,“地不敷種”的情況有所發展,出現了“與山爭地”和“與水爭地”的浪潮。在中部和南部的山區,除沿用保留了原始刀耕火種習慣的“畬田”法外,適應水稻上山的需要並具有保持水土意義的“梯田”在這壹時期發展了起來。在江南水鄉,則出現圩田、塗田、沙田、架田等土地利用方式。這壹時期水利灌溉工程南北各地均有所發展,但建設的大頭在南方,而南方又以小型水利工程為主。在太湖流域,五代以後形成了治水與治田相吉合的墉浦圩田系統。珠江三角洲也獲得了開發。在耕作制度方面,這壹時期輪作復種有所發展,最突出的是南方以稻麥復種為主的壹年兩熟制已相當普遍。

這壹時期北方旱地農業技術繼續有所發展,但比較緩慢,農業技術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形成。在土壤耕作方面形成了耕—耙—耖等壹套完整的措施。水稻育秧、移栽、烤田、耘耨等都有了進壹步發展。為了適應壹年兩熟的需要,更重視施肥以補充地力,肥料種類增加,講求漚制和施用技術。南宋陳旉在其《農書》中對南方水田耕作技術作了總結,提出了“地力常新壯”的理論,標誌著我國精耕細作農業在廣度和深度上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

這壹時期的作物構成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北方小麥種植面積繼續上升,並向江南地區推廣,南方的水稻種植進壹步發展,並向北方擴充套件,終於取代了粟而居於糧食作物的首位。原來為少數民族首先栽種的西北的草棉和南方的木棉傳至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取代了蠶絲和麻類成為主要的衣著原料。在農區的牲畜構成上,馬的比重由大而小,耕牛進壹步受到重視,養豬繼續占居重要地位。

生產結構也發生了壹系列變化。唐代以國營養馬業為基幹的大型畜牧業達到極盛;中唐以後,由於吐蕃等少數民族的侵占和土地兼並的發展,傳統牧場淪衰,大型畜牧業走向沒落,小農經營的小型畜牧業成了畜牧業的基本經營方式。多種經營有所發展,如茶葉、甘蔗、果樹、蔬菜的栽培有較大發展,花卉業興起了。在傳統的牧區,農業經濟的成分有所增長。在這壹時期內,原以遊牧為主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繼進入中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第三次大融合。但這壹次沒有出現中原農區大規模農田改牧場的情況,相反,它加速了中原農耕文化向北方摹地區的伸展。蒙古帝國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在遊牧經濟基礎上建立的最後壹個威震世界的大帝國,但它在統治了中原和江南廣大地區後,仍然不能改變傳統的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結構。隨著元蒙帝國的崩潰,北方遊牧經濟的黃金時代也就基本上結束了。

第五階段:精耕細作農業持續發展時期

包括明代和鴉片戰爭以前的清代。這壹時期封建地主經濟制度仍然是有活力的,在這壹制度的範圍內進行了若幹調整,定額租成為主導的地租形式,佃農的人身依附關系更加松弛,經營自主權更加加強,在這壹基礎上農業生產在明代和清代又相繼出現新的 *** ,並順利地經受了清代人口激增的歷史考驗。順治年間人口統計數只有幾千萬,經過壹百多年,到道貌岸然光年間已突破四億大關。人口的這種急劇增長顯然是與農業發展所提供的物質基礎有關的。同時,由此而導致全國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又對農業的發展方向產生深遠的影響。

農業生產工具在這壹時期沒有重大的發展。在江南地區雖然出現過代耕架,但並沒有獲得推廣。這壹方面是由於在封建地主制和小農經營條件下,農具改進已臨近它的歷史極限,另壹方面也由於人多地少、勞力充裕的情況抑制了提高勞動效率的新式工具的產生。

人口激增、耕地不足,迫使人們進壹步向邊際土地、向傳統的牧場進軍,這壹時期山區和海塗的利用又有所發展;而在人均土地面積減少的條件下,解決民食問題的主要途徑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多熟種植的迅速發展成了這壹時期農業生產的突出標誌。在江南地區,雙季稻開始推廣,在華南和臺灣部分地區,出現了壹年三熟的種植制度,在北方,二年三熟制獲得了發展。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糧菜間套作壹年三熟和二年十三熟的最大限度利用土地的方式。

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又獲得發展。深耕被進壹步強調,耕法更為細致,為了彌補耕具的不足,出現了套耕、轉耕等方法。肥料的種類、釀造、施用繼續有長足的進步,接近傳統農業所能達到的極限。作物品種的選育有很大發展,地方品種大量湧現。各種作物的栽培方法也有不少新創造。在傳統農業技術繼續發展的同時,西方農業科學技術開始傳進。這壹時代不但出現象《農政全書》這樣集傳統農業科學技術大成的著作,而且出現了壹些高水平的地方性農書。

