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脾俞穴:補脾溫中,益氣養血,健脾和胃。

脾俞穴:補脾溫中,益氣養血,健脾和胃。

大家好,我是九選壹人工智能的老師小九。

脾俞穴-足太陽膀胱經。

皮書最早見於《靈樞·北書》。因其位於背部,應在脾中,脾之精氣灌註於背部,是脾病診治的重要穴位,故名脾俞。別名十壹焦之間,屬足太陽膀胱經,由脾經之氣註入背俞穴。是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中焦虛寒、脾不統血的常用穴位。在臨床上,建議應用補法和艾灸。

定位:11胸椎棘突下,背部中線旁開1.5寸。

取穴方法:取11胸椎棘突下所作水平線與背部中線所開平行直線的交點處。

主治:腹脹、腹瀉、嘔吐、痢疾、便血、腰酸背痛等。

第壹,健脾溫中,益氣養血。

脾俞是脾精氣灌註之地,故補之或灸之,可健脾、溫中陽、益氣養血,凡脾胃虛弱、中陽不足、氣血不足引起的疾病皆可治。

如臨床上常與中脘、足三裏、太白、舒天配伍,益氣健脾,清熱止瀉,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運化失常、中陽不足的泄瀉,可加灸腎俞、神闕、關元,益火生土;肝木合脾者,亦可刺陽陵泉、太沖穴,抑木助土。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氣滯所致的嘔吐、腹脹。常與中脘、足三裏、公孫、內關配伍,益氣健脾,調和中焦降氣。

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胃痛。常用艾灸中脘、漳門、舒威,針刺公孫、內關,益氣養血,補脾胃。用於治療脾虛及氣血生化不足引起的氣血兩虛證。常與舒威、足三裏、三陰交同用。若頭暈,加百會、中脘、厥陰。心悸失眠,加刺神門、內關;腹絞痛者,加雪海、公孫;便秘者,加趙海、枳鉤、舒天;婦科病,加仲基、關元。

第二,健脾和胃祛濕

脾為水之主,水液代謝異常引起的疾病均可從脾論治,而此穴應在脾,可調理脾以助運化,健脾和胃以祛濕,脾虛水谷郁、濕滯引起的疾病均可治。若用於治療脾虛失水所致水腫,常與陰陵泉、三陰交、中脘穴配伍,以加強中州運動,化氣活血,還可加灸關元、命門,以利火源。對於濕重者,加水旺旺滲濕利水。

用於治療脾失健運、濕蘊痰濁所致的痰飲證。常與銀陵泉、豐龍同用,健脾燥濕,化痰降濁。若頭暈,加中脘、唐寅。對於咳喘患者,增加舒菲、泰源;嘔吐者,加中脘、內關;困倦易臥者,加中脘、足三裏;閉經者,加中脘、三陰交;腹瀉患者,加橘紅、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