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明朝李從心李總河的資料

明朝李從心李總河的資料

李從心,人稱“李總河” 號介石,治理黃河專家、書法家。籍朔州馬邑(今山西朔州市),後遷居北直隸南樂(今河南南樂縣),生於嘉靖丙辰年,卒於崇禎庚午年。萬歷十九年(1591)辛卯科舉人,二十年(1592)壬辰科進士,三甲231名。自萬歷二十年到崇禎元年為官三十七年,具體履歷見下文。《漕運後》載天啟六年(1626年)六月河道總督李從心的奏疏,有《總河疏稿》、《三邊奏議》行於世。

參考文獻:

1.國家圖書館藏康熙五十年(1711)王培宗、丘性善修《南樂縣誌》卷十四《人物列傳.勛業》

2.生卒年參考南樂縣南街李家家譜

3.書法家參考:《河南省南樂縣倉頡民間信仰文化研究》

4.三甲231名:朱保炳、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頁2575.

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在貴州省辰州府擔任推官。----康熙《天柱縣誌》下卷《藝文》

萬歷三十七年(1609)在平陽府擔任郡守----詳見《重修光天閣記》,明萬歷十

三年,碑存臨汾堯廟

萬歷四十年二月,升陜西副使李從心為山西參政平樂府知府。----《明實錄神宗實錄》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四百九十二

萬歷四十三年八月,升山西岢嵐兵備參政李從心為右布政照舊管事----《明實錄神宗實錄》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五百三十五

萬歷四十七年五月,起升原任右布政李從心為陜西右布政

----《明實錄神宗實錄》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五百八十二

天啟二年(1622年)四月至天啟三年,由山東左布政升至右僉都寧夏巡撫;

參考文獻:

依據張德信的《巡撫年表》(氏著:《明代職官年表》(第三冊),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第2532壹292。頁)及靳潤成的研究成果(氏著:《明朝總督巡撫轄區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年,第51壹52頁),並佐以吳廷燮之《明督撫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及《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焦太史編輯國朝獻征錄》(!明}焦站輯,明萬歷四十四年徐象擺曼山館刻本)這2種史料繪制而成的,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二十壹。

天啟三年(1623年)十壹月至天啟五年,由寧夏巡撫副都禦史升至兵部右侍兼右僉都禦史總督陜西三邊軍務

參考文獻:

《熹宗實錄》卷41天啟三年十壹月丁卯條:“升寧夏巡撫副都禦史李從心為兵部右侍郎兼右金都禦史總督陜西三邊軍務”;《國榷》卷85天啟三年十壹月丁卯條:“寧夏巡撫右副都禦史李從心為兵部右侍郎兼右金都禦史總督陜西三邊軍務”。

依據張德信的《總督年表》(氏著:《明代職官年表》(第三冊),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第2339壹2519頁)及靳潤成的研究成果(氏著:《明朝總督巡撫轄區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22壹125頁),並佐以《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關中奏議》(明]楊壹清撰,文淵閣四庫全書)、《楊襄毅公本兵疏議》(明]楊博撰,明萬歷十四年師貞堂刻本)、《國朝列卿紀》([明」雷禮輯,明萬歷徐鑒刻本)、《嘉靖事例》(明l範欽編,明抄本)、《鼻山堂別集》(l明]王世貞著:中華書局,1985年)、《萬歷武功錄》([明]瞿九思撰,明萬歷刻本)、《谷山筆靡》(明]於慎行撰,中華書局,1984年)、《本朝分省人物考》([明]過庭訓撰,明天啟刻本)、《明經世文編》(〔明1陳子龍等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國榷》(明]談遷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明史》(!清]張廷玉等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睛〕舒赫德等撰,文淵閣四庫全書)這13種史料繪制而成的。

天啟五年(1625年)九月至天啟七年,由總督三邊軍務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升至工部尚書總理河道

參考文獻:

依據張德信的《總督年表》(氏著:《明代職官年表》(第三冊),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第2380壹2519頁),並佐以《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本朝分省人物考》(明]過庭訓撰,明天啟刻本)、《國榷》(明]談遷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明史》([清」萬斯同撰,清抄本)這4種史料繪制而成的。《明熹宗實錄》卷六十三,天啟五年九月戊辰條,第2987頁。?

