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湘西的屍體怎麽了?

湘西的屍體怎麽了?

在早期,如果妳住在湘西神秘的山村客棧,妳很可能會看到死屍行走。天亮前,壹排屍體在客棧門前交錯而過,都被寬大的黑色裹屍布覆蓋著。在這些蓋著黑色裹屍布的屍體前,有壹個活生生的人拿著壹面鑼。這個活人被當地人稱為“趕屍人”。其實,與其說他是“趕屍人”,不如說他是“趕屍人”,因為他是在敲打手中的小陰功,帶領著那群屍體前進。他不打燈籠,只是手裏搖著壹個能喚起回憶的鈴鐺,告訴夜行者避開它,並通知養狗的人把它們鎖起來。如果有兩具以上的屍體,趕屍人會用草繩把屍體壹具壹具串起來,每隔七八尺壹具。在黑暗中行走時,屍體的頭上會戴壹頂高高的毛毯帽,額頭上還會垂下壹些寫有書法的黃紙。路上有個“死屍客棧”。這個神秘的“死屍客棧”只住死屍和趕屍人,普通人住不了。它的大門全年開放。因為在兩塊門板後面,是身體停止的地方。趕屍人天亮前趕到“屍體店”,晚上悄悄離開。屍體整齊地靠在門板後面的墻上。下雨天走路困難的時候,我會在店裏停幾天幾夜。

過了三關才能當學徒。

湘西民間自古就有趕屍業。學習這個行業,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勇氣和身體健康。而且,壹定要向老師學習。醫護兵從不亂收徒弟。徒弟是父母先寫,然後趕屍人必須面試。壹般來說,妳必須是16歲,身高1.7米。同時還有壹個很特殊的條件,妳要長得醜。

趕屍人先讓考生看天上的太陽,然後旋轉,然後突然停下來,讓妳壹下子分辨出東西南北。如果妳不能區分,妳就不能被錄用。因為這個時候妳分不清東西南北,就意味著妳在晚上分不清方向,開不了車身。然後,趕屍人要妳找東西,挑擔子。因為身體畢竟不是活的,不能爬陡坡。醫護兵不得不壹個接壹個地在高坡上搬運。最後還有壹個采訪,就是趕屍人在深山裏的墳丘上放壹片桐葉,讓妳在黑暗中獨自取回。只有這樣,妳才能顯示出妳有勇氣做壹個稱職的趕屍人。過了這三道關,妳就有了給趕屍人當學徒的可能。

趕屍人家和普通農民壹樣,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有接到趕屍業務,他們才把自己打扮好,去趕屍。他們雖然趕屍人,但是害怕“趕屍人”這個稱呼。於是知情者讓他們把屍體趕走,說“師傅,請妳走壹走”或者“走壹走”。如果屍主同意,他會拿出壹張特制的黃紙,讓妳在這張黃紙上寫上死者的姓名、出生日期、死亡日期、性別等等,然後畫壹個符號,貼在這張黃紙上,最後把這張黃紙藏在自己身上。

趕屍人的打扮也很特別:無論天氣如何,他都要穿壹雙草鞋,壹件綠色的布衣,腰間系壹條黑色的腰帶,頭上戴壹頂藍色的布帽,口袋裏藏著壹袋符號。

師父教徒弟的第壹件事就是畫符號。這個很奇怪的符號就是用紅墨水在黃紙上畫出看起來像字和畫的東西。途中遇到突發情況,他會把這個奇怪的符號掛在樹上或門上,有時還會燒灰燒水吞下去。

