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術,卸嶺有甲。”《鬼吹燈》作者張牧野曾說以前曾圖著順口,隨意編了發丘摸金、搬山、卸嶺,後來越寫越順,就逐漸勾勒出了這些行業的來歷、掌故、傳說、手法,因為以前幾本都以望風水盜墓為主,導致許多人,甚至連跟風寫所謂盜墓小說的人,都只知道看風水找龍脈,卻不知民間有許多稀奇古怪的盜墓方式。於是在第二部花大筆墨又重點描述了第五個體系觀山太保。
各盜墓門派體系如下:
搬山道人: 專指那些以盜墓為業,擅長生克制化之術,行蹤隱秘難尋,許多年來很少與外人相通,但他們所做只為求取“丹珠”不為財物。拜伍子胥為祖師,蓋因掘墓都不為錢財(伍子胥掘墓鞭屍的故事:伍子胥之父兄為楚平王所害,他立誓要報仇,逃到吳國,幫助吳王闔廬攻破楚國的郢都,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
發丘天官:起初,發丘這壹門的祖師爺是壹個叫做不了的道人,這人俗家姓柳,身材矮小,祖傳的縮骨功練的是爐火純青,全身筋骨關節柔軟如棉,伸放自如隨心所欲。漢末三分魏蜀吳,天下大亂,不了道人偶見曹操,以為英雄矣,遂遣兩名弟子追隨侍奉,自己則入山隱居,後來見及陳琳檄文,料想二名弟子定然已做了發丘摸金的行當,驚擾鬼神,人神***憤,便將二名弟子逐出師門。自此以後,這二名弟子又各錄門人,奉曹操為祖師爺。因為縮骨功練之不易,是故發丘天官大多為身材矮小者,武功雖然不怎麽樣,縮骨保命的功夫卻是練得當世壹流。其下墓時用洛陽鏟所打的盜洞,洞口之小幾乎連孩童也是難以鉆下,他卻能像土拔鼠壹般穿來倏去,輕松自如。和摸金校尉都奉曹操為祖師,後發丘印被毀,和摸金校尉也就基本混為壹談。
卸嶺力士:卸嶺之輩或散布天下,或聚嘯山嶺,敬關帝,並尊西楚霸王為祖師,逢有古墓巨冢,便蜂擁而起,眾力發掘,毀屍平丘,搜刮寶貨,毫厘不剩,專效仿昔時赤眉義軍的作為。
摸金校尉:摸金校尉是中國古代壹個盜墓者的門派,也是小說主角所屬派系。據史書記載,摸金校尉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當時魏軍的領袖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用。摸金校尉盜墓主要依靠觀風水、辨氣象,以《易經》為宗旨,以定位古墓的穴位。摸金校尉應屬盜墓門派,並未有詳細的正史記載。
觀山太保:“封氏”為地方上極有名望的豪族。祖祖輩輩都居住在巫山棺材峽。那峽中地形險惡剝斷,藏有無數“懸棺”,封氏現任就曾經在“棺材峽”中盜取過許多“天書異器”,借此發跡,習得了許多失傳已久的巫術,進而癡迷“爐火之術”。 到了元末明初,傳到封王禮這輩,自稱“棺山太保”,仗著精通“棺山指迷術”。在各地秘密發掘古冢山陵,實際上封家有得是錢,其輩盜墓的動機,主要是為了那些藏在墓中的古卷古籍。不得不提因觀山太保對大明皇帝進言毀摸金符和發丘印斷絕發丘摸金傳承,又鎮壓卸嶺群盜,以保大明皇陵不被盜。發丘印被毀,以及最後摸金符只剩三枚,都是觀山太保造成的。
小說首次出現觀山太保是第二卷中《怒晴湘西》篇第三十四章 ,陳瞎子(第壹部裏的算命瞎子,盜過獻王墓,第二部《怒晴湘西》的主角之壹——卸嶺群盜的魁首陳玉樓)回憶和鷓鴣哨(Shirley楊的外公,末代搬山道人,後拜摸金校尉了塵為師)在瓶山聯手盜墓的往事,在元代墓中發現了紙人制成的明代女子形象,又看到了身穿黑無常戲服的男性僵屍,根據腰牌“觀山太保”確認其為大明觀山太保,先於陳瞎子和鷓鴣哨來到此墓,卻不幸遇難。
下壹個篇章《巫峽棺山》則整篇重點講述了觀山太保的故事。