李從心工部尚書總理河道加太子太保-----《河南通誌》第6部分

庚辰,進李從心太子太師----《崇禎實錄》明宗皇帝實錄卷之(壹)

少保兼太子太師工部尚書李從心改戶部尚書,總督倉場;癸醜,李從心仍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攝右侍郎事。----《崇禎實錄》明宗皇帝實錄卷之(四)

天啟七年(1627年)至崇禎元年,由工部尚書升至戶部尚書

參考文獻:《倉場總督年表》

李從心反復查勘 籌建天柱縣

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鄭銳還會同徐榜、陳惇臨等人督促辰州府知府吳維魁、推官李從心及靖州知州張和中等體察民情、反復查勘天柱建縣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研究天柱建縣的形勢和利弊,並將相關意見和建議呈報湖南、貴州當局。並記錄在萬歷二十七年在靖州知州張和中等人撰寫的《天柱縣初建縣治碑記》中。(天柱縣位於貴州省東部,東鄰湖南省會同、芷江縣,南連貴州錦屏和湖南靖州縣,西接貴州三穗、劍河縣,北抵湖南新晃縣。)

參考文獻:

1.光緒《黎平府誌》卷五下《武備誌》,第37頁。見錦屏縣文鬥上寨《姜氏族譜》。

2.《天柱縣誌》,光緒二十九年季夏,天柱縣誌書局刊竣;

3.見天柱縣誌辦編《天柱縣舊誌匯編》第14-1

4.康熙《天柱縣誌》下卷《藝文》

郡守李從心重修臨汾堯廟-----光天閣

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由於“萬歷甲午,濫炎妄起,閣煬而為煙”,導致四民生業大不如前,於是郡守李從心、郡丞白鯤主張維修臨汾堯廟,費用不足,“請以升鬥之祿為吏民先”。這壹舉動得到了縉紳、大夫、士庶的積極響應,於是富者出其財,窮者竭其力,不久就籌集到了二千金,完成了堯廟光天閣的重建工程。(光天閣高七丈許,廣六丈許,四方地二十丈,視諸宮殿為雄峻。至若三聖,南面向明,垂衣裳而治形象,謂是風氣聚焉。)

參考文獻:詳見《重修光天閣記》,明萬歷十三年,碑存臨汾堯廟

高瞻遠矚 制臺少司馬李公果斷批復

在修建於今吳忠市的靈州河堤,張九德提出:“壹反過去用土加薪草的舊辦法,決定采用新法:修建石堤;”(利用黃河河道水運之便,運峽口石,往來不絕,采集位於今青銅峽峽口東岸吳忠市西南牛首山的大量石塊作為建堤石材。)壹切修建河堤準備工作就緒,張九德請示曾經治理寧夏的兩位高官:壹是、先撫寧夏(巡撫)今制臺少司馬介石李公(李從心)。制臺是總督,少司馬指兵部侍郎,也就是原寧夏巡撫,當時的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總督陜西三邊軍務字介石的李從心;二是,前制臺今大司徒聸予李公,即原陜西三邊總督,當時已經是朝廷的大司徒字聸予的李起元。兩個上司都批復:俱報可,也就是他們都同意張九德的治河方案。於是,在河東兵備張九德親自統率下,組建成壹個精幹的築堤領導班子,於是,在靈州黃河岸邊,開始大興石堤之役.

參考文獻:楊壽.萬歷朔方新誌:卷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81-83.

築堤逼河保靈州 捐俸百金助石役

面對黃河逼近靈州城如此嚴峻的形勢,特別是靈州官民紛紛議論要遷徙老百姓,並且還要第四次遷徙靈州城的時候,以修建靈州黃河石堤,逼迫黃河向西遷移,來阻擋黃河吞噬城闉,為了打好修建靈州黃河河堤的石堤之役,少司馬公李介石(號)(李從心)帶頭捐俸銀100兩,張九德靈州守臣盧自立、參將高師孟等也紛紛捐助資金。加上紳邑、諸生及鄉三老聚族而議,征河西年例柴價500兩,軍民願輸地基銀80兩,總***籌得修河堤銀約1400多兩。有了足夠的修建河堤的資金, 於天啟三年(1623年)正月興靈州黃河石堤工程,在靈州城南10余裏之實處,壘石築河堤40余丈為堤首以擋猛水。再向北依次延伸,於天啟五年四月歷時近三年工程告竣。***築河堤六千余丈。

參考文獻:

1.蘇聞.靈武市誌:卷三十二[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

社, 1999: 833.