同時,徒弟必須學會36種技能,才能趕屍。第壹個成就是死屍“立功”,就是要讓死屍先站起來。第二功是“行走功”,即使屍體停止自由行走,第三功是“轉彎功”,即屍體行走時可以轉彎。此外,還有“下坡工”、“過橋工”、“啞巴狗工”。“啞狗技能”可以讓沿途的狗看到屍體就不叫了。因為死屍怕狗叫,當狗叫的時候,死屍會受到驚嚇,尤其是狗咬人的時候,死屍沒有反抗能力。屍體會被咬成碎片。最後壹種工作是“返老還童工作”。回春工作越好,死屍的靈魂就會越多,特別容易追到屍體。這種“返老還童”其實是用湘西特有的壹種草藥灑在身上的。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這種奇特的行業只能在湘南西部地區工作。因為,第壹,只有湘西有“死屍客棧”。第二,只有湘西人聞到趕屍人的小陰功,知道避開。第三,香溪村外有公路,其他省道壹般都經過村裏。當然,他們不會允許屍體進入村莊。4.湘西人聞到陰功的聲音,會主動把狗鎖在家裏。否則,當狗出來時,它們會咬屍體。所以這種很奇怪的趕屍行業只有湘西才有。

死人怎麽可能被活人趕走?許多科學家正在研究它。眾說紛紜。也許有壹天,這個普通人無法理解的奇怪行業和現象會得到應有的科學解釋。不過,另壹種說法是,“趕屍”其實是黑幫的走私活動,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隊列是用來掩蓋非法販毒的。

不可思議的“死亡尖叫”

筆者曾看到路邊攤開的那張紙,上面用六個大字寫著“保堯死人出省”。我當時不相信,但我不知道我親眼目睹了這壹奇觀。

中國人特別熱愛自己的祖國。無論如何,樹葉必須回到它們的根部。在異地去世的遊子,必須葬在祖籍;孝子和孫子將被送回老家,親朋好友有義務支持此事。壹時半會兒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必須執政。除了是個富官,這點很難講!時代要求,還有72線以外的職業,比如“叫死人”(叫死人就是喊,實際動作是開車,但開車這個動作通常伴隨著口頭發出的聲音。比如驅趕雞和豬就叫召喚雞和豬,驅趕死人也叫召喚死人)。據說這種職業來源於“河南教”,所以甚至被稱為“河南教殺人”。但“河南教”的形式和內容,其正式名稱是否如此,甚至是否是“河南”二字,筆者雖曾走訪過有經驗的老人,仍不清楚。但是很多老人說,他們親眼見過死人走在香關大道上。是真的!

趕屍的起源

苗族著名作家沈從文在他的壹篇文章中寫道:“經過郴州(今沅陵),此地出朱砂,有人將屍首趕走。眼力好的話,有機會看到壹群死屍在路上走。車近了就知道避開路邊,跟活人壹樣。”

說起趕屍的由來,有壹本民間書籍記載,幾千年前,苗族始祖阿普(苗語:嶽父)帶兵沿黃河殺敵列陣,直到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戰鬥結束後,我們不得不撤退到後方。士兵們把所有傷兵擡走後,阿普齊尤對身邊的阿普軍師說:“我們不能丟下死在這裏的兄弟們。用點魔法讓這些好兄弟回到家鄉怎麽樣?”阿普說:“好吧。妳和我將會改變我們的服裝。妳帶‘傑夫’帶路,我隨後監督。”

於是阿普先生裝扮成阿普蚩尤先生,站在戰死的兄弟們的屍體中間。在默念了壹段咒語並向諸神祈禱後,他對著屍體喊道:“死去的兄弟們,這不是妳們死去的地方。白死了真的很可悲。老家的父母盼著,老婆和小兒子盼著回家。不要猶豫妳的靈魂。急如律令,快起來!”原本躺在地上的所有屍體立刻站了起來,跟著阿普蚩尤高舉的“傑夫”號,規規矩矩地向南走去。當敵人的追兵來了,阿普齊尤和阿普的軍師聯手吸引“連霧”,把敵人困在迷宮裏。因為是Apu軍校的“Si”(實現和操作)這個咒語讓大家逃過壹劫,從此大家都叫他“老四”;而且因為阿普先生最後用的禦敵本質是“霧術”,“霧”的筆畫太多寫不完,所以改寫成壹個“巫”字來代替。其實這個女巫字也是壹個象形文字:上面的橫代表天空或霧,下面的橫代表地面,中間的豎代表“傑夫”;豎的兩邊各有壹個人物,右邊的代表阿普契尤,左邊的代表阿普契尤,意思是兩個人必須聯合起來做巫術。

