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壹。 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壹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陜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陜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陜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壹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壹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壹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阪(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阪,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並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陜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壹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朱提郡:夏、商時期屬梁州地。周王朝時期時稱竇地甸、大雄甸。春秋時期稱靡莫部。秦超時期為蜀郡地。西漢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在今四川省南部和雲南省東北部置犍為郡,領十二縣,其中今雲南昭通地區境內有朱提、南廣、堂瑯三縣。當時的朱提縣轄今昭通、魯甸、大關、鹽津、綏江、水城範圍;南廣縣境域包括今彜、鎮、威及四川高縣、珙縣、筠連、興文等縣;堂瑯縣轄今巧家及會澤、東川。漢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109年),在犍為郡南部設都尉,稱犍為南部都尉,轄五縣:朱提、南廣、堂瑯、漢陽(今貴州威寧、水城、雲南宣威壹帶)。東漢安帝永初元年(甲戌,公元前107年),分犍為南部設犍為屬國都尉,領朱提、漢陽兩縣。原堂瑯縣並入朱提縣,縣並入漢陽縣。南廣縣仍屬犍為郡。犍為屬國境域為今昭通、魯甸、巧家、永善、彜良、大關以及東川市、曲靖市會澤、宣威,貴州省威寧、赫章及水城北部壹帶。漢獻帝建安二十年(乙未,公元215年),改犍為屬國為朱提郡。轄朱提、漢陽、南廣(今鹽津)、堂瑯、南昌縣(今雲南鎮雄、威信、赫章壹帶)。三國蜀漢延熙元年(戊午,公元238年),從朱提郡中劃出部分境域,即今鎮雄、鹽津、威信、四川省珙縣、興文、貴州省赫章、水城壹帶設立南廣郡。西晉建武元年(甲子,公元304年),改南廣郡為縣。晉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農歷5月復置南廣郡。轄南廣、南昌縣。晉太寧二年(甲申,公元324年)撤銷了南廣郡。西晉時期,朱提郡轄朱提(今昭通、魯甸、永善)、堂瑯(今巧家、會澤、東川區)、臨利(彜良)、漢陽(貴州威寧、赫章)、南秦(今雲南鎮雄、威信、貴州省畢節)。東晉鹹和八年(癸巳,公元333年),復置南廣郡,轄南廣(鹽津、鎮雄、威信)、常遷、晉昌、新興(後三縣在今大關、鹽津、綏江、四川、筠連壹帶)。南北朝南齊時期,分置南、北、東朱提三郡。南朱提轄朱提、漢陽、堂瑯、南秦;北朱提轄河陽(今永善、綏江)、義城;東朱提轄今貴州省水城、畢節、赫章、威寧。北周武帝保定二年(丙午,公元526年),在南寧州東北部分置恭州,轄今昭通市東川區和曲靖市會澤縣。隋朝文帝開皇四年(甲辰,公元584年),設恭州、協州。恭州轄今永善、昭通、魯甸、巧家、會澤、東川;協州轄今雲南鎮雄、彜良及貴州威寧。隋開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在戎州(今四川宜賓)置開邊縣、治地包括今水城、綏江、鹽津。隋煬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廢恭州、協州,復置朱提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復設恭州、協州,設靖州,其時轄地包括今雲南的大關、彜良、貴州省的威寧、畢節。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改恭州為曲州,轄朱提、唐興二縣。朱提縣轄今昭通、魯甸;唐興縣轄今巧家、會澤、東川區。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立烏撒路、烏蒙路。元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改稱軍民總管府。元至元二十五年(戊子,公元1288年)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兼軍萬戶,領烏撒路、烏蒙路。東川路、芒部部,隸四川行省。明朝洪武十四年(辛酉,公元1381年)改隸雲南、明洪武十六年(癸亥,公元1383年)烏蒙、東川、芒部府升力軍民府,明嘉靖五年(丙戌,公元1526年)改芒部軍民府為鎮雄軍民府。清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改土歸流,降鎮雄州為鎮雄直隸州,烏蒙府、東川府仍舊;從四川劃隸雲南。清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改烏蒙府為昭通府,置恩安縣附郭。民國初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府存縣。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設昭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昭通、巧家、魯甸、永善、綏江、鹽律、大夫、彜良、威信十縣。民國三十四~三十五年(公元1945~1946年),曾在魯甸縣龍頭山地段設立朱提鄉、樂馬鄉、龍溪鎮。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會澤縣劃入。民國三十七年農歷8月6日(戊子,公元1948年9月11日),當地政府曾立碑壹塊,銘曰:“朱提鄉購買中心小學校舍碑記。”1950年昭通解放,設專員公署,後改昭通地區行政公署。1958年會澤縣劃出。1981年新設水富縣。
占城國:印度支那古國,即占婆補羅(補羅,梵語意為城),漢譯為占婆、占波。古占城國位於印度支那半島東南沿海地帶,北起今越南河靜省的橫山關,南至平順省潘郎、潘裏地區,王都為因陀羅補羅(今越南茶蕎)。中國古籍稱其為象林邑,簡稱林邑,從公元八世紀下半葉至唐朝末期,改稱為環王國。五代時期又稱占城。據當地發現的國碑銘,其始終自號占婆。占城國為占國人所建。占城國人的語言屬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占城深受印度文化影響,使用南天竺文字,從印度傳入婆羅門教和佛教(後改信奉伊斯蘭教),崇拜濕婆和毗濕奴等神,采用種姓制度。後從中國傳入築城、制造武器和生產技術,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占國出產象牙、犀角、烏木等珍奇異物,其地在當時為中國連接東南亞、西亞等地的海路要沖,主要從事中國與東南亞、印度、西亞的海上中轉貿易,獲利甚大。占國人多為剽悍的航海者。占國故地原是中國漢朝時期所置日南郡的象林縣。東漢初平三年(壬申,公元192年),象林縣功曹區連之子區逵(壹作區達,自稱釋利摩羅)殺了縣令,自號為王,始建占城國。占城國王自己獨攬大權,區逵及其後歷代君主壹直力圖向北擴張,因此經常與當時統治越南北部的中國封建王朝發生頻繁的戰爭,但也向中國朝廷朝貢,以進行貿易。公元十~十三世紀,占城國成為越南封建統治者擴張的主要對象。明洪武三十五年(明建文四年,壬午,公元1402年)安南國(越南)奪取了占城國的占洞、古壘兩州,把越南領土推進到今廣南、廣義地區。明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安南國後黎壹朝的黎聖宗黎思誠親率大軍征伐占城國,攻陷首都,生擒占城國國王區茶全,並設置交南州(廣南道),使越南領土擴張到今歸仁壹帶。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公元1693年),南阮政權的元帥阮有鏡領兵大舉入侵黎朝,擒占國國王及皇親大臣,清康熙三十六年(丁醜,公元1697年),占城國滅亡。 西河堂:以望立堂。
河東堂:以望立堂。
占城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