2.楊壽.萬歷朔方新誌:卷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81-83.

3. 沈猶龍.河東兵備道張九德去思碑記[M]∥楊壽.萬歷朔方新誌:卷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86-87.

4. 《新築靈州河陽碑記》

碑文:

靈州,阻河而城其西南, 河流之沖,x趨而北可十裏。每夏穌瑞激,受害不啻剝膚,而亦藉以灌溉。若秦、漢二渠,溉田至數千頃,蓋利與害錯,而其倡侵城宴甚。粵稽洪武甲子迄今,城凡三徙,皆以河故,而河亦益徙而卒。自不侯來受事不壹載,去城僅數十武矣。先是禦河,歲役夫三千,束薪十萬。亡v數百千金,率委諸整。人情洶洶,意非物力所能支,則議先徙民或亟徙城以為長策。

不侯既謂禦河猶禁虜也,虜闌入,不倡之去,更延之入乎?且勢若建領,而僅僅積薪委土與陽侯爭,此助之決耳。計非巨石砥柱之不可,而獨v費且不訾,計出,不侯既捐月奉二百金為役者先。而謀之薦紳邑令戴君任、諸生輩及鄉三老,聚族而議,陽以石所事薪,改徵河西年例柴價五百金。軍民願輸地基銀八十両,暨諸捐助,念藏之羨,合之得千四百有奇,貲用集矣。則議民間量地分出夫,量田裏出車,調両河卒,更番受役,工力備矣。乃造船百艘,運硤口石牲來不絕,材具尼矣。

遂請先撫寧夏、今制基少司馬介石李公,前制臺、今大司徒瞻予李公,俱可。則以守備)大緩董陽務,以指孟養浩司出納,以經歷李盛春程工作,乃大興石陽之役。而議者紛若,謂演河皆流沙,不任受石,恐卒成功。予不動,適旋築亦旋_,眾口愈囂。予持之曰:“此夫根底虛,故傾之易耳。非然,水豈能負石而趨? ”乃令聚石而投之,壹日盡八百艘,三日基始定。於是,o南隅地始,L石特厚,為陽首四十餘丈,用遏水沖,餘以次迤西而北,其景石亦如之,計陽長為丈者六千有竒。功甫成,而河輒徙而西,遂_由故道先所受喃遊為灘,可耕可藝,去城已十數裏矣。

是役也,經始於天癸亥之正月,告成於天乙醜之四月,凡費車二年有半,費金九百壹十両有竒,費米麥六十石,而貯尚有餘羨。念牲歲議陽,請簾金萬二千,業奉旨下,部覆不果。今議約三千金,猶v不足。至廑少司馬公捐奉金百,而同守瘇君自立、戎高君孟等,亦酸助有差。然卒以有餘羨,故藺還。則皆百事彈心經.,靡有虛糜之成效也。

蓋不侯初抵靈,輒行河籌之再三,先以秦渠陽_,水暴淺所灌概,為築長堤瀦之,歲比穩。而漢伯渠又苦尾閭,腴田皆成巨浸,因以治陽之餘,?開蘆洞,長十三丈五尺,高庚各三丈五尺,自秦渠北岸抵漥橋,疏渠道三十裏,鴻水入河,x故田可數百頃,增稅額數千石。不三月而竣,凡費金五十六兩有竒,而椿姨緒貲不與焉。古有言:河者,天下之大利、大害也。故《周禮》慎水政,以防止水,以滴蓄水,以溝蕩水,其法甚備。自陽石而城受喃,庶兒於河之害速矣。二渠之役,亦借以收其利。

