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這個受人敬仰的姓氏,根據考證,是傳自距今4180多年前中興夏室的賢君少康。追本溯源,是上古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當然,更是最為光彩的黃帝子孫。因為,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壹的顓頊高陽氏的裔孫,而顓頊高陽氏,則是黃帝軒轅氏的嫡孫。這樣壹步步推溯上去,後世的曾姓人當然也是具有最高貴血統的黃帝子孫了。
提起曾氏的來龍去脈,可真是說來話長。原來,當夏禹的第五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以後,曾經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壹個叫作“¤”的地方,這就是古代著名的“¤國”。然後,少康的這壹房子孫就世代在¤國相襲了將近兩千年,壹直到春秋時代,¤國才被莒國所並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國太子巫,就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去,並且在魯國作了官。同時,以故國的國名“去邑當曾”,以曾為自己的姓氏。就此世世代代相承相襲下來。
光輝家世源流
關於曾氏的悠長源流,是明載於最古老的姓氏專書《世本》。該書指出:“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於¤,後為莒滅,¤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另外,歷來的姓氏古籍,像《姓纂》、《姓氏考略》等書,也都同樣的記載。
除了擁有這樣壹份光輝的家世源流之外,曾氏家族還有壹個比別人更加幸運的地方,那就是他們盡管壹直名高望重,但長久以來卻始終未曾發現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記錄。換言之,天下所有曾姓的人,都是壹脈傳自春秋時代的¤國太子巫,系出上古的聖君夏禹,名符其實的“四千年前是壹家。”所以,對於同姓聯婚,在曾氏家族之間是壹向被嚴格禁止的。
古代的¤國,位置是在現在山東省嶧縣的東方。換句話說,曾氏家族正是發祥於此地。每壹個曾姓人的老家都在山東!
依照《姓氏考略》的記載,曾氏有魯國,廬陵兩望,也就是說,這個家望過去是以魯國和廬陵兩處地方為繁衍中心。魯國,就是山東;廬陵,指的則是現在的江西吉安。曾姓的廬陵壹望,始自曾子裔孫避王莽亂渡江居廬陵;易言之,廬陵壹望始自東漢之際。目前遍布天下的曾姓人家,如果有族譜的記載可考,當可發現自己的先祖大多是來自過去的魯國或廬陵。
南方巨姓大族
兩千多年前始見於山東,又是壹脈相傳的曾氏,後來為為什麽會“望出廬陵”,在江西的吉安另外形成壹個繁衍中心呢?關於這個問題,有壹項珍藏於臺北縣鶯歌鎮的《武城曾族譜》的記載,可資參考。該項族譜是這樣說的:“曾氏去邑為氏,武城之族,盛於山東,西漢之末,不仕新莽,舉族南遷,居於豫章廬陵之吉陽縣,由吉陽析居永豐縣龍潭,由龍潭徙居吉水蘭溪。”
由此可見,發祥於山東的曾氏,是早在大約兩千年前的王莽篡漢之時,由於不屑在篡國之臣的淫威之下生活,就舉族搬遷到了江西,並且在廬陵壹帶開創了另壹個新天地的。然後,他們又以廬陵為中心,向四面八方遷移和繁衍,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廣東諸地,更是他們向外發展的主要目標。所以,曾氏壹直是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有關曾氏在南方各地的播遷和繁衍情形,還有下面兩項文獻,可資參考:《晉江曾氏族譜》所錄《清源曾氏族譜序》:“曾氏先出於¤,春秋時並莒,子孫散析,在魯者自別為曾氏。唐僖宗光啟間,王潮由光州國始入閩,中原士民避難者皆徙以從,曾姓亦隨遷於漳、泉、福興之間;晉江之曾,始祖延世,為光州刺史也”;《興寧曾氏族譜》曰:“¤,官封魯國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寧化縣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輝,輝子楨孫、¤孫,因宋元兵擾,不能安居,由寧化徙廣東長樂縣家焉。現居興寧、梅縣、平遠、鎮平、五華、龍川、惠州、河源、和平、廣州、新寧等縣之曾姓,皆為此祖之後。”
曾子備受敬仰
上面曾經壹再提到過,曾氏自古以來就是名門大姓,在壹般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這樣的至高榮譽的獲得,當然不是偶然所致,而是由他們的無數傑出祖先,壹點壹滴地累積而成的。而提起兩千多年來曾氏的壹連串光榮歷史,頭壹位浮上大家腦際的,可能就是人人都衷心敬仰的曾子。
曾子,名參字子輿,是春秋時代魯國的武城人。他是至聖先師孔子的弟子,以事親至孝,悟聖道壹貫之旨,而被後世尊稱為“宗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