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誰能夠提供“毒藥理論”方面的圖書?

誰能夠提供“毒藥理論”方面的圖書?

《毒藥本草》(603562)

定 價:¥14.00

會員價:¥11.90元

作 者: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

開 本:32開 裝 幀:

ISBN號:750672846X 頁 數:

在中醫學中,毒邪是壹種致病廣泛的因素,《素問·生氣通天論》雲:"大風苛毒",《素問·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可見,《內經》毒邪的概念是指有強烈致病作用,對人體毒害很深的邪氣,是有別於六淫的特殊病因,它與外感,內傷的發病均有密切的關系,特別是在惡性腫瘤(癌癥)的發病中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因此,深入的探討毒邪與腫瘤的關系,對今後指導腫瘤的治療和用藥具有重要意義.

壹、毒邪學說

由於壯族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毒邪易生、毒病多作、毒藥盛產,造就了壯醫理論的獨特的壹面--毒邪學說。

(壹)從病因病機論"毒"

如前所述,壯醫認為"毒虛致百病",可見疾病的最主要原因為"毒"。而在壯族地區,毒物尤多,無處不在,如草毒、樹毒、蟲毒、蛇毒、水毒、礦毒等,還有人為制作的藥毒、箭毒、蠱毒等。無怪乎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曰:"嶺南多毒物……"邪毒、毒物進入人體後,是否發病,取決於人體對毒的抵抗能力和自身解毒功能的強弱,亦即取決於人體內正氣的強弱。當人體對毒的抵抗力下降,自身解毒能力減弱時,"毒"則侵入人體影響三氣同步,使"三道"阻滯,"兩路"不通,而致病,甚則死亡。或中毒後邪毒阻滯通道或損耗正氣致虛極衰竭,都會導致疾病,甚則死亡。因各種毒的性質不同,侵犯的主要部位有別,作用的機制各異及人體對毒的抗爭程度不同,在臨床上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典型癥狀和體征,成為壯醫診斷和鑒別診斷毒證的重要依據。

(二)診斷與"毒"

壯醫對毒極為重視,認為疾病多與"毒"有關,因此臨床上以毒命名的病名最為普遍,如痧毒、瘴毒、濕毒、風毒、蠱毒、寒毒、熱毒、無名腫毒、蛇毒、草毒、藥毒、石毒等。當邪毒初犯人體時,患者表現為發熱身重,頭暈眼花,胸脘脹悶,惡心欲吐,刮其前胸皮下可見泥鰍樣痧形隆起,此證稱為泥鰍痧;當痧毒較重,則出現頭昏頭痛加劇,胸腹滿悶或大吐。刮其胸部可見螞蟥樣痧形隆起,此證稱為螞蟥痧;痧毒嚴重者,大汗淋漓,口唇青紫,四肢拘攣,稱為絞腸痧。關於中毒的診斷文獻早有記載,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淪》認為嶺南致病因素是-種"惡氣",亦稱毒氣,乃由於嶺南陽氣多宣泄,冬不閉藏,致草水泉皆稟此"惡氣","口受其毒,發而為病"。

(三)關於"毒藥"

毒藥包括"致毒藥"和"解毒藥"(具體內容見第七章)。1976年,廣西考古工作者在貴港市羅泊灣壹號墓發現有7個殉葬人,經鑒定,均無傷痕及骨折,其死因可能是毒殺。這就是當地壯族地區使用毒藥殺人的例子。壯族地區毒藥之多由此可見壹斑。

(四)"毒病"的治療

"毒病"治療原則是排毒、解毒。壯醫治療原則是"調氣解毒補虛"。調氣是通過各種治療手段調節、激發、通暢人體之氣使之運行正常, 與天地人之氣保持三氣同步以利於排毒、解毒。補虛是采用藥物、食物、氣功導引等補養機體,扶正祛邪,使身體強壯,則毒不能入侵。壯醫治療重視排毒、解毒,由此可以看出。壹些古籍中亦有諸多關於毒證治療的記載 (在第七章已詳述),這些記載都可佐證壯族先民對因毒致病及其治療解救方法的高度重視,並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有可能提高到壹定程度的理性認識。

長期以來,壯醫對毒已具有相當的認識,毒論是壯族醫藥重要的核心理論之壹,它貫穿著壯醫藥從開始萌芽、形成到發展的全過程,包含在壯藥基礎理論和臨床醫學理論之中,毒論也是壯醫藥區別於其他民族醫藥的重要內容之壹。

由於對"毒"正確充分的認識,使壯醫在某些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例如對蛇毒的治療,壯醫壯藥的神奇療效已聞名誨內外。

二、"三道"、"兩路"理論

"三道"、"兩路"理論是壯醫理論體系中最具特色的壯醫生理病理論。"三道"指谷道、水道、氣道。"兩路"指龍路、火路。(具體內容詳見第六章第二節)

壯醫是在以"三道"、"兩路"為核心的壯醫理論體系的指導下診治疾病的。比如通過甲診、目診可獲得相對準確的信息,較正確地判斷疾病,使之成為壯醫的特色診法,就是依據龍路、火路網絡在爪甲及眼睛分布較多而創立的。臨床上由於"三道"、"兩路"功能失調所致的疾病數不勝數,如谷道失度可致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等;水道阻塞或調節失度可致水腫、尿崩、尿閉等;氣道阻塞或調節失度可致咳喘等;龍路不通則患驚悸、虛勞等;火路不通則患麻痹、癡呆等。壯醫內服法總的治療原則是使用藥物調整"三道"功能使之正常,並暢通龍路、火路。而外治法是使用各種手段使"三道"、"兩路"暢通而病愈。可見,"三道"、"兩路"理論對壯醫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