不妄三年於此,未事則物力,方事則成勞,已事則久遠。今幸二且釋,得藉手告終事矣。抑天下事,惟賢者能v始,其次莫若回。是三役者,予不侯因法於古,因;fr於山,因力於民,因能於眾,因主裁於上,獲逭任事之辜,是皆今日所以成功之本也。是不可以記,遂次其終始,以系之銘,銘曰:渾渾經漬,亙以金陽。順流而西,潛於靈府。提福K土,聿擎靈武。爰固我圉,用昌我稷黍。匪處白璧,而崇謝益。是維川後之仁,俾逢其笛害。亦越千撰,日以泰。

陜甘總督李從心記錄於《淳化閣帖》

《淳化閣帖》又稱《淳化秘閣法帖》,淳化三年(宋太宗出內府所藏歷代墨寶,命翰林侍書王著鑒選,編排成卷,摹刻於棗木板上。因刻成於淳化年間,所以名為《淳化閣帖》,並且建秘閣專藏。《淳化閣帖》卷幟浩繁,內容豐富全帖分為歷代帝王法帖、歷代名臣法帖、諸家古法帖、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帖***十卷,明代翻刻閣帖影響較大的有三家:顧氏玉泓館本、潘氏五石山房本和肅府本,而以後者影響最大 .

肅府本《淳化閣帖》以跋語最多冠於其他諸帖. 在肅府本淳化閣帖摹刻的同時,還刻有肅憲王、張鶴鳴、趙煥、張鍵、張嗣誠、宋繼登、賈鴻洙、湯啟燁、周如錦、張孔教、高鏘、劉重慶、柴以觀、李起元、傅振商、黃袞、周懋相、盛以弘、徐元萊、黃和、來宗道、李從心、周鏗、劉世綸、呂兆熊、肅世子朱識鉉、王鐸等二十八人的題跋,另裝壹冊。許多人名見於《明史》和《甘肅新通誌》的記載,其中不乏當時的高級官吏如曾為編修、祭酒兼詹事公,吏部尚書趙煥,太子太保、禮部尚書盛以弘,甘肅臨鞏兵備、兵部尚書張鶴鳴,陜甘總督李起元、李從心,巡撫寧夏都禦使周懋相,臨鞏兵備張鍵,臨洮知府黃和等;肅府本淳化閣帖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清人陳奕禧評價《肅府本淳化閣帖》初拓本說:“初拓用太史紙、程君房墨,人間難得。石工間有私購出者,值五十千 .

參考文獻:《明史》和《甘肅新通誌》

李從心重人才、薦人才

天啟四年(1624年)三月二十七日寧夏廵撫李從心疏為薦舉方面官員薦舉“陜西布政史文煥寧夏河東兵備張九德”;天啟六年(1626年),朝廷提拔張九德的官職以資獎勵,由地方第三位官員督儲河東道晉升為地方第二位官員——延綏巡撫,成為陜西四大巡撫之壹(陜西巡撫,甘肅巡撫,寧夏巡撫,延綏巡撫)

參考文獻:詳見《明熹宗七年督察院實錄》

天啟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搃督河道李從心疏為刻期免履新任薦舉陜西方面官員薦徐雲逵楊邦憲張國瑞李得中李飬沖張國銳關守箴陳應元陳升呂遜王順行王應楫曾廷彥冀懋中馬人龍等又疏為薦舉地方人材薦牛應元樊東謨李應策劉九經王建屏李元吉等俱奉聖旨吏部量酌升用。

參考文獻:《明熹宗七年督察院實錄》

治理黃河有成效 打造“通濟新河”

天啟五年,漕儲參政朱國盛於駱馬湖北岸“開馬家洲且疏馬頰河口淤塞,上接泇流,下避劉口之險,又疏三漢河流沙十三裏,開滔莊河百余丈,浚深小河二十裏,開王能莊二十裏,以通駱馬湖口。築塞張家等溝數十道束水歸漕”。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總河尚書李從心接管工程,朝廷征發民工,按此路線改曲從直,浚拓河身,創築堤壩,又將駱馬湖與黃河相接的陳溝浚辟成河,這條新開漕道被命名為“通濟新河”,全長六十七裏。從此,漕船出清口溯黃而上行至宿遷後,改由直口以東的陳溝口進入駱馬湖,然後從馬頰口轉入迦河。從而避開了原河諸溜,大大減輕了黃河潰決對漕運的影響。走這條航路。船行安全,省時省力。以後這條航道又經多次疏浚完善,成為壹條交通大動脈,效益十分顯著。

