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束骨簡介

束骨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骨骼部位名·束骨 5 經穴名·束骨 5.1 束骨的別名 5.2 出處 5.3 穴名解 5.4 特異性 5.5 所屬部位 5.6 束骨穴的定位 5.7 束骨穴的取法 5.8 束骨穴穴位解剖 5.8.1 層次解剖 5.8.2 穴區神經、血管 5.9 束骨穴的功效與作用 5.10 束骨穴主治病證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束骨穴的配伍 5.13 特效 *** 5.14 文獻摘要 6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束骨 1 拼音

shù gǔ

2 英文參考

Shùgǔ BL65 [中國針灸學詞典]

shùgǔ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6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6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束骨:1.骨骼部位名;2.經穴名。

4 骨骼部位名·束骨

束骨為古代骨骼部位名[1]。相當第五趾跖關節部分[1]。《釋骨》:“小指(趾)本節後曰束骨”。[1]

5 經穴名·束骨 穴位 束骨 漢語拼音 Shugu 羅馬拼音 Shuku 美國英譯名 Restrict Bone 各

號 中國 BL65 日本 65 法

國 莫蘭特氏 V65 富耶氏 V65 德國 B65 英國 B65 美國 BI65

束骨為經穴名(Shùgǔ BL65)[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太陽膀胱經[1]。束骨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輸穴,五行屬木[1][2]。束骨為第五跖骨小頭之古稱,此穴在其處,故名束骨[1]。束骨穴主治頭目,腰背,下肢等疾患:如身熱,頭痛,目赤,耳聾,眩暈,項強,腰痛,髀樞痛,腳如結,腨如裂,癲狂,驚癇,泄痢,瘧疾,癰疽,疔瘡,目眩,腰背痛,下肢後側痛,腰腿疼痛,癲癇,癇,現代又多用束骨穴治療神經性頭痛,落枕,腓腸肌痙攣,頭暈,精神病,眼結膜炎,淚管狹窄,高血壓, *** 手術後疼痛等。

5.1 束骨的別名

刺骨(《脈經》)。

5.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註於束骨。

5.3 穴名解

束骨為第五跖骨小頭之古稱,此穴在其處,故名束骨[1]。

5.4 特異性

束骨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五輸穴之輸穴,五行屬木。

5.5 所屬部位

足部[3]

5.6 束骨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束骨穴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跖趾關節)的後方,赤白肉際處[2]。

束骨穴位於跖區,第五跖趾關節的近端,赤白肉際處。伸足取穴[1]。

束骨穴位於足跗外側,第五跖骨小頭後下方赤白肉際處[4]。

束骨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束骨穴在足部的位置

束骨穴在足部的位置

束骨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束骨穴在足部的位置(骨骼)

5.7 束骨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著地或俯臥位,在足跗外側,第五跖骨小頭後下方,赤白肉際處取穴。

束骨穴位於跖區,第五跖趾關節的近端,赤白肉際處。伸足取穴[1]。

垂足著地或仰臥位,第5跖趾關節後緣赤白肉際處取穴[5]。

快速取穴:沿小趾向上摸,摸到小趾與足部相連接的關節,關節後方皮膚顏色交界處即是束骨穴[6]。

5.8 束骨穴穴位解剖

束骨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趾展肌、小趾短屈肌、第五跖骨骨膜。皮膚由足背外側皮神經分布。腓腸神經沿跟腱外側緣下降,經外踝與跟骨之間,在外踝下方轉向前行,改稱為足背外側皮神經,沿足及小趾外側緣,達小趾末節基底部。

5.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小趾展肌→小趾對跖肌腱→小趾短屈肌[1]。

皮膚→皮下組織→小趾展肌[7]。

5.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足背外側皮神經分支和小隱靜脈屬支分布;深層有足底外側神經和動脈的分支分布[7]。

布有第四趾底總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並有第四趾底總動、靜脈通過[4]。

5.9 束骨穴的功效與作用

束骨穴具有通經活絡,清頭明目的功效。

束骨穴有安神誌、舒筋絡的作用[1]。

束骨穴系膀胱經之輸穴,有清熱利濕之功,主治癲狂,頭痛,項強,腰背及下肢後側痛[8]。

5.10 束骨穴主治病證

束骨穴主治頭目,腰背,下肢等疾患:如身熱,頭痛,目赤,耳聾,眩暈,項強,腰痛,髀樞痛,腳如結,腨如裂,癲狂,驚癇,泄痢,瘧疾,癰疽,疔瘡,目眩,腰背痛,下肢後側痛,腰腿疼痛,癲癇,癇,現代又多用束骨穴治療神經性頭痛,落枕,腓腸肌痙攣,頭暈,精神病,眼結膜炎,淚管狹窄,高血壓, *** 手術後疼痛等。

束骨穴主治頭目、腰背、下肢等疾患:如身熱、頭痛、目赤、耳聾、眩暈、項強、腰痛、髀樞痛、腳如結、腨如裂、癲狂、驚癇、泄痢、瘧疾、癰疽、疔瘡等[1]。

束骨穴主治頭痛、項強、癲狂、目眩、腰背痛、下肢後側痛[7]。

束骨穴主治頭痛,目眩;項強,腰腿疼痛;癲癇[5]。

束骨穴主治頭痛,目眩,項強,癲狂,癇,腰背痛等[4]。

現代又多用束骨穴治療神經性頭痛、落枕、腓腸肌痙攣、癲癇等[1]。

1.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性頭痛,頭暈,癲癇,精神病;

2. 五官科系統疾病:耳聾,眼結膜炎,淚管狹窄;

3. 其它:高血壓,腓腸肌痙攣,疔瘡, *** 手術後疼痛。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2~0.3寸,局部有酸脹感[5]。

直刺0.2~0.5寸[7]。

壹般直刺0.3~0.5寸[1][4]。

5.11.2 灸法

可灸[1][5][7]。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4]。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註意:束骨穴不宜用瘢痕灸[5]。

5.12 束骨穴的配伍

束骨配殷門、昆侖,有舒筋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背痛,坐骨神經痛。

束骨配百會、肝俞,有清頭目,調營血,平肝風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

束骨配大椎、風池、天柱,治頸項疼痛[5]。

束骨配百會、內庭,治急性頭痛[5]。

束骨配申脈、照海、水溝、十二井穴,治癲癇[5]。

5.13 特效 ***

用 *** 按壓束骨穴,每次100下,每天3次,可治療頭痛、項強、目眩等頭部疾病[6]。

5.14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暴病頭痛、身熱痛、肌肉動、耳聾、惡風、目眥爛赤、項不可以顧、髀樞痛、泄、腸癖,束骨主之。寒熱腰痛如折,束骨主之。身痛、狂、善行、癲疾,束骨主之。

《備急於金要方》:狂易,多言不休。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目眩項不可回顧。

《百癥賦》:項強多惡風,束骨相連於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