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傳播學論文參考範文

傳播學論文參考範文

 傳播學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傳播學論文參考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傳播學論文參考範文篇1

 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現存問題與對策分析

 摘 要:開展輿論監督是每個新聞媒體的使命和責任,隨著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現實生活的深刻變化,大眾對媒體輿論監督越來越關註,需求也越來越迫切。近年來,媒體輿論監督在大力弘揚正氣、積極維護社會穩定,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但也存在著諸多不完善、不健全、不規範之處,從而出現了監督乏力、監督不暢和監督不能的情況。面對如此現狀,如何建立壹個科學、健康、法制的新聞輿論監督機制成為了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基本原則;

 壹、媒體輿論監督的含義與方向

 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擁有運用輿論的獨特力量,幫助公眾了解政府事務、社會事務和壹切涉及公***禮儀的事務,並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準則的方向運作的壹種社會行為的權利[1]。

 輿論監督的產生與社會制度緊密相連。在我國,輿論監督是人民群眾通過新聞媒體對國家和社會事務進行監督評議的重要途徑,做好輿論監督是人民群眾的願望,是黨和政府改進工作的手段,也是新聞工作的重要職責。國務院溫家寶在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同時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胡錦濤2009年在世界媒體峰會致辭中曾強調:?要鼓勵和支持媒體在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兩位國家領導人對新聞輿論監督職能的鼓勵與期許,為我們未來更好地開展新聞監督指明了方向。

 二、媒體輿論監督優勢與現狀

 隨著我國新聞事業的進步,新聞輿論監督也取得了不菲業績。從最初的小心謹慎到今天的鋒芒畢露;從最初的屈指可數到今日的遍地開花,新聞輿論監督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從監督特點看,輿論監督具有幾大優勢。壹是具有很高的受眾關註度和影響力;二是具有很強的輿論導向能力;三是具有多樣表現形式;四是涉及面廣,關系到受眾的點滴生活。從監督現狀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媒體輿論監督工作配合黨內監督、組織監督、制度監督和民主監督,在形成監督合力和實效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媒體輿論監督在大力弘揚正氣,積極維護社會穩定,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對促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輿論監督在運行中還有許多不完善、不健全、不規範的地方,從而發生了監督乏力、監督不暢和監督不能的情況,甚至存在著損害公民、單位的合法權益甚至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有些新聞媒體為制造噱頭,引起廣大受眾關註,竟然違反?真實?這壹媒體輿論監督的生命,通過不實報道極大損害了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社會形象及存在價值。

 例如2007年3月,廣東某媒體報道稱,廣東香蕉發現巴拿馬病,由於難以治療,被稱為?蕉癌?。報道隨後被有意無意誤讀延伸為?吃香蕉會致癌?,香蕉運銷商也借此打壓香蕉價格,導致海南香蕉滯銷,價格暴跌。壹個以訛傳訛的?蕉癌?事件,使得海南香蕉業幾乎遭到滅頂之災,香蕉種植戶損失慘重,教訓極其深刻[2]。

 三、媒體輿論監督的完善路徑

 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現實下,面對新形勢,如何建立起壹個科學、健康、法制的新聞輿論監督機制,切實反映黨和人民的意誌,對政府、司法、社會實行有效的新聞輿論監督,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法制社會的壹個重要議題,也是擺在新聞工作者面前的壹個重要課題。 媒體宣傳什麽、評論什麽、批評什麽、監督什麽都要根據黨的政策和國家方針來研究實施,使之有利於黨的執政和國家穩定,有利於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有利於社會發展和人的和諧。這就要求我們要堅持黨性原則、有利穩定原則、服務大局原則、事實準確原則、客觀公正原則、註重效果原則、遵守紀律原則和依法監督原則。遵循這些原則,輿論監督就可以少走彎路[3]。

 同時要做到?三個不能對立?。在輿論監督活動中,要把握導向和立場,不能把反映人民意願與促進黨和群眾血肉聯系相對立;不能把揭露工作中的問題與維護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相對立;不能把抨擊社會的歪風邪氣與維護社會穩定相對立。

 例如,2008年我國南方遭遇雨雪冰凍災害時,盡管災區群眾遇到停電、斷水及交通堵塞等重重困難,但各媒體報道的大量催人淚下、感人至深的鮮活稿件,既客觀報道了災區困難,又重點報道了從中央領導到普通百姓,齊心協力、***同奮戰、舍己為國、無私奉獻的英雄壯舉。鼓舞了國人,振奮了民心,樹立了政府的威信,體現了百姓的情懷,有效維護了社會穩定。