趕屍的條件

據相關文獻記載,湘西有“三驅,三不驅”之說。

那些被砍頭(頭必須縫在壹起)、被絞死、被關在籠子裏處死的人可以被趕走。原因是他們都是被逼死的,而且都不服氣。他們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他們可以用符咒勾住自己的靈魂,用符咒把他們放在身體裏,然後用符咒驅使他們爬山越嶺,甚至可以登上壹艘船,回到家鄉。

病死的,自願在河裏吊死的,被雷火殘害的,都趕不走。其中,病死的魂魄已被閻勾住,法術無法從鬼門關喚回魂魄;但是,那些投河自盡、吊著脖子的人的靈魂被“替換”了,他們可能正在交接。如果引入新的靈魂,舊的死去的靈魂不就不可替代了,會影響舊的輪回嗎?另外,因雷而死的都是罪大惡極的人,死於火中的往往殘缺不全,這兩類屍體是趕不走的。

屍體搬運的範圍

剛開始屍體只是在戰場上被趕死。後來老公司還幫那些被政府打死的人趕屍回老家。

“郴州府”趕屍的地理範圍只是北至朗州(常德),而非洞庭湖,東至荊州,西至福州、梧州,西南至雲貴。傳說這些地方都是苗族祖先的鬼國管轄,如果離得遠,連老連隊都追不上那些喪屍。

驅離肉體的方法

在清朝以前,每年秋分之後,所有州縣的政府辦公室都會在刑部的批準下處決死刑犯。行刑後,當地的死囚都有自己的家庭來收殮和掩埋屍體。但如果他們想把被執行死刑的死刑犯擡回老家,通常需要4個人擡壹具屍體,成本很高,而請老公司把屍體開回家相對便宜,而且能保證中途不腐不臭,擡來的屍體可能壹天後就會腐爛。

壹般行刑的前壹天,客人死囚的親戚老鄉,甚至是善做善事的好人,都會湊點錢給他們請來的老公司(習慣上青衣兩個,紅衣兩個),把所有的貨都買下來。在處決當天,兩名高級官員、他們的助手和助手必須在法庭外等候。下午三點,刀斧手落,死囚頭落地。

砍頭官壹離開布施儀式,紅袍老兵馬上念咒,助手幫忙縫合被砍頭的死客頭顱。現在青衣老將朱砂(最好的朱砂)放在死者額心、胸心、左右掌心、腳心七處,每處都用符咒壓住,再用五色布條紮緊。相傳這七處是七竅進出的地方,用朱砂的符咒封住,以保持死者的七魂。

之後會往死者的耳朵、鼻子、嘴巴裏塞壹些朱砂,然後用魔法符號堵住。相傳耳、鼻、口是三個靈魂出入的地方,以便留在死者體內。

最後要用朱砂覆蓋死者頸部並貼上符咒,用五色布條紮緊;然後給死者戴上壹頂竹葉帽(作為封面)。當壹切都完成後,紅衣老人念著咒語,喊著“起來!”死去的客人會站起來...

也有人說,自從苗族七氏七族從長江大湖遷到迪普的崇山峻嶺後,失去了“五裏霧”的法術,卻創造了煉丹沙的技術。壹般來說,除了祖傳的“魔咒”,老連隊還必須用朱砂。這種朱砂是郴州產的最好的,所以也叫朱砂。而且趕屍術本來叫“郴州朱砂之魅”,因為名字太長讀不下去,就幹脆叫“郴州之魅”。

趕屍的民俗意義

民間典籍中有很多關於古代趕屍的記載,但在地域傳說中更為常見。

湘西自古盛產朱砂,朱砂具有多種藥理作用。今天湘西的喪葬習俗中仍有用朱砂的習慣:死者入棺前,需用朱砂點其額心、背心、胸心、左右手心、足心等七竅,以及耳、鼻、口,以封其七魂、三魂。為死者挖好墳後,底部要撒上朱砂,鎮上的意思是“老宅田”。

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苗族是最早發明武器、刑法和巫術的民族。其中,移屍作為壹種民俗,是巫術的壹部分。我們對趕屍人的研究對於了解苗族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具有多重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