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出自哪裏?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出自哪裏?

翻譯: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後,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

出自先秦孟子的《寡人之於國也》。

段落原文: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譯:

“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後,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麽不同?大王不要歸罪於年成,那麽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

全文賞析:

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甕”的論辯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所謂“引君入甕”,就是論辯中常用比喻說理,且比喻之後連帶反詰句而向對方發難,逼其回答,對方不回答則已,答則中其圈套,陷入被動尷尬的境地的壹種論辯方法。

孟子面對第壹部分梁惠王的提問,不直接回答原因,卻又設個圈套。總體上用剛打仗來比喻治理國家,用戰敗壹方棄甲曳兵而逃來比喻沒有治理好的國家,用逃跑了壹百步比喻鄰國,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

然後提出問題;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他人跑了壹百步,怎麽樣?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壹百步,這也是逃跑。這樣,梁惠王不知不覺中很快就跳進了孟子設的圈套,承認了自己與鄰國之政並無本質區別,都是沒能實行仁政。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