 不僅如此,還要註意把握大局。輿論監督在大局面前尤其要把握好監督的?度?。要堅持按照法律辦事,按照原則開展,否則就可能危害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鄧小平同誌曾經指出:?要使我們黨的報刊成為全國安定團結思想上的中心。報刊、廣播、電視都要把促進安定團結,提高青年的社會主義覺悟,作為自己經常性的、基本任務。?可以說,促進安定團結是輿論監督的壹項重要責任,因此在事關國家和社會利益方面開展輿論監督要更加慎重。

 四、正確發揮媒體輿論監督作用的對策

 作為媒體來說,壹些盲目追求?噱頭?的失實報道絕不能成為其營銷手段,否則到頭來,損害最大的還是新聞媒體賴以生存的?公信力?。怎樣才能正確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

 首先要倡導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強化媒體社會責任感。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是美國政黨報紙解體之後在新聞同行中發展起來的壹種?公***服務?信念,它最突出的特點,是相信媒介可以客觀地報道新聞事實。它要求記者在從事新聞報道的時候,遵從客觀性原則、真實性原則、獨立性原則和自由性原則。如果在工作中缺乏科學責任和質疑精神,就會讓媒體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例如2005年7月,壹篇標題為《啤酒業早該禁用甲醛》的報道引起了廣泛關註。報道開頭引用了壹名被稱為?啤酒研究工作者?的來信,信中指出,目前很多啤酒廠為了控制成本,用可疑致癌物甲醛充當穩定劑,並稱這是我國啤酒業的?行規?。這篇報道還引用了中國釀酒工業協會啤酒分會秘書長杜綠君的觀點:?就產量比例來看,95%的國產啤酒都加了甲醛?[4]。雖然事後杜綠君馬上發表聲明指出,這篇針對她的采訪報道是以訛傳訛,但由於文章在短時間內已經被迅速廣泛轉載,不僅在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也引起了韓日等鄰國的關註。

 最後經多方調查,中國啤酒基本上已實現無甲醛釀造的主流,所以國產啤酒95%甲醛超標是沒有根據的。可見,掌握著公***資源的媒體只有秉著對社會負責的態度,才能杜絕以公***利益之名炒作、追求轟動效應、謀求商業利益的可能。報道食品安全事件本是媒體塑造形象,提升公信力的好機會,但媒體只有以公眾利益為出發點,以理性、科學的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報道才能贏得社會的尊重。

 其次,要加強記者職業道德修養,杜絕惡意新聞炒作。新聞記者在工作中應盡壹切努力,確保公眾所接受的消息絕對正確。采訪過程中應盡可能查證所有消息源內容,不任意曲解客觀事實。如果以輿論監督之名,行惡意炒作之實,則是職業道德缺失的表現。惡意炒作對新聞的影響除了制造虛假新聞、愚弄受眾以外,更惡劣之處還在於削弱了新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惡意炒作之所以引起社會公眾普遍反感,是因為這種操作手法違背了新聞真實性原則,也使新聞喪失了應有的尊嚴和存在根據,更遑論新聞功能和作用的實現。因此,媒體應牢記自己的使命和肩負的社會責任,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實事求是地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再次要培養記者的科學素養,倡導新聞報道的科學精神。新聞記者在日常工作中,涉及科技、衛生、教育等眾多領域的報道工作,要想向公眾傳達更多、更全面、更科學的信息,就必須不斷加強學習,具有更多的專業知識,具備壹定的科學素養。如果在進行專業領域報道時,記者既不去做資料搜集等案頭工作,又不去請教相關領域專家,在壹知半解的情況下,很容易對讀者產生誤導。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時刻牢記使命,樹立科學精神,實事求是,多請教相關領域專家,增強報道的科學性和權威性,確保報道出的內容客觀真實。

 此外,要在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過程中,使媒體輿論監督作用發揮到最大化。新聞輿論監督是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歷史時期,進壹步維護和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言論自由權、輿論行為權,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壹項重要內容。

 輿論監督也是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有效途徑。社會公眾可以在重大決策制定前後或實施過程當中,對決策進行廣泛的評議和論證,為政府部門提供可靠的民意和社情參照,從而,為各項政策的制定與完善貢獻力量。這就要求新聞媒體要搭建好大眾知情權的信息平臺。應充分發揮信息渠道豐富、動作反映靈敏的優勢,對社會環境信息實行及時采集,隨時發現和掌握各個方面有價值的信息,及時、客觀、真實、可靠地提供給廣大群眾,為他們參政議政、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提供保證。無論何時,輿論監督只有把人民群眾的需求作為第壹選擇,充分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劉九州.新聞理論基礎[J].新聞知識,2006(3).

