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源於對天象的崇拜,始於古代,傳於西漢,盛於唐以後。根據現有史料和考證,在古代,有季秋祭天祭祖的活動;據魯《春秋》記載,古人在九月莊稼豐收的時候,要祭祀天帝和祖先,以答謝天帝和祖先的恩情。這是重陽節作為秋收祭祀活動的最初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雜糅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流傳至今。重陽祭祖已經延續了幾千年,是壹個意義深遠的古老民俗。重陽節、除夕、清明節和七月三十日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祭祖節日。[4][5][6][7][8]
在歷史的發展演變中,重陽節是各種民俗的混合體,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間觀念中,“九”是數字中最大的數字,有長壽之意,寄托著人們對老年人健康長壽的祝願。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9][10]
全國人大常委會2012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農歷九月初九為老人節。
起源
收獲祭品獻給天堂
重陽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據傳說,重陽是元帝的開悟日。現存關於重陽節活動的文字記載見於《呂春秋·秋吉紀》:“九月,命家宰,備耕,引五種要領。藏帝書收於聖倉,唯敬。是日,大皇帝,我嘗祭告天子。”可見當時是有在九月莊稼秋收時祭祀神和祖先以感謝神和祖先恩情的活動。這是古代重陽節作為祭祀活動的原始形式。與此同時,還有大型的餐飲活動,這是從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宴會發展而來的。對神和祖先的崇拜,長壽,宴會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4] [20] [21]
重陽節
向“火”獻祭(心宿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壹是古代祭祀“火”的儀式。“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來確定季節生產和季節生活的標誌的時間坐標。在古代,人們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道和位置,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分為28組,俗稱“二十八人質”。在東方,角、角、房、心、尾、簸箕構成完整的龍形星象(《黑龍七夜》)。春耕伊始,《黑龍》中的七夜開始在東方夜空中緩緩升起,亮亮的龍頭——角梁最先露出;夏天,莊稼生長,黑龍高懸南方夜空七夜;秋天,莊稼豐收,黑龍七夜開始西退;壹切都隱藏在冬天,而《黑龍七夜》則隱藏在北方地平線下。到了秋天和季節,火(心宿二)隱退,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長冬天的到來。因此,在秋天和火退的季節,人們要舉行相應的告別儀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季節有了新的認識,九月祭祀火神的儀式逐漸式微。盡管古代祭祀儀式的情況不為人知,但我們仍然可以從江南壹些地方的重陽(家園火神)祭竈習俗中找到壹些古代習俗的痕跡。[13] [4]
按十二地支的順序,古人時代壹般用主枝,正月建陰,九月為火倉,火入倉。皇位西北,屬洛書幹蔔之內。秋秋滿月的“火”(心宿二),在西北方位的黑龍星前,帶著幾顆星星退入地下。《易經·幹卦》:有了九,妳看到的是群龍無首,是吉祥的。傳統文化中,秋季重陽節和“大火”退隱,處於幹坤之變,甘德蒼勁,昆德綿軟,是吉祥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