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口紅是由朱砂、油脂、香料混合而成的。
古代中國把唇膏類的化妝品稱為口脂或唇脂。漢代《急就篇》“脂”條中,即解釋“脂謂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膩理也”。
套用現在的說法,就是說:脂分指面霜和潤唇膏。當時脂的成分主要是從牛髓等動物脂肪中提煉,並結合如丁香、蘇合香、霍香等香料所制。所以漢字中會使用“脂”來指代此類化妝品,而口脂中則還要加入朱砂等成份。
口脂興於秦漢,而盛於唐朝,那時口紅就已經有不同的顏色了。比如在《外臺秘要方》中就談到,當時的口紅分成紫口脂、肉色口脂以及朱色口脂,就跟今天口紅中不同色系相似。
口脂盛放的方法:
壹種是管狀的,著名的《鶯鶯傳》中就提到,張生從京城給鶯鶯捎來禮物,其中有壹樣是口脂五寸。其實男生給女生送口紅討其歡心這種事,很久很久以前就發生了。
另壹類則是盛在盒子裏。其中比較常見的是蛤貝殼,這種貝殼在古代被認為是可以用來放置化妝品的天然容器,唐代甚至還有使用金銀制作的蛤形脂胭盒,蛤蜊油應該算是這類化妝品在中國的最後形態。
而日本傳統化妝中的京紅,還有放置在蛤貝當中的。還有的則放在各種材質的盒子裏,比如磁盒或玉盒當中。像《紅樓夢》中有壹個細節說,平兒挨鳳姐罵哭花了臉妝,然後寶玉讓她到怡紅院去補補妝,而使用的胭脂便是放在白玉盒子裏用花露蒸過的,鮮艷異常又甜香滿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