參考文獻: 1.《 明史 》 卷8 5 、 《 明 熹 宗實 錄 》 卷H

李從心刻貼撰集《奉天誥命貼》

明朝刻貼撰集,為明人首創、前代所未見。明朝天啟年間有四部詔書個人從貼(集刻家族所受封誥之刻貼),其中在天啟六年(1626年)為官至太子少保、工部尚書;時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禦史李從心集王羲之書集刻《奉天誥命貼》,此貼不但具有書法價值,更具有極強的歷史文獻價值。

參考文獻:

1.《叢帖目》,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0 年版,第969 頁,第 1660 頁,第 982 頁,第982 頁,第 982 頁,

2.張伯英:《張伯英碑帖論稿》第三冊,張濟和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12頁,第212 頁,第 150 頁,第 313 頁,第313 頁,第 313 頁3.《明代後期三種特色刻帖研究》_於博

尚書李從心為倉頡廟題聯“萬聖之宗”

南樂縣倉頡廟內有天啟雙碑高大挺拔,在原倉頌廟內山門與二門之間(現在倉頡廟東南側),是明朝天啟七(1627)年重修倉顏陵廟時樹立的記事碑。碑形方正。碑座為仰俯蓮須彌座,高約0.8米。碑帽四角拱尖,上有寶瓶。因兩通大碑皆建於明代天啟年間,而且方正高大,故又稱“天啟方碑”。方碑經歷了392年的風雨剝燭,依然原址挺立,由於河水遊積,深陷泥土兩米多深。雕刻精美的碑帽在文革中被催爛,今僅有殘件附於碑下。2000年以後,建有兩座石亭庇護方碑。東側方碑刻有“三教之祖”四個榜書大字,由刑部尚書李養正題書。內側碑文由吏部尚書崔景榮撰文,明代治理黃河專家、書法家李從心書丹。監察禦史梁天奇蒙刻。碑陰為捐銀提名,主持人為葉廷秀。碑文中在此提出倉額是"三教至尊”,和伏羲、孔子並稱,“前羲後尼”,鹹稱至尊。這實際上也是說倉額"德承淮水”、"道冠尼山”的理論基礎。西側刻“萬聖之宗”,為明代書法家李從心題寫。方碑上還記載著兩個與官員有關的有趣的故事:

天啟年間,南樂籍內閣大學士魏廣微、工部尚書李從心、監察禦史梁天奇和長垣籍吏部尚書崔景榮等人奉旨在此建倉夫子神廟,梭工時立大方碑兩通以記其盛。大名府各級官員紛紛參與其事,並公推南樂知縣葉廷秀主持操辦。

參考文獻:《河南省南樂縣倉頡民間信仰文化研究》

總河李從心奏請三王 嚴肅漕規

天啟七年(1627),三王(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潤、桂端王朱常瀛)從運河水路就藩。臨行之前,總河李從心“恐三王隨從人役不知規例,擅自開閘,或帶板而行,則後水不繼,船必擱淺”,奏請朝廷希望三王約束隨行人員,借此嚴肅漕規。閘門維修也是閘壩管理的重要環節,主要工作是閘門段的疏浚。

參考文獻:《明熹宗實錄》卷 80,第 3901 頁

總河李從心駐濟寧州河道總督衙門

河道總督衙門始建於明代永樂九年(1411 年)於濟寧,是明清時期為保證大運河順利通行沿線設置的河道管理機構中等級最高的壹個,任職官員官階正二品、從壹品(如李從心、楊方興等大臣),位於山東省濟寧市,由工部尚書宋禮所建。時稱“河道部院軍門”,後稱“總督河道部院署”、“總督河院署”、“總理河道軍門”、“河道總督衙門”等,簡稱“河院”。