“封氏”為地方上極有名望的豪族,祖祖輩輩都居住在巫山棺材峽。那峽中地形險惡剝斷,藏有無數“懸棺”,封氏現任就曾經在“棺材峽”中盜取過許多“天書異器”,借此發跡,習得了許多失傳已久的巫術,進而癡迷“爐火之術”。 到了元末明初,傳到封王禮這輩,自稱“棺山太保”,仗著精通“棺山指迷術”。在各地秘密發掘古冢山陵,實際上封家有得是錢,其輩盜墓的動機,主要是為了那些藏在墓中的古卷古籍。劉伯溫受皇命修皇陵,但當時在朝中已萌生退意,卻在修建皇陵之事上,被皇帝逼得脫不開身,想起世上還有這麽壹夥“棺山太保”,最是精通陵譜和遁甲之術,就把這件“皇差”推到了他們頭上,他還算留些情面,只把畫卷稱做“觀山盜骨”。並未明言實際是“棺山盜墓”。洪武皇帝十分滿意,禦賜封王禮和他的幾個弟子純金腰牌(即陳瞎子和鷓鴣哨發現的腰牌),從此以後稱為“觀山太保”,留在禦前聽用,專職為皇家建造陵墓。200年後到了封師古和封師岐時,分為兩脈,前者建立地仙村追隨封師古“尋仙”(實際上都殉葬進這座陰宅),後者留下遺訓,讓後人找機會按照“觀山指迷賦“,悄悄進入”地仙村古墓“看個究竟,如果封師古已經化成妖化之物,務必想法子將其鏟除,否則那“棺材峽”的地勢雖然偏僻隱秘,卻早晚都得被人從深山裏挖出來,到時候墓中萬壹真有什麽“屍仙“,必要入世害人,後患無窮無盡。
到民國年間,封師岐的後人是“封思北”,他平生多讀道藏,中年後在四川青城山做了道士,仍念念不忘祖宗的遺訓,屢次進入“棺材峽”,但不得其法而入,最後坐化在隧道中,並且告訴她的兩個兒子,要是封家後人不除了“屍仙”,就別給他斂骨安葬,他要暴屍於此,親眼看著有人找到“地仙村古墓”的入口,“百步鳥道”盡頭處那條隧道,在墓碑處有具屍體,就是此人。這“封思北”有兩個兒子,按《家譜》中“思、學、言、道”所排,都是“學’字輩,壹個是“封學文”,壹個是“封學武”,哥倆相差六歲,老父死後再無親人,就流落在世上相依為命。
封學文就是封團長,跟著陳瞎子(第壹部裏的算命瞎子,盜過獻王墓,第二部《怒晴湘西》的主角之壹——卸嶺群盜的魁首陳玉樓)入常勝山加入過卸嶺群盜,又跟著老羊皮和羊二蛋(《黃皮子墳》篇的主要人物,救過鷓鴣哨,托起關系結識陳瞎子)進泥兒會(壹個散盜團夥,詳見《黃皮子墳》),後來不滿羊二蛋投鬼子,就逃出來參軍做到了團長,後來在勞改農場再次遇到了弟弟孫教授(孫教授原名封學武,封團長在孫教授年幼時把他過繼給了孫家地主),告訴他,現在的年頭和以前不壹樣了,永遠別把自己是觀山封家後代之事對任何人說,最好爛在肚子裏,妳這輩子對外人只有壹個名字可用,那就是——孫耀祖。孫教授在過繼給老孫家後,連名帶姓都改作了“孫耀祖”,這時孫家希望他光宗耀祖之意,但孫教授從骨子裏反感這個名字,也是因為他觀山封家的人家族意識很強,自覺是大宗祖之後,豈肯給姓孫的光宗耀祖?但寄人籬下,想不認頭也難,等老孫地主夫婦死後,他就常自稱姓孫名學武,草字耀祖。戶籍身份改動不方便,仍作孫耀祖,只有與他相熟的人,才尊重他的習慣,以孫學武相稱,在壹切私人場合裏他就會用這個名字。
封團長留下“觀山腰牌”,讓孫學武牢牢記住“觀山指迷賦”全篇七十二句,並把祖上封師岐留下的幾件傳家之物,都讓“巴山猿袕”從農場外偷進來,交給了孫學武,然後命喪地仙村。孫教授和主角幾人也進入了地仙村,發生了壹系列故事,孫教授結局原文未明確交代,但他因動用秘法失誤,已經是壹具行屍走肉,推測應該是出地仙村不久就去世了,自此觀山太保應當是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筆者不多劇透,感興趣的讀者可看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