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簡介: 聞壹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
詩人、學者、民主鬥士,被稱為他的三重人格。新詩集《紅燭》、《死水》是現代詩壇經典之作。
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壹身正氣,抗戰蓄髯八年。
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 20年代上半葉,剛剛從清華學校畢業的聞壹多遠涉重洋,到美國留學。
從1922年開始,他先後在芝加哥美術學院、柯泉科羅拉多大學和紐約藝術學院學習美術,同時繼續用大量的精力從事幾年前就開始的新詩創作和文學研究。獨居異域他邦,聞壹多對祖國和家鄉產生了深深的眷戀;在西方“文明”社會中親身體會到很多種族歧視的屈辱,更激起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聞壹多寫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愛國思鄉之作。《七子之歌》的全文是: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詩人作《凱風》以湣之。
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凱風》之七子,因擇其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壹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國疆崩喪,積日既久,國人視之漠然。
不見夫法蘭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誠所至,金石能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澳門 妳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妳的繈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妳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壹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香港 我好比鳳閣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分雖微,地位險要。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妳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妳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臺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壹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壹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威海衛 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聖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我有壹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
我背後葬的盡是聖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廣州灣 東海和匈州是我的壹雙管鑰, 我是神州後門上的壹把鐵鎖。 妳為什麽把我借給壹個盜賊? 母親呀,妳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妳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妳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九龍 我的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 母親呀,可記得妳的幼女九龍? 自從我下嫁給那鎮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壹天不在淚濤洶湧! 母親,我天天數著歸寧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變作壹場空夢。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旅順,大連 我們是旅順,大連,孿生的兄弟。
我們的命運應該如何的比擬? 兩個強鄰將我來回的蹴蹋, 我們是暴徒腳下的兩團爛泥。 母親,歸期到了,快領我們回來。