清乾隆《濟寧直隸州誌·建置誌》記載:“河道部院軍門……正堂六楹,後堂六楹,扁曰禹思堂,後為部院宅,左為帝咨樓,曲周劉榮嗣建。國朝三韓,楊方興改為雅歌樓(今名挽洗樓),又東為後樂圃,李從心及楊方興皆有記(乾隆四十二年總河姚公立德改額為平治山堂)西為射圃,本屬儒學射圃,康熙初,廣寧戶崇俊改入署內。

參考文獻:(清)胡德琳修, 蘭應桂續修, 乾隆濟寧直隸州誌[M]. 古籍纂刻出版社

為官有功朝廷嘉升壹級

天啟七年八月十二日乙巳(1627年9月20日)工部的題敘名單多達壹百七十三名:“工部尚書薛鳳翔題敘殿工,得旨:三朝曠典,久需運會,才余兩載,煥復舊規。李精白、李從心各加升壹級,賞銀三十兩,纻絲二表裏。

參考文獻:----《明熹宗實錄·卷八十七》

李總和借運河轉疏資諸水

漳、衛兩河的交匯增加了漕河水量,使河南、山東、江南漕糧按時入京的幾率大增。“自元以來,類資漳河為轉輸之助,故經流日就湮塞,間或從臨漳挾滏水東北出,議者鰓鰓然憂之,恐衛河減弱,不足以濟運也”,《清史稿》亦載“衛河微弱,惟恃漳為灌輸”。引漳濟運後,水源緊張的局勢得以緩解,天啟年間總河侍郎李從心曾言:“我國家定鼎燕冀,歲運漕糈四百萬石,借此運河壹線轉輸,在邳以南則資淮、黃二水,在臨清以北則資漳、衛、洹、淇、滏陽諸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分漳入衛後,“漳、衛匯流,舟行順利,無膠澀之虞,運際泰交,翕河效順百余年,罕有之隆遇也。漕舟揚帆北上,民運歡騰”,十數年後盡導全漳入衛,“入邱之上流盡塞,而全漳會於館陶,自此漳、衛匯流,舟行順利,其裨益於漕者多矣”13,大大便利了漕船的順利航行。

參考文獻-----王雲五主編.行水金鑒[M].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

李從心護部下保將領

此軍門屢有申飭、鎮道將領、所當實心奉行等因、又準廵撫山西右副都禦史魏飬蒙咨據岢嵐兵備山西右參政李從心鴈平帶管寧武兵備右參政閻士選會同鎮守山西總兵官都督僉事張國柱議得今日虜情、較先年逈異、在俺荅以舐犢之愛。感我不殺冉吉之恩。今冉吉之事巳遠矣。在黃臺吉撦力克以麀聚之欲。惟彼忠順婦人之聽。今忠順巳逝矣。則利漢財物以外。別無所愛於我。

參考文獻---------《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四十九

李從心秋防調兵部署各關口

天啟五年六月○總督三邊李從心題分布秋防兵馬以禦虜患延綏隘口八十六處議撥步班軍三千四百余員名寧夏沖口壹百八處分撥步班官軍四千九百八十員名仍撥正奇遊三營官軍壹千五百余員名固原比他鎮猶為艱鉅防堡防關等項悉聽總兵官相機周防章下兵部。

參考文獻---------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12

借淮刷黃

明熹宗天啟六年九月辛夘總督河道工部尚書李從心奏淮水驟發以淮刷黃閼沙盡析運道復通報聞明熹宗實録

參考文獻----《行水金鑒》第5部

天啟五年八月○陜西總督李從心劾高家營管參將事都司僉書秦之英革任回衛

三邊總督李從心三年考滿準照邊俸例錄蔭加升仍給與應淂誥命○升總督三邊軍務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李從心為工部尚書總理河道左僉都禦史潘浚為南刑部右侍郎 天啟五年十月○刑科給事中霍維華請留西南督臣言狹西總督李從心揚歷邊僥十有五載久練兵事之臣也宜照舊總督以終成效新任漕運不妨改推貴州總督蔡復壹實心任事損軀為國之臣也業以師潰聽勘矣而猶能以待罪將去之身為犁庭掃穴之舉斬獲逆黨功績甚明宜令策勵自贖新推撫臣王瑊不妨別用上不許命遵前旨行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