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出自黃帝內經
拓展知識: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壹其余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是壹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
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影響最大的壹部醫學典籍,《黃帝內經》的成編,標誌著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為數年來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後世尊為醫家之宗。
黃帝內經的內容十分廣博,除醫學理論外,還記載了古代哲學、天文學、氣象學、物候學、生物學、地理學、數學、社會學、心理學、音律學等多學科知識和成果,並將這些知識和成果滲透到醫學理論之中,遂使該書成為以醫學為主體、涉及多學科的口著,歷來受到廣大醫家和有關學科專家的重視,成為中、外學術界的研究對象。
成書時代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壹,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作者亦非壹人,而是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
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中國醫藥文化發祥之早。實非壹時之言,亦非壹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