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
談遷博鑒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誌編撰翔實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1621)27歲開始,歷時20余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始完成這部編年體明史,全書500萬言,取名《國榷》。清順治四年(1647)手稿被竊,時已53歲,他發憤重寫,經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北上,在北京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門客,搜集明朝遺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托亡國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陽(今臨汾)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客地。談遷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劇場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著作另有《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俎》、《北遊錄》、《西遊錄》、《史論》、《海昌外誌》等。
《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書中對滿清頗多貶責,當時無法流傳。直至建國後,裏人張宗祥著手整理校訂,編為108卷,195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天啟元年(1621年),談遷28歲,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壹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誌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裏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饑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萬字的巨著《國榷》。。豈料兩年後,清順治四年(1647)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於完成新稿。順治十年(1653年),60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搜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托亡國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這個小偷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可惡的小偷!小偷無非時盜些銀錢衣物,然而這個貧寒的家沒有給小偷驚喜,於是他順手拿走了談遷的書稿,算是泄憤吧。這是壹個“史家”二十六年的嘔心瀝血啊,這個小偷,改殺!如果我有歷史的審判權,我就去捉了這個小偷,讓他償還談遷的“心血”,這是無價的心血啊!我們完全可以理解談遷在書稿被盜後的痛苦,壹個貧寒壹生,終其所能才完成書稿的53歲的老文人,這個打擊無疑是天大的!談遷發出這樣的感嘆:噫,吾力殫矣!文人的堅韌這個時候起了作用,談遷迅速從沈淪終走出,說道:吾手尚在,寧已乎!
命運對這個老人,何其不公也!嗚呼!
這個小偷的“盜品”還不如縱橫江湖的大盜,那個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順治十四年,談遷逝世前不久,他應同鄉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錢大球去山西平陽,路過山東聊城壹帶,碰見兩個強盜持刀打劫。談遷鎮定自若說道:“我們都是讀書人,箱子裏都是破書,那裏來的錢財?”強盜見狀抱拳說“驚動”而去。
可見,這兩個強盜比起那個卑劣的小偷,可愛多了!
二,談遷的節操,作文和拒文:
談遷壹直是考給別人抄寫謀生的,這是很艱苦的。盡管艱苦,他也從不為錢財和骨氣而放棄自己的原則。
崇禎十五年冬,有商船從日本走私人參,價值十萬金。在海寧登陸,前往嘉興。邑令劉憲模抓了私販,但不上報,企圖侵吞這批人參,肯托談遷寫信給浙江巡撫,買通關節。談遷認為此時重大,隱瞞不住,拒絕寫信,後果然事情敗露,劉憲模被罷官。
順治十二年,談遷在北京。自己的同鄉,新科的進士楊雍建托談遷的老友沈仲嘉,轉求談遷代擬兩份信稿。談遷很不情願的答應了。後來楊雍建又派人來找他,談遷壹口拒絕了。在日記中寫道:我年紀老了,不受年輕人的侮辱。姓楊的雖然是海寧同鄉,卻讓我幹著幹哪。無非是仗著自己的進士頭銜,妳做妳的高官,我當我的窮書生,我們毫不相幹。(大意如此)
但是他卻肯為壹些人寫東西,不計報酬。史可法在揚州督師的時候,那篇《史相國誓師文》就出自談遷之手。此外,還為史可法擬過壹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
談遷,tanqian(1593~1657),原名以訓,字觀若,明朝滅亡後改名遷,以寄托忘國之痛,海寧人。明清之際史學家。他自幼刻苦好學,是明代的諸生,但終生未曾做官。他家道清貧,靠充當幕友,辦些文墨事務,代寫應酬文章來維持生活。