妳不知道兒們如何的想念妳! 母親!我們要回來,母親! 這篇組詩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壹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位於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後歸還。
在詩中,聞壹多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淩、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壹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壹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就在寫完《七子之歌》後不到兩個月,聞壹多懷著早日投身到報效祖國行列中去的理想,提前結束了留學生活,於當年5月啟程回國,6月1日乘船到達上海。然而,剛剛踏上祖國土地的聞壹多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街頭未幹的斑斑血跡,兩天前這裏剛剛發生了帝國主義屠殺我示威群眾的“五卅慘案”。
被失望乃至絕望籠罩著的聞壹多憤然北上,在北京見到了也是從美國回來不久的《現代評論》編輯楊振聲。相同的經歷、***同的感受、同樣的激憤使他們走到壹起,聞壹多決定把原準備投送《大江季刊》雜誌的《七子之歌》及《醒啊》、《愛國的心》等幾首詩作,提前給《現代評論》發表。
1925年7月4日出版的《現代評論》第2卷第30期,刊登了《七子之歌》。11月25日出版的《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也發表了這首詩,聞壹多對詩中個別詞句又作了壹些修改。
2.聞壹多和李公樸聞壹多簡介
聞壹多(1899.11.24—1946.7.15)原名聞驊,號友三,生於湖北浠水。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1920年4月,發表第壹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9月,發表第壹首新詩《西岸》。1921年 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1922年7月趕美留學。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壹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壹本新詩集《紅燭》,具有唯美傾向。1925年5月回國,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1926年參與創辦《晨報.詩鐫》,發表了著名論文《詩的格律》。1927年任武漢國民革命軍政治部藝術股長。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詩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雜誌列名編輯,次年因觀點不合辭職。1928年秋任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從此致力於研究中國古典文學。1930年深秋去山東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華大學國文系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隨校南遷,同學生壹起從長沙步行到昆明,此後在西南聯大任教8年,積極投身於抗日運動和反獨裁、爭民主的鬥爭。1944年加人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出任民盟中央執委,經常參加進步的集會和遊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樸先生大會上,憤怒斥責國民黨暗殺李公樸的罪行,發表了著名的《最後壹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著有:
《冬夜草兒評論》與梁實秋合著,1922。
《紅燭》(詩集)1923,泰東;1981。
《死水》(詩集)1928,新月;1980。
《聞壹多全集》(1壹4冊)1948,開明;1982。
《楚辭補校》(古典文學研究)1942。
《神話與詩》(古典文學研究)1956。
《古典新義》(上下冊,古典文學研究)1956。
《唐詩雜論》(古典文學研究)1956。
《聞壹多論古典文學》1984。
《離騷解詁》(古典文學研究)1985。
聞壹多,原名亦多,族名家驊,湖北浠水人,1899年11月24日出生。1910年到武昌兩湖師範附屬高級小學讀書。1912年冬,考入北京清華學校,19 22年7月,赴美留學,先後在芝加哥美術學院、珂泉科羅拉多學院美術系和紐約美術學生聯合會接受西洋美術教育。其間對新文學特別是新詩產生濃厚的興趣,1923年9月,出版了第壹本詩集《紅燭》。
