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越人的歷史

古越人的歷史

古越人的歷史:

古越族,是百越地區越人各部的統稱,古越部族自遠古至秦時代壹直繁衍生息在中國長江以南沿海壹帶百越地區。

百越在文獻上也稱之為百粵、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

據《漢書·地理誌》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裏,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也就是從當今的江蘇南部沿著東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越南北部這壹長達七八千裏的半月圈內,是古越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區,越或百越都只是壹種泛稱,並非民族概念,泛指長江中下遊及其以南地區的古代部落。

越即粵,古代粵與越通用。

越與粵,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語音,越是人的意思。

百越的百是多數、約數,而不是確數。

百越是對南方人群的泛稱。

《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

在先秦古籍中,對於東南地區的土著民,常統稱之為越。

如呂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則曰越。

在此廣大區域內,實際上存在眾多的部族,各有種姓,故不同地區的土著又各有異名,或稱吳越、或稱閩越、或稱揚越、或稱南越、或稱西甌、或稱駱越.等等。

因此,越又稱被稱為百越。

他們在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中有很重要的歷史地位。

基因研究顯示,東亞人群是從南方起源的,在史前時期進行了從南往北的遷徙。

中國人的祖先先是到達了中國南方,在那裏繁衍,此後再進入黃河流域,創造出燦爛的中華文明。

擴展資料:

古越人居住形式與自然與經濟條件有密切聯系。

中國古代塞北遊牧多住便於遷徙的帳篷;中原華夏部落多住窯洞、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平房。

而南方古越部落則住類似巢居式的幹欄式房子,即竹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下層飼養牛、豬等家畜,上層住人,這樣可以防止南方氣候的潮濕和避開各種兇惡的野獸蟲蛇。

原始的幹欄式房屋的建築遺跡或模型,在南方古代百越部落分布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或在漢代墓葬中均有所發現。

如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發現有大面積長條形的木結構“幹欄式”建築遺址,這大概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幹欄房。

在江浙地區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許多遺址都有發現,如浙江的錢山漾、桐鄉羅家角、江蘇丹陽香草河、吳興梅堰等遺址都有此類房子出土。

雲南的劍川海門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見有這種幹欄式住居習俗。

江西清江營盤裏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陶制幹欄式房子模型。

帶有長脊短檐式的屋頂,是該地區新石器時代曾流行幹欄式住居習俗的壹個重要佐證。

四川成都十二橋商代遺址和湖北蘄春毛家嘴西周早期遺址發現的大型木構建築群。

說明夏商周時期幹欄式建築和住居習俗尚在中國的南方地區流行和發展。

在廣東高要茅崗距今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也發現有幹欄房遺跡在廣州西村皇帝崗西漢墓中, 發現有幹欄式陶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