談遷性喜博綜,致力於子史百家之言,諳於歷代掌故,尤其註重於明朝的典故。因覺得明朝實錄中有幾朝實錄內容失實,而諸家所撰有關明代的史書又多有淺陋訛誤之處,於是立誌編寫出壹部真實可信的明史。天啟元年(1621)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辨正是非,著《國榷》。天啟六年完成初稿,以後陸續修訂補充,“且六易稿,匯至百卷。”清順治二年(1645年),他不忍國亡史泯,又訪求邸報,續補崇禎、弘光兩朝史事。兩年後書稿被竊,50多歲的談遷發憤重寫。經過4年的努力,終於如願以償。順治十年,攜書稿北上, 在京兩年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候門客,探訪了許多歷史遺跡,搜集 明朝遺聞,加以補充、訂正。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
談遷(1594—1658) 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馬橋人。明諸生。他自幼刻苦好學,家貧,靠替人抄寫、代筆或作記室維持生活。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很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後回家隱居。談遷博鑒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朝典故。他立誌編撰翔實可信的明文,從明天啟元年(1621)開始,歷時20余年,前後“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完成壹部編年體明文,***500萬字,取名《國榷》。清順治四年(1647),《國榷》手稿被竊。他時已53歲,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矢誌不撓,終於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隨人北上,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代故臣搜集明代遺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托亡國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陽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旅舍。《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當代歷史學家吳晗曾作《談遷寫國榷》壹文贊頌其事跡。書中對清朝頗多貶責,因此當時無法流傳。直至建國後,裏人張宗祥著手整理校訂,編為108卷,195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著作《北遊錄》亦由中華書局出版。著作另有:《棗林雜組》、《棗林集》等,詳見本誌《著作目錄》篇。
談遷(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妳,馬橋人。明諸生。明亡後改名為遷,字孺木,號觀若。自幼刻苦好學,家貧,靠繕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維持生活。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
談遷博鑒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誌編撰翔實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1621)27歲開始,歷時20余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始完成這部編年體明史,全書500萬言,取名《國榷》。清順治四年(1647)手稿被竊,時已53歲,他發憤重寫,經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北上,在北京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門客,搜集明朝遺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托亡國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陽(今臨汾)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客地。談遷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劇場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著作另有《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俎》、《北遊錄》、《西遊錄》、《史論》、《海昌外誌》等。
《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書中對滿清頗多貶責,當時無法流傳。直至建國後,裏人張宗祥著手整理校訂,編為108卷,195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或:
談遷,tanqian(1593~1657),原名以訓,字觀若,明朝滅亡後改名遷,以寄托忘國之痛,海寧人。明清之際史學家。他自幼刻苦好學,是明代的諸生,但終生未曾做官。他家道清貧,靠充當幕友,辦些文墨事務,代寫應酬文章來維持生活。
