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意思是精氣先身而生,具有遺傳特性,來源於父母的先天之精氣相合,形成了原始的胚胎,轉化為胚胎自身之精(精藏於腎包括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所以說腎為先天之本),精歸氣,這個“歸”字實為“歸於”,意即來源的意思。脾升胃降,納運相得,將飲食化生為水谷精氣,靠脾之轉輸和散精作用,把水谷精氣上輸於肺,再由肺通過經脈而布散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故曰:“先天之氣在腎,是父母之所賦;後天之氣在脾,是水谷所化。先天之氣為氣之體,體主靜,故子在胞中,賴母息以養生氣,則神藏而機靜。後天之氣為氣之用,用主動,成為人體生長發育和繁衍後代的物質基礎,故育形之後,資水谷以奉生身,則神發而運動。新的生命活動——“神”就開始了。中醫學將自然界物質運動的變化規律、人體的壹切生命活動和生理機能統稱為神。就人的機體與生命功能而言,神則是對人體壹切生命活動和生理機能(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稱謂。“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靈樞·天年》)。人的精神是物質之氣的產物,氣為體,神為用。人的精神意識活動也賴氣的推動。故曰“氣乃神之祖”,“神者,正氣也”。
如果妳在研究道家功法,以下可供參考:
元氣的盛衰聚散及運行正常與否,直接關系著人的生老病死。元氣充足、運行正常。是人體健康的保障;元氣不足或氣機失調,則為致病之因,故有“百病皆生於氣”、“元氣虛為致病之本”之說。因此防病治病也應以調護元氣為本,善養生者更應正視護養此氣。元氣藏之於腎而化生元精,系於命門而為腎間動氣,其變化為用,壹分為二而為元陰、元陽,實為性命之本、造化之機。元氣雖藏之於下,而其用則布護周身,臟腑之機能全賴此氣之運轉,故徐靈胎說:“五臟有五臟之真精,此元氣之分體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經所謂丹田,《難經》所謂命門,《內經》所謂七節之勞有小心。陰陽闔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臟皆潤,此中壹線未絕,則生氣壹線末亡,皆賴此也”(《醫學源流論》)。元氣之所行,與任督二脈關系至密。元氣根之於腎而行於任督,故李時珍說: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 "(《奇經八脈考》)。元氣雖化生於先天父母之精,但必須有賴於後天水谷精氣的充養,所以與脾胃又密切相關,故李東垣說:“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論》):“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內外傷辨惑論》)。
精為形之基,是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察受於先人而充喬十後天,故就其來源可分為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元精”,即揩先天之精而言。元者,始也,元精是生命的捏源物質,並具有調節與主宰生殖、生民發育的作用。《內經》中雖無“元精”壹詞,但《靈樞·本神》“生之米,謂之精”、《靈樞·決氣》“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以及《靈樞·經脈》“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
元精與元氣的關系非常密切。元氣為萬物之本原,元精乃元氣之“精英”,由“元氣之積厚”而生,此即謂“氣歸精”(《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故有“元氣生則元精產”(《青華秘文》)、“先天之氣,氣化為精”(《類經·攝生類》)之說。人出生後,元精藏之於腎,賴後天之養逐漸充盈而為元氣之根,此即謂“精化為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張介賓說:“人身之精,真陰也,為元氣之本。”
“元精”之名始於丹經,元精之論也詳於丹經,元精是內丹家修煉的上藥三品之壹,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說,“夫金液還丹之精……此乃先天地之精,卻為人之至寶……修仙之士,先明此精,既若明了,即可仙矣。”《性命圭旨全書》亦說:“煉精者,煉元精,抽坎中之元陽也。元精固則交感之精自不泄漏。”這不僅明確指出內丹上藥三品“精氣神”之“精”乃指元精而言,還論述了修煉之術及效應。《類修要訣》亦有“元精足,不思欲”之論。〈武術匯宗》進壹步闡發說: “元精發於腎之元氣,從虛極靜篤生來,則精乃清;從妄念淫事中生來,則精乃濁。清濁之辨,不辨之於其精,而辨之於其神也。”認為神定誌閑,所生為先天之精;稍動淫念,則所生為交感之精。故逆修之,後天可以返為先天;順引之,先天亦可洛入後天,故葆精者,貴在清心寡欲。宋·張伯端《青華秘文·神水華池說》稱元精穴為“華池”,“華池者,臍中氣穴之下,兩腎中間壹竅。”逆升而上,則元精化為元氣而為內丹之母;順流而下,則元精化為形質之精而生男育女。並認為元精亦有賴於飲食之充養,故又說:“谷氣就此而生精”、“華池之竅,乃生精而降於腎者也。”