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所謂“三年之艾”,更是對艾草使用的進壹步認識。保存3-5年的艾草,既祛除了燥氣,又保存了藥性,最適宜艾灸。
《五十二病方》中有將艾草燃燒的艾煙熏烤治療痔瘡的記載。《傷寒論》中便記載了艾葉,當中提到的膠艾湯時至今日仍是治療血虛寒滯、月經過多的婦科良方。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載“以艾灸病人四床角,各壹壯,令不相染”,是以艾葉煙熏消毒預防瘟疫傳染病。
《名醫別錄》最早把艾葉作為藥物記載:“艾葉,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慝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避風寒,使人有子。”
宋朝蘇頌在《圖經本草》中國提到“艾葉,舊不著所出州土,但雲生田野。今處處有之,以復道者為佳,雲此種灸百病尤勝。”書中還附有“明州艾葉”圖。復道即今河南安陽湯陰縣,四明即今浙江寧波。該書最早提出了註重艾草品質的道地藥材。《蘄艾傳》是論述艾草的專著,描述艾草“產於山陽,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
明朝的李時珍是對艾草極為推崇的壹位醫家,他對艾草的稱贊不勝枚舉,其著作《本草綱目》對艾草做了大量研究及記載,包括“艾葉能灸治百病”“艾灸則通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沈屙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李時珍指出艾葉“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壇不能透,蘄艾壹灸則直透徹,為異也”。蘄艾為道地藥材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