談遷性喜博綜,致力於子史百家之言,諳於歷代掌故,尤其註重於明朝的典故。因覺得明朝實錄中有幾朝實錄內容失實,而諸家所撰有關明代的史書又多有淺陋訛誤之處,於是立誌編寫出壹部真實可信的明史。天啟元年(1621)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辨正是非,著《國榷》。天啟六年完成初稿,以後陸續修訂補充,“且六易稿,匯至百卷。”清順治二年(1645年),他不忍國亡史泯,又訪求邸報,續補崇禎、弘光兩朝史事。兩年後書稿被竊,50多歲的談遷發憤重寫。經過4年的努力,終於如願以償。順治十年,攜書稿北上, 在京兩年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候門客,探訪了許多歷史遺跡,搜集 明朝遺聞,加以補充、訂正。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
談遷是我國清代著名史學家,代表作《國榷》。
它是記載明代重要史實的編年體史書。談遷專長於史,鑒於明代歷朝實錄經史官壟斷,曲筆聚訟,多忌諱失實,而各家編年史書又多偽陋膚冗,艱辛尋訪各種資料,廣徵博采,力求徵信。天啟元年(1621)始編著,先後六易其稿,初稿六年完成。順治四年(1647)全稿被竊,又發憤重寫,以三十餘年編成《國榷》壹書。該書記敘從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誕生,到順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權滅亡為止的三百壹十七年間的歷史。書中敢於直書《明實錄》避而不談的明朝壹些重要史實;對壹些重要事件,常以個人和諸家的評論並列於後。其史實註意考訂精審,材料有相當的可靠性或參考價值。萬歷以後七十多年的歷史,以及建州女真的發展和後金同明的關系的記載,尤為他書所少見。根據邸報、方誌和官吏遺民口述材料編補的崇禎朝十七年的史實,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回答者:dadiella - 助理 二級 12-5 17:16
談遷(1594~1658)。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居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今海寧馬橋)。遠祖即生活在這種國破之時,自己也是生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妳,馬橋人。明諸生。明亡後改名為遷,字孺木,號觀若。改名“遷”,寄托了對歷史、對自己的壹種境遇,當然也有可能是追尋大歷史家司馬遷的意思。當代就有壹個外國研究中國歷史的人取漢名叫“史景遷”。(耶魯大學歷史學家喬納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學,家貧,靠繕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維持生活。壹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來維護生活。用我現在的話說,是真正獻身學術的人,自學成才,然後私人寫史。不計報酬,不慕虛名,貧寒壹生,活的很有骨氣、很有節氣、很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
談遷博鑒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誌編撰翔實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1621)27歲開始,歷時20余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始完成這部編年體明史,全書500萬言,取名《國榷》。清順治四年(1647)手稿被竊,時已53歲,他發憤重寫,經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北上,在北京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門客,搜集明朝遺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托亡國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陽(今臨汾)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客地。談遷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劇場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著作另有《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俎》、《北遊錄》、《西遊錄》、《史論》、《海昌外誌》等。
壹
談遷(1593~1657),原名以訓,字觀若,明朝滅亡後改名遷,以寄托忘國之痛,海寧人。明清之際史學家。他自幼刻苦好學,是明代的諸生,但終生未曾做官。他家道清貧,靠充當幕友,辦些文墨事務,代寫應酬文章來維持生活。
談遷性喜博綜,致力於子史百家之言,諳於歷代掌故,尤其註重於明朝的典故。因覺得明朝實錄中有幾朝實錄內容失實,而諸家所撰有關明代的史書又多有淺陋訛誤之處,於是立誌編寫出壹部真實可信的明史。天啟元年(1621)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辨正是非,著《國榷》。天啟六年完成初稿,以後陸續修訂補充,“且六易稿,匯至百卷。”清順治二年(1645年),他不忍國亡史泯,又訪求邸報,續補崇禎、弘光兩朝史事。兩年後書稿被竊,50多歲的談遷發憤重寫。經過4年的努力,終於如願以償。順治十年,攜書稿北上, 在京兩年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候門客,探訪了許多歷史遺跡,搜集 明朝遺聞,加以補充、訂正。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
二