“元精論”為道家內丹術的重要理論基礎之壹,對內丹理論的形成及內丹本的修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神為人身“三寶”之壹,雖歷代醫家皆有論述,但氣功古籍所載尤詳。丹道書中義將其分為先天與後天,先天之神又彌“元神”。元,有本無、根本、原始之義。元神是指與生俱來的稟受於先天的神氣,與出生後由外景事物為心所任而逐漸產生的後天識神、欲神有著本質的區別。正如張伯端所說:“失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無神者,乃先天以來"點靈光也;欲神者,乃後人所染氣稟之性也”(《青華秘文》)。近人張錫純也說:“元神者,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識神者,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醫學衷中參西錄·人身神明詮》)。
神本原於先天父母之精。《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天年》又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意即父母媾精結胎成形之後,神氣舍心才產生生命。此神為出生前尚未被後天所染之神,故當指元神而言。正如《性命圭旨全書》所說:“父母媾精之後,壹點靈光……元從太虛中來者,我之元神也。”
元神所以在丹道書中論述較詳,乃因古代內丹家在煉養實踐中體驗總結而成。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稱“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慮之神(即意念活動),故表現如嬰兒不識不知而又具備感覺、靈動的狀態。氣功態下,人處於恬淡虛無的境界,此時呼吸綿綿,若存若亡,無思無慮,飄飄欲仙,恍恍惚惚,這壹狀態即乃元神所現。正如《黃庭外景經》石和陽註:“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動不靜之中活活潑潑時是也。”《脈望》說:“內念不萌,外想不入,獨我自主,謂之元神。”〈武術匯宗》說:“此神亦謂之本性,亦謂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渾渾淪淪,無壹毫念慮,無壹毫覺知,則空洞之中,恍惚似見元神懸照於內,斯時殊覺五蘊皆空,四體皆假,而我有真我也。”其實,〈老子》所言“載營魄抱壹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動狀態。
先天元神與後天識神、欲神的關系是對立統壹的。“欲神者,氣質之性也;無神者,先天之性也”;“元性微而質性彰”(《青華秘文》)。人在少、長、壯、老的過程中,質性日彰,元性日微,結果欲神將掩蓋元神,此乃“氣質之性勝本元之性”;若雜念紛壇則元神即退,摒除雜念則元神即現,此乃“念止神即來,念動神即去”(《養真集》)壹般人先天元神為後天識神所蔽,晝思夜夢如雲遮月,因而元神隱退,識神常日主事。若能靜定歸壹、無思無念,識神自然隱退,元神真性顯現,此即佛、道兩家之所謂見性。神本由心,心無為則元神之性現,心有為則欲神之性現,故張伯端說:“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欲念之性耳。行為者,日用之心;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青華秘文〉)。
元神與元氣、元精的關系非常密切。“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矣”(《青華秘文〉)。內丹修煉尤重元神,故《金丹四百字序》說:“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思慮之神。”內丹本的主導思想既為“返本還元”,故要求以先天制後天,從有為返無為,逐步消除氣質之性。只要“氣質盡而本無始見,本無見而後可以用事”;“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則氣力先天之氣也”;“先天之氣純熟,日用常行,無非本體矣,此得先天制後天無為之用也”(《青華秘文》)。從這壹意義上講,氣功人靜的鍛煉過程,即為除欲神、煉元神的過程,這也是氣功效應的關鍵所在。
有人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元神,認為元神是人的壹種無意識(潛意識)活動,但其並非是“未被意識到的意識”,而是與生俱來的帶有明顯自然屬性的“原生無意識”,與出於後天生活經驗的潛移默化逐步積累而成的無意識(如心理定勢之類)不同,是個體的壹種強大而原始的內驅力源,每個人的生命活動都在不知不覺中為它所左右,其生理基礎是皮層下中樞,與真正的意識(識神)有著本質的區別。當練動者進入氣功態後,意識活動暫停,於是所有監視、壓抑原生無意識,使之不能活動的因素不再起作用,這種無意識就得以充分活動起來,它不僅能迅速激發體內之生理潛能,而且對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等直接進行調節,使之“陰平陽秘”,從而使機體處於最佳功能態中,達到最佳練功效果。這便是元神論在氣功學中的重要價值所在。
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化虛。
他們之間是聯系和不可缺少的,又相互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