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的青龍偃月刀為小說家所構造,漢代和三國時期未有考古證明出現這種武器。
崇明縣博物館收藏到壹柄鑄成於晚清時期的“青龍偃月刀”,作為壹件鎮館之寶,於日前開始公開展出。
去年夏初,崇明縣城橋鎮山陽村楊家廟附近施姓老宅基下,因取土築路,在1.8米深處挖得壹柄青龍偃月刀。刀長1.96米,重34公斤,鐵柄有銹蝕,但基本完好。有關專家認定是清朝雍正年間鑄就的兵器,距今有150年歷史。
史書記載
事實上,關羽是否用刀作戰壹直是個疑問,《三國誌》上說:“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陳壽的壹個“刺”讓人有了諸多的疑問,如果是刀,應是“劈”“砍”等說法。
漢末時,雖已有騎馬用刀作戰者,但他們用的均是壹種短兵器——環首刀。戰場上廝殺,“環首刀”這種專門用於砍劈的單刃厚背的短兵器,極具構造上的優勢。也就是說,關羽“斬其首還”的時候,極有可能是用環手刀斬下了顏良的首級。
三國時,各國軍隊大量生產過環首刀,並使用了兩漢以來如炒鋼、百煉鋼、淬火等鋼鐵生產技術。
在《太平禦覽》的古籍匯總中,《蒲元傳》曾記載,三國時的諸葛亮曾命“蒲元”這個人造刀,蒲元在斜谷開工,為了造出好刀,還特地指定要使用蜀江江水來為刀刃淬火,所造的三千口刀非常精良,被稱為“神刀”。
南朝梁陶弘景在《刀劍錄》中描述,孫權在黃武五年(226年)造劍十口、刀萬口,從這可看出,劍在這時已成為玩賞用兵器,而刀則為士卒實戰的兵器,所以壹造就是以萬來計算。如果關羽有用刀,應是此種短兵器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