 [2] 新華網新華時評.?蕉癌?事件的教訓值得深深汲取.

 [3] 朱穎.新聞輿論監督與公***權力運行[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4] 每周質檢報告[R].2005-07-17

傳播學論文參考範文篇2

 淺析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傳播學

 摘要 :媒介素質 教育 理論從受眾如何使用媒介和 社會如何幹預受眾使用媒介的研究,在信道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將傳播效果研究推向了全球化的主題,從受眾角度,治大眾傳播之惡、從大眾傳播之善,使這壹學術研究的社會意義遠大於理論意義。

 關鍵詞: 媒介素質教育傳播學青少年

 壹、著眼於未成年人 發展 和大學生素質教育

 中國 大陸地區學者對媒介素養教育課題的研究始於20世紀末、21世紀初,總體上尚處於起步階段,主要是課題研究和試點運行,2004年,教育部將媒介素養課題列為新聞傳播類的重點招標課題。2004年12月12-13日的《中國青少年社會教育 論壇 ?2004媒體與未成年人發展》論壇在上海召開,論壇發布了《未成年人媒體素養教育行動策略研究》,著重呼籲在未成年人和大學生中開展媒體素養教育。主要觀點分布在受教育的主體、面臨的問題、媒介教育的內容、媒介教育的任務討論和如何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等方面:

 1.受教育的主體:我國的媒介素質教育因該首先從高等院校起步並設立獨立的課程,其核心是培養大學生對媒介信息的獨立思考與批判的能力。①

 2.面臨的問題:中國的媒介教育面臨著從專業教育的起點邁向公***教育的平臺的問題,不僅是推進青少年素質教育的當務之急,也是信息社會公民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②

 3.媒介教育的內容(對非媒介人員)研究媒介信息、研究媒介、學會利用媒介促進自身的發展和進步。③

 4.面臨的任務:創建傳媒教育學科點,探討和研究媒介素質教育的理論問題;爭取國家的支持以成就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編寫高質量的教材;加速培養專業人才。

 二、媒介系統變局?行業生態系統

 2003年,中國大陸的報紙達2400多家、雜誌超過8000種,廣播電臺1500多座,電視臺超過1000座。④中國大陸的傳播市場已從賣方(傳者)市場轉變為買方(受眾)市場。因此受眾的選擇既是傳媒的壓力,也是傳媒競爭的焦點。而受眾選擇媒介的或然率正比於媒介接觸的報償,反比於費力的程度。對於傳者,資訊的表現形式、快餐程度以及易得程度,是傳播產品能否大眾化的品質要素。因此,傳統媒體(尤以電視媒體為重)的傳播對策日趨取悅受眾並商業化;傳播內容的 文化、知識日趨稀釋而娛樂化;媒體對於受眾的需求,迎合少於引導,導致受眾滿足於閱聽的快感壹次性地消費資訊,而不是豐厚自己的文化思想積累。

 正如社會學家拉斯非爾德所說:?大眾媒介是壹種既可以為善服務,又可以為惡服務的強大工具;而總的來說,如果不加適當的控制,它為惡的可能性更大?。傳媒產業的平民化浪潮極易造成青少年知識結構的?扁平化?,懶於思考而思想鈍化和智力愚化,目光短淺、胸無大誌、缺乏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意識而漠視他人痛癢和社會發展的中心問題---生活態度逍遙化,價值觀念?電視雲亦雲?的放任化。因此,媒介系統內演繹的格雷欣法則引起了學界和業界的密切關註。

 2005年,由中國新聞研究中心 組織編寫、吳飛主編的傳媒三力(《傳媒影響力》、《傳媒批判力》、《傳媒競爭力》),便從學術研究的層面,圍繞國內傳媒產業 環境、國際傳媒發展趨勢,以及當前媒體競爭格局等方面解析了中國特殊國情的傳媒競爭法則;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陸續頒發了《播音員主持人持證上崗規定》制定了《廣播影視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實施方案》,希望通過實施?建設工程?、?凈化工程?、?防護工程?和?督察工程?,在全社會形成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輿論環境和文化氛圍,並強調主持人著裝應該充分考慮全社會特別是未成年人的審美情趣,不能為追求所謂的轟動效應而迎合低級趣味,也不要壹味追求不符合廣大觀眾特別是未成年人審美情趣的極端個性化的主持方式,更不要為迎合少數觀眾的獵奇心理、畸形心態而極盡誇張怪誕的言行與表情?政府職能部門從傳播實踐方面整肅業界的不良傳播行為。中國的媒介素質教育不僅是傳播學界,更得到政府有關部門行政力量的保障,其***識是全社會的。