1925年5月,聞壹多忍受不了“金元帝國”對黃種人的歧視,提前壹年結束“流囚 ”生活,先後在北京、南京、武漢、青島等地任教。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成的國立臨時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改為西南聯合大學。聞壹多壹面教書,壹面關註時局的發展。1944年初夏 ,向***產黨人周新民表達了自己的願望。周新民請求黨組織後告訴聞壹多,認為他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更有利於在民主運動中發揮作用。
1945年10月,蔣介石集團在昆明發動軍事政變,從此,在昆明國民黨反動派與愛國民主力量之間的鬥爭更為激烈。
1945年11月25日,昆明大中學校學生6000余人在西南聯大舉行反內戰時事講演晚會。國民黨反動當局動用武力包圍校園,。次日,國民黨中央通渡緹谷槐嘣旒儺攣牛
3.描寫清華大學的句子清華大學百年賦
王步高
上苑清華,坐京師西北,倚燕山而望玉泉塔影,鄰頤和而近圓明故垣。康熙造熙春以貽皇子,鹹豐更清華而為新藩。今之清華也,方六千余畝,黌宇崔巍,中西合璧;亭臺雋秀,今古相間。工字廳臨漪榭,續前清民國之古風雅韻;主體樓科技園,展信息時代之華彩新顏。秀木森森,棲黃鶯丹鳳;芳草萋萋,綴錦簇花團。湖光秀麗,尋荷塘月色之蹤跡;園景旖旎,摘亞洲校園之桂冠。二校門玉立亭亭,興毀之間識滄桑巨變;萬泉河流水潺潺,漲落之際涵世紀風煙。
宣統辛亥,遷“庚子賠款”遊美肄業館於斯,乃建校之始也。十七年間,校名叠更,曰學堂,曰學校,曰大學,所不變者,“清華”之名也。國學院名著中外,四導師博通古今。沈潛堅毅,信古疑古釋古;洞幽秉持,道深學深法深。涵泳千載,詩詞證史開新路;訓證萬有,金石鉤玄傳希音。七十學子,立雪程門求真諦;半百才俊,勤學夢筆得金針。梅貽琦長校,博采眾議,“教授治校”開新政; 註重通識,文理經緯育棣昆。嚴門檻,足後勁,聞風景從,天下英才近悅而遠造;敬教授,重學術,見賢思齊,鴻儒名宿接踵而連橈。抗日軍興,初遷長沙,臨時大學,合南開北大***建;兵燹近迫,再徙昆明,西南聯大,與菁英赤子同袍。災難鑄就輝煌,三校師生剛毅堅卓,心系國難,勵精圖治,***挽天河。鐵皮房裏,奪秒爭分,轟炸間隙攻書授課;茅草棚中,焚膏繼晷,風雨晨昏切磋琢磨。忍饑學子,未嘗釋卷;清寒教授,不輟弦歌。戰時高校之表率,傑才簇擁而嵯峨。外著民主堡壘之稱號,內樹學術自由之楷模。寒來暑往,星霜八易,山河光復,重返熙春。建國之初,院系調整;四院皆出,工科僅存。蔣南翔掌序,撥亂探津:因材施教,又紅又專;頂風開拓,斬棘披荊。厚基礎,重實踐,欲其今朝出類拔萃;雙肩挑,高素質,求彼異日領袖群倫。“反右”“文革”,深創巨痛;國運遭劫,桂折椒焚。開放改革,老木逢春;文理管院復建,工藝美院入並,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世界名校雄姿初呈。教學科研雙飛比翼,清華面貌月異日新。
古之大學者,以弘道濟世為本,明德至善為宗。清末以降,西風東漸,全盤西化,如潮洶洶;清華始於留美預科,而立足華夏,力主中西兼容,古今貫通。器識為先,文藝其從。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寡言務實,“行勝於言”作校風。君子自勵,猶天道運行不息,無壹暴十寒之弊;學者育人,如江河奔騰不止,有前波後浪之湧。君子接物,如大地之博,無所不載;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氣度雍容。薈天下之英才,為師為友;集八方之俊彥,***辱***榮。而潛心治學,樸實無華,不尚標榜,言必有中;亦躬行實證之結合,重團隊,善協同。嚴謹為學,誠信為人,為學與為人並重。胸懷大誌兼切實苦幹,才華出眾亦篤實謙恭。長於用腦且善於動手,脫心誌於俗諦桎梏之中;養健全之人格,直道而行,外圓內充。誠如斯也,則崇德修學,勉為君子,異日出膺大任,可挽狂瀾於既倒,堪作中流之砥峰。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維我清華,潮流引領;才子巨匠,燦若河星。曹禺吳晗洪深若誠,中華藝苑之魁首。王國維馮友蘭誠為當代大儒,金嶽霖張岱年可稱哲學泰鬥。聞壹多梁實秋俞平伯,民國文海之巨舟。吳雨僧錢鐘書學貫中西,陳寅恪季羨林人中驊騮。數物理葉企孫吳有訓趙忠堯成就卓越,錢三強王淦昌趙九章鄧稼先亦彪炳千秋。論數學熊慶來楊武之篳路藍縷,華羅庚陳省身林家翹丘成桐更譽滿全球。王大珩堪稱光學之父,侯德榜摘取化工冕旒。張奚若先生擬定國號,梁思成張仃國徽最優。楊振寧李政道為諾獎得主,姚期智拔圖靈獎頭籌。光耀教席,碩德名師;不拘壹格,清芬挺秀。回眸百載,清華已名著中外,造就俊才萬千,推動中華崛起,功莫大焉。清華校友,兩院院士,幾近五百;彈星功臣,亦過其半;最高科技獎,已彰四賢;治國政要,多出斯園。喜吾清華,誠為院士之搖籃,大師之淵藪。
百年已矣,萬世期焉,展望宇內,天外有天。報國興華,當著先鞭。行成於思,知行合壹,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吾校生命之源泉。後之來者當自我激勵,批判創新;追求境界,攀峰闖關;恥落群雄後,敢為天下先;培育眾多道德楷模、思想巨人、科學領軍、文化大師、治國棟梁、創業中堅。
偉哉,清華!壯哉,清華!瞻念未來,鵬程萬裏,當再接再厲,成世界文化高地之願景可期而見矣。籲嘻!慨當以慷,寧不額首頂禮而歌曰:
水木清華,地集靈氛。百年風雨,強國誌伸。民主科學,求實求真。自強不息,人文日新。厚德載物,取義懷仁。堅毅秉持,正意誠心。追求卓越,恥不如人。國學津逮,織錦傳薪。理工探驪,傲視寰塵。培育棟梁,輝耀乾坤。英才濟濟,麟鳳振振。世界壹流,期許殷殷。
4.求有關清華大學的優美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寫清華的啊!
妳圖書館肯定去得少,那麽多大師在清華呆過,還怕找不到有關清華得優美散文?去查查清華大師文選吧!
以下是《清華大師文選》序:
《清華大師文選》序
/section.php?book_id=466&id=30230
我雖寫了不少研究老清華的文章,但並不是壹個頌古懷舊之人。相反,我對新生活新事物的熱情遠勝於昔。但是,讀完此書,仍然不勝唏噓:不管今日之清華較之老清華有了多少長足的進步,“文采風流”壹項確乎今不如昔。
照我看,這本書也許是受篇幅限制,也許是考慮到有些文章讀者已經耳熟能詳,故未能把眾多精彩的文章壹網打盡。老清華不僅有如朱自清、聞壹多、俞平伯、朱湘、曹禺、洪深、李健吾、沈從文、錢鐘書、吳組緗、林徽因這樣的壹流作家、詩人;人文社會學科教授如馮友蘭、陳寅恪、王國維、梁啟超、蕭公權、黃晦聞、陳銓、張蔭麟、吳宓,幾乎人人能詩能文,個個文采斐然;就是專攻理工的如吳友訓、周培源、梁思成、楊振寧、李政道也是詩詞滿腹,出口成章。楊振寧的壹篇寫鄧稼先的散文被視為“美文”的典範。老清華的整個學校彌漫著濃厚的文化氣息。環境越艱苦(如西南聯大),文化氣息越濃。文科教授所受到的尊敬決不低於理工教授,特別是那些才華粲然的作家和詩人,他們是學生們心中的“星”。
我在1955年9月作為新生第壹天走進清華的時候,當晚到荷塘、聞亭漫步,青松綠柳,惠風和暢,在滿天的星鬥照耀下的荷塘小徑上,我依稀看到朱自清先生正從對面踱過來,腳步輕輕的。我恍然意識到,水木清華是詩韻的搖籃、靈感的源泉。我終於明白,曹禺的《雷雨》郁積多年,何以在清華能夠噴湧而出。當時的蔣南翔校長是位政治家、教育家,也是位才華出眾的文人。清華改成理工科了,他還說,我們不僅要培養楊振寧、林家翹,也還要出曹禺。但是,這個理想落了空。由於理工科功課奇重,加上政治氣候的影響,五十年代雖然也出了幾個作家,但成就並不理想。寫小說、電影劇本的張弦是冶金系的,但只念了壹年就轉到鋼鐵學院;小說家、劇作家中傑英是帶了右派帽子走出清華的。他們的成就很難說和清華有什麽關系。清華九十周年校慶時,我請學生編了壹本九十年詩文集,其中五十年代的作品相對貧乏。作為那個年代的學生文藝社社長,我的心裏覺得不是滋味。
改革開放後的清華,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氣宇軒昂。相形之下,清華園的老建築大有被吞噬之勢。這是社會的進步,清華的進步,本該如此的。不能想像壹座現代大學蜷縮在小小的皇家花園裏。但是,歷史的進步總要人們付出代價。去年,壹批畫家應邀來清華作畫。他們大多還是願意以老清華的雕梁畫棟為對象,即使畫新的高樓建築也要平添壹些古松山石之類。說他們不識新事物嗎?紫光大樓蓋得實在漂亮,但若要我寫壹首詩,我卻怎麽也找不到感覺。這也許是“世紀的貧困”,不是清華自己的問題。清華在加強文科建設,但同“文采風流”沒有關系,不僅風頭最健的經管、法律、公管各院沒有關系,人文社會科學院也沒有關系,而且可能是文采的“殺手”。因為,文科正在“科學化”:譬如父母和子女的親親關系,過去說這是道德倫理問題,現在說是債權人和債務人的關系。父母的贍養問題由此獲得科學根據,但那些贊美慈母的流芳百代的古詩文呢?好像沒有用了。
有人說,“文采風流”又能怎樣?!是的,“文采風流”既不能當飯吃,也未必能促進社會進步。如果把當今的科學院院士召集起來考考作文,未必都能得到好分數,不及格的怕也有。有誰能否認他們是當今社會的智者和大師呢?但是,想起清華前壹段有個學生向熊的臉上潑硫酸,進行“科學試驗”,又覺得“文采風流”未必同“人”沒有關系。腦子裏裝壹點文學藝術,他會知道人的可愛、自然的可愛,未必會下得去這樣的毒手。
最近,格非教授應聘到了清華中文系。他是著名的先鋒派小說家,來了不久就對清華學生的靈氣贊不絕口。在他的鼓舞下,我請學生編了壹本學生的作文集《雕刻西風的木匠》。我總是有壹種不衰的樂觀和信心:希望在紀念清華100周年的時候,能編出壹本《文采風流新清華》,並且出版社能高興地告訴我:賣得很好。
2002年9月於清華園
5.有沒有人知道清華四子之壹楊世恩簡介楊世恩(1905---?)------字子惠,浙江鄞縣人。
在清華學校念書時開始發表詩作,畢業後與孫大雨(號子潛)、朱湘(字子沅)、饒孟侃(字子離),四個同學合租北京西單梯子胡同兩間屋子,經常在壹起吟詩作賦,言談舉止頗有魏晉風骨,名士派頭;因四人的字號都帶有“子”字,又同為詩歌界後起之秀,所以被稱為“清華四子”;後來四人均加入新月社,又被稱為“新月四子”;在“四子”中,他年齡最小,也是成就最少的壹位,因清華畢業不久,二十歲出頭便英年早逝,未來得及充分發揮詩歌天賦;據說,楊世恩的性情隨和,與世無爭;其他三位,性格相似,都恃才傲物、憤世嫉俗,脾氣急躁,態度暴烈,生活難免不時發生點不愉快的事,不久分手,各奔前程;關於楊世恩的史料,現在幾乎找不到什麽,留下壹首叫《她》的詩,比較有名;聞壹多、徐誌摩、“清華四子”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新詩三大流派之壹“格律詩派”的代表人物,多年來,國際漢學界、華語文藝評論界對“清華新月四子”的研究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