作物構成的變化也是顯著的,影響最為深遠的是新大陸作物的引進。玉米、甘薯、馬鈴薯等耐旱耐瘠高產作物恰好適應了人口激增的需要,獲得迅速推廣,為中國農民征服貧瘠山區和高寒地區,解決民食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菸草、花生、蕃茄、向日葵等經濟作物的引進豐富了我國人民的經濟生活。在作物構成的總體上,高產的水稻的優勢進壹步加強。相比之下,牲畜結構的變化是不大的。

由於人口的增長,中唐以後農區大畜牧業衰落的趨勢在明清時代繼續加劇,但多種經營卻獲得進壹步發展,而且形成了壹些新的經濟作物集中產區。明清是農業區獲得相當大的擴充套件的時代。如明代對內蒙的屯墾,清代內蒙、東北的開禁,新疆、西南邊疆、東南海島和內地山區的開發等。在這過程中,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獲得壹定的推廣,尤其是東北開辟成重要農業區,意義特別重大。但森林資源由此遭到進壹步破壞,傳統牧區面積縮小,畜牧業在全國國民經濟中比重再壹次下降,出現了某種農林牧比例失調的趨向.

鐵器出現以後 鐵器代替了銅器 鐵的出現加強農耕勞動能力 有了鐵器人們便能農耕更多的土地 有了更多的地就加速了地域擴張 地域的擴張便有了更多的人口 促進國家形成 特征就是鐵器加速農耕文明的發展 促進了國家的形成

農耕文明的特征?

經濟上,是自足的自然經濟,具有狹隘的地方性,彼此閉塞.它使中國形成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男耕女織,規模小,分工簡單,不用於商品交換。

政治上,容易地方割據。主要是因為自然經濟具有很強的封閉性,各個民族和地區之間的閉關自守的狀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在不同時代有不同作用:在早期,創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最先進的文明。

在後期,農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縛,閉關自守,越來越限制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農耕文明有什麽特征

農耕文明的基本特征有以下5點,第壹個特征是它的傳承性。 第二個特征是對土地的依賴。第三個特征是溫和性。第四個特征是無法形成真正的奴隸社會。第五個特征是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制度。

農耕文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特點

男耕女織,規模小,分工簡單,不用於商品交換。農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縛,閉關自守。 中國古代並沒有形成典型的農牧結合的經濟結構。農耕文明發展的後期,越來越限制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而相對的海洋文明而講,就是清代沒落的最主要原因。

發源地

目前國際學術界公認的古代農耕文明的發源地有五個:古巴比倫(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之間)、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古希臘(公元前3000年~1100年之間)、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古中國(公元前2000年夏朝建立——至今)。

農耕文明,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壹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農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壹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征,但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整合。農耕文明的重要表現為男耕女織,規模小,分工簡單,不用於商品交換。

評價

農耕文明是人類史上的第壹種文明形態。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古人類的定居生活等的發展,使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是第壹次生產力的飛躍,人類進入農耕文明。農耕文明地帶主要集中在北緯20度到40度之間。這裏也是人類早期文明的發源地域。

農耕文明壹直延續到工業革命之前。此間,人們以農業為主,政治體制壹般實行君主制或君主專制,社會結構呈現為金字塔形。農耕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它是工業文明的搖籃。

農耕文明本質上需要順天應命,需要守望田園,需要辛勤勞作。它不需要培養

侵略和掠奪的戰爭技藝,而是需要掌握爭取豐收的農藝和園藝;它無需培養爾虞我詐的商戰技巧,而是企盼風調雨順,營造人和的環境。盡管農耕文明也不都是田園牧歌,也有爭鬥和戰亂,但較之於遊牧文明和工業文明,具有質的不同。

農耕相對於遊牧的好處就是,能大幅度提高生產力,這樣壹來,才會有壹些吃飽了沒事做的人去想吃飽之外的事情。如研發科技,發展文化等等。

四大古國(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就是農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我國古代農耕文明發達的原因

1.優越的地理環境。

2.優越的氣候條件。

3.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

農耕文明有什麽特征?拜托各位大神

男耕女織,規模小,分工簡單,不用於商品交換。農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縛,閉關自守。 中國古代並沒有形成典型的農牧結合的經濟結構。農耕文明發展的後期,越來越限制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而相對的海洋文明而講,就是清代沒落的最主要原因。

農耕文明的基本特征 選擇題 壹道 謝謝

農耕社會的基本特征是自足的自然經濟,具有狹隘的地方性,彼此閉塞;農本經濟可以發展到較高水平,包括手工業、商業、以及市集、城鎮等等;各個以農為本的地區之間,也可以發生不同程度的交往,並且發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只要還是以農為本,總不能徹底改變各個民族和地區之間的閉關自守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