 三、媒介與閱聽人的互動?受眾生態環境

 根據上海團市委與上海社科院最近在3000名未成年人中開展的《未成年人媒體需求調查》結果顯示,對於?媒體上可以出現性、暴力內容?,33%的未成年人表示贊同,對於?媒體上可以出現揮霍浪廢行為和傍大款行為?,48%的未成年人表示贊同。⑤ 2004年1-2月,筆者組織華北科技學院2002級135名新聞專業的學生,利用寒假在河北、山西、山東、內蒙、北京、天津、遼寧、湖北、湖南、福建、安徽、新疆等12個省市的102所初中和72所高中,隨機采訪了553名初中生、581名高中生,采訪了原籍是上述省份的580名大學生,對他們的媒介接觸行為、傳播行為、自我表露的心理需要,家長對青少年成長的看法等問題,進行了以口頭采訪和問卷調查方式的會調查。

 調查顯示,傳播媒介的多樣性為青少年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見習社會生活的途徑;就學習資源來說,他們有著可供個性化選擇的媒介物;也使得當今的青少年有更加靈活的自主學習條件,課堂教學是基礎教育主渠道的教育教學方式已成為過去。在回答?您獲取較多有用知識的途徑?的問題時,8個選項中占前4位的依次是電視、課堂教學、科普讀物和家庭教育;媒介接觸的首選為電視。

 值得註意的是,有信息價值的信息未必都能實現其使用價值。青少年自主選擇和消費的信息也未必是質量較高的信息,由於選擇媒介和信源的偏好不同,對於這部分受眾來說,信源的利用率與其吸引力成正比。其中,電視仍顯示出強勢媒介的勢頭,眾所周知的是,導致青少年通過傳媒學習尤其是利用電視學習的因素,主要是學習內容的具象和內容表現形式的生動,以及信息的易得性。

 電視節目偏好調查顯示,高中生對新聞類電視節目的偏好中,《新聞調查》居首位,其次是消息類,反映出他們的知曉欲和 心理參與的要求;對武俠類和言情類電視劇的偏好高於娛樂節目,反映出他們在消費大眾通俗類的電視 文化時,情感需求大於娛樂需求,近三分之壹的高中生欣賞義士俠客型的英雄,近三分之壹的高中生欣賞纏綿忠貞的愛情。

 在為中國電視打分時,中國城市電視臺臺長對中國電視的文化表現和節目質量的評價低於對電視的 發展 和電視頻道的打分。而電視的文化表現和節目質量直接作用的對象是 社會系統,且往往表現為道德甚至價值取向問題。?電視把社會生活中物質功利主義的壹個個現時典型和美好?神化?毫無保留地展現給人們。

 同時,電視也把現實生活中正在發生的缺乏倫理規範以及由此產生的道德觀念嚴重脫序的狀態活脫脫地傳播給大眾,使從未有過這壹社會經歷的青少年也經歷了這種體驗?。⑥ 汙染了青少年早期社會化的文化空間。 人生的定向、審美的皈指、心靈的依靠、作為公民的素養和為人的道理等,在電視文化幻化的生活藍本中,很少為青少年心理註入健康生長的文化基因。對於如何標的和實現自己的抱負,媒介無疑成為他們人生目標和行為的塑造者。因此,對青少年的成長和對未來的焦慮也是中國媒介素質 教育 的重要動因。

 在信息化社會,受眾和國家都有壹個兼聽則明的甄選問題,使得中國的媒介素質教育不得不考慮受眾尤其是青少年的思辯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抗誤導能力的培養。

 由於不同的傳播制度和國情,較之先行提出培養理論的美國,中國的媒介素質教育在學術研究和社會 實踐方面,都有望走在世界傳播學研究和媒介素質教育發展的前列。

 註釋:

 田維義:《論大學生媒介素質教育》[J],《 現代 傳播》,2004,第6期。

 臧海群:《媒介素養: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國青年 政治 學院,2003/11.22卷第6期。

 楊光輝:《走進傳媒?如何開展傳媒教育 媒介素養 蔡幗芬》。

 鄭保衛 當代新聞理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p180]。

 劉炘:《電視重構論》[ 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0.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