(1594~1657) 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終生不仕,以傭書、作幕僚為生。喜好博綜,子史百家無不致力,對明代史事尤所註心。天啟元年(1621)始,以明實錄為本,遍查群籍,考訂偽誤,按實編年,序以月日,歷時六年,完成《國榷》初稿。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元年,1644)為內閣大學士高弘圖幕僚,為高弘圖和張慎言所器重,薦為中書舍人、禮部司務,參與修史,但不願“以國之不幸博壹官”,力辭未就。清順治二年(1645)回原籍,增補《國榷》中崇禎、弘光兩朝史事。四年,全稿被竊,憤而重寫。十年,應弘文院編修朱之錫聘,攜稿赴京,探求公私著述,訪詢故明遺老,尤重邸報和公文等政府檔案材料,校補厘訂《國榷》。對清初賦役制度混亂繁重,曾上書戶部,建議“立法定制”、“輕徭薄賦”。十三年夏,南歸海寧。次年夏又應沈貞亨聘,去山西平陽(今山西臨汾)作幕,是年冬病死於幕所。其他著述有《棗林雜俎》、《棗林外索》六卷、《棗林集》十二卷、《棗林詩集》三卷、《北遊錄》、《西遊錄》二卷、《海昌外誌》八卷、《史論》二卷等。
三
談遷,海寧棗林人,明末清初著名歷史學家。他用了大半生精力,寫下了108卷,計500萬字的明史著作——《國榷》,為我國史學作出了不朽的貢獻。談遷節操高尚,據《海寧縣誌》載:“處士(指談遷)操行廉,雖遊大人先生之門,不妄取壹介,至今家徒四壁立。”去年11月23日是談遷誕生400周年,今特記談遷二三軼事以作記念。不畏權貴 談遷在北京時,經常應友人之請,代為草擬文稿,但對於壹些並非舊識,又持權自傲的達官貴人卻深為厭惡。他對同鄉新進士、後來做過兵部尚書,以直聲震天下的楊雍建就是這樣。 清順治十二年三月初二日這天,楊雍建托談遷的老朋友沈仲嘉,轉求談遷代擬兩份信稿。談遷因情面難卻,勉強答應了,但心裏卻老大不痛快,認為姓楊的雖是同鄉,卻並不相識,何以這般指使我。而楊雍建以新取進士自傲,仍舊不客氣地要談遷為他代勞。這使得談遷十分反感,他在日記裏寫道:“姓楊的又拿兩元錢來要我為他寫文章,我推掉了。我年紀已老了,不能再受這些少年人的侮弄。”不料事隔不久,不識相的楊雍建第三次讓人來找談遷,談遷則幹脆拒絕了。事後他在日記裏寫道:“姓楊的雖然也是海寧人,卻從未謀面,卻多次要我幹這幹那,無非是依仗他的進士頭銜。我年紀已老,頭發已脫,妳做妳的高官,我當我的窮書生,毫不相幹。以後再也不要拿死老鼠嚇唬人了。”同時他還寫了壹首題為《甘侮》的詩,題意是怎能甘心忍受侮辱。談遷就是這樣壹個秉性剛直,講求氣節的人。求食貧友壹次,談遷從外地遠道回來,因為他賦性倔強,不願求人資助,更謝絕那些達官貴人的饋贈,身上壹貧如洗。路經嘉興梅裏(今王店),因腹中饑餓不堪,就不客氣地找到老朋友王介人家裏。王介人也是—位富有才學且重氣節的窮書生,家裏僅破屋壹間,平時遇到友好或官府裏人造訪,也往往避而不見。可是他對談遷卻非常敬重,曾寫了《寒夜談遷至》壹詩,記述那天會見談遷的情形。大意是:壹個下雨天的夜晚,老朋友坐著小船,越過江海來敲門找我。他壹叩門見面就講個不停,說是又餓又疲乏,遠道歸來,壹路上受盡窮困之苦。並非沒有相識的朋友,實在是不願求人。現在肚子餓極了,問我能不能給他壹點吃的東西。聽了他這番話,我真為我們這些講求氣節的讀書人嘆息難過。自古以來,要得人重視已經很不容易。何況是在當前這樣衰敗的社會?我盡管貧窮,無論如何也得招待妳。當下從菜園裏割下自種的韭菜,拿出自己釀的土酒,兩個人吃得的酒醉飯飽......。談遷對這位患難知己也念念不忘,對於這“壹飯之恩”更是銘記在心。當王介人在去廣東途中病逝時,消息傳來,談遷非常悲痛,並為他寫了傳記,表示哀悼。旅途退盜 清順治十四年,談遷逝世前不久,應同鄉友人沈仲嘉之邀,偕同另壹位海寧人錢朝瑋(又名錢大球),—道往山西平陽任職。在路過山東東昌時(今山東聊城—帶),突然有兩名強人騎馬風馳而至,拔刀相向,索要財物。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險境,談遷鎮靜自若,不慌不忙地說:“我們這些窮書生只有滿箱破書,哪裏來的錢?”兩名攔路搶劫的強人—看果然如此,拱手說聲“驚動”,竟—躍上馬,加鞭而去。
史學家談遷(字孺木)於1594年(明末清初)出生於浙江開封,他刻苦好學、博覽群書。
談遷的代表作《國榷》***104卷、500多萬字,是壹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代表作另有《棗林詩集》、《史論》、《西遊錄》等等。
談遷(1594-1657),明末清初史學家。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終生不仕,以傭書、作幕僚為生。喜好博綜,對明代史事尤所註心。天啟元年(1621年)始,以《明實錄》為本,歷時六年,完成《國榷》初稿。清順治四年,全稿被竊,憤而重寫。十年,探求公私著述,尤重邸報和公文等政府檔案材料,校補厘訂《國榷》。其他著述有《棗林雜俎》、《棗林外索》、《棗林集》十二卷、《棗林詩集》三卷、《北遊錄》、《西遊錄》二卷、《海昌外誌》八卷、《史論》二卷等。其所著《國榷》是記載明代重要史實的編年體史書,記敘從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年)九月時太祖朱元璋誕生,到順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權滅亡為止的三百壹十七年間的歷史。書中敢於直書《明實錄》避而不談的明朝壹些重要史實;其史實註意考訂精審,材料有相當的可靠性或參考價值。萬歷以後七十多年的歷史,以及建州女真的發展和後金同明的關系的記載,尤為他書所少見。根據邸報、方誌和官吏遺民口述材料編補的崇禎朝十七年的史實,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其書之正統史觀、儒家天命論、佛道等色彩較深。《國榷》原稿稱百卷,談遷死後經校補標點***壹百零八卷,1958年由古籍出版社分六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