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的許多典籍中,都有關於“炎帝”和“黃帝”的記載。這是中華民族上古傳說中兩位有過傑出貢獻和巨大影響的氏族領袖。由於年代久遠,他們的事跡經過無數人的口耳相傳,到了後世的史籍中,便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甚至互相矛盾的情節,有些還帶有荒誕離奇的神話色彩。這裏,我只能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通過對主要文獻資料的梳理和歸納,作壹個概括的介紹。
先說炎帝。“帝”字本來的意思就是“神”。有壹種記載說:他生下來三天就能說話,五天就會走路,七天長出了滿口牙齒。到了三歲便懂得了種植莊稼等知識。這顯然是把他神化了。不過說他聰明能幹超過常人也許是事實。
炎帝的父親叫少典,母親叫任姒,他們的氏族生活在姜水之濱(今陜西西南部),因此以“姜”為姓。當時正處於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生產工具用石塊打制而成,十分粗糙簡陋。人們主要靠采集樹果、打獵野獸為生,經常流動遷徙,居無定所,食物得不到保障,還時時受到疾病的折磨。
炎帝長大後當了氏族領袖,引導人們做了許多有利於促進生產、改善生活的好事。
他把原來粗陋的石器磨制改進,發明了斧頭和耒耜等工具。有了斧頭,人們就能用來砍樹除草,把原先荒蕪的土地開辟成農田,然後用耒耜等松土耕作,播種五谷。
他還教人們開鑿水井,發明陶器,給飲水和灌溉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由於長期食用野獸、蚌蛤等肉類食物,體內容易積聚各種毒素,因此人們經常患病,壹旦疾疫流行,又得不到治療,就會大量死亡。據專家統計,當時人們的平均壽命還不到四十歲,許多人只活到十來歲就夭折了。於是炎帝便冒著危險,親自遍嘗百草,辨別藥性,給人們治病。通過實踐,逐步積累了治療的經驗,為當時及後世子孫的延年益壽作出了貢獻。流傳至今的中國最早壹部藥物學古籍《神農本草》,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每年按時收獲的農產品,不但彌補了采集和打獵所得食物的不足,而且還有壹定的剩余用來飼養家畜,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人們開始在水邊向陽的地方搭建房屋,過起了定居的生活。人類社會也由原來的采集、狩獵經濟進入了以農業、畜牧為主的時代。
為了表達對炎帝的崇敬和愛戴,人們根據他的業績和貢獻,稱他為“神農”。他所領導的氏族群體以及子孫中繼承氏族領袖的人,也被後世稱為“神農氏”。
在我國古代的許多典籍中,都有關於“炎帝”和“黃帝”的記載。這是中華民族上古傳說中兩位有過傑出貢獻和巨大影響的氏族領袖。由於年代久遠,他們的事跡經過無數人的口耳相傳,到了後世的史籍中,便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甚至互相矛盾的情節,有些還帶有荒誕離奇的神話色彩。這裏,我只能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通過對主要文獻資料的梳理和歸納,作壹個概括的介紹。
先說炎帝。“帝”字本來的意思就是“神”。有壹種記載說:他生下來三天就能說話,五天就會走路,七天長出了滿口牙齒。到了三歲便懂得了種植莊稼等知識。這顯然是把他神化了。不過說他聰明能幹超過常人也許是事實。
炎帝的父親叫少典,母親叫任姒,他們的氏族生活在姜水之濱(今陜西西南部),因此以“姜”為姓。當時正處於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生產工具用石塊打制而成,十分粗糙簡陋。人們主要靠采集樹果、打獵野獸為生,經常流動遷徙,居無定所,食物得不到保障,還時時受到疾病的折磨。
炎帝長大後當了氏族領袖,引導人們做了許多有利於促進生產、改善生活的好事。
他把原來粗陋的石器磨制改進,發明了斧頭和耒耜等工具。有了斧頭,人們就能用來砍樹除草,把原先荒蕪的土地開辟成農田,然後用耒耜等松土耕作,播種五谷。
他還教人們開鑿水井,發明陶器,給飲水和灌溉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由於長期食用野獸、蚌蛤等肉類食物,體內容易積聚各種毒素,因此人們經常患病,壹旦疾疫流行,又得不到治療,就會大量死亡。據專家統計,當時人們的平均壽命還不到四十歲,許多人只活到十來歲就夭折了。於是炎帝便冒著危險,親自遍嘗百草,辨別藥性,給人們治病。通過實踐,逐步積累了治療的經驗,為當時及後世子孫的延年益壽作出了貢獻。流傳至今的中國最早壹部藥物學古籍《神農本草》,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每年按時收獲的農產品,不但彌補了采集和打獵所得食物的不足,而且還有壹定的剩余用來飼養家畜,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人們開始在水邊向陽的地方搭建房屋,過起了定居的生活。人類社會也由原來的采集、狩獵經濟進入了以農業、畜牧為主的時代。
為了表達對炎帝的崇敬和愛戴,人們根據他的業績和貢獻,稱他為“神農”。他所領導的氏族群體以及子孫中繼承氏族領袖的人,也被後世稱為“神農氏”。
再說黃帝。他是少典的後裔,時代晚於神農氏,大致和神農的八世孫榆罔同時。他的氏族生活在姬水之濱(今陜西北部),因此以姬為姓,名軒轅。他年幼時聰明過人,天性仁厚,長大後擔任氏族領袖,任用賢臣,勤政修德,深受人們的愛戴和擁護。他同神農氏領袖榆罔壹北壹南,所轄的地區和勢力大體相當。後來,這兩個氏族集團各自向東方遷移發展,逐漸順著黃河兩岸散布於中國的北方和中部的廣大地區。
當時,在今山東、河北、河南的交界地帶,居住著壹個實力強大的九黎氏族。它的領袖名叫蚩尤,生性兇暴,經常仗勢欺淩周邊的氏族,殺戮無辜。鄰近的榆罔氏族無力與他抗衡,便派人向黃帝求助。受到侵害的其他氏族也都希望黃帝出來主持正義,討伐蚩尤。
於是,黃帝便聯合榆罔和東夷等氏族集團,在涿鹿(今河北涿鹿縣)同蚩尤打了壹仗。經過激烈的交鋒,蚩尤的軍隊開始敗下陣來。黃帝正要揮兵追擊,突然天色驟變,濃霧四起,遮掩了追兵的視線。黃帝立即命人把自己發明的指南車推到陣前,指示方向,終於在冀州之野趕上敵軍,捕殺了蚩尤,取得了涿鹿之戰的勝利。從此,他成為中原地區所有氏族集團***同擁戴的領袖。
黃帝不但通過戰爭建立了赫赫武功,而且在文治方面也作出了許多貢獻。
相傳他發明了車、船,便於人們出門遠行,載貨運輸,促進了貿易的發展;又伐木構材,建築起高大堅固的住宅,讓人們遮蔽風雨,安居樂業。
他按照自然界陰陽節氣的變化,制訂了歷法,讓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能適時播種、耕耘和收獲,保障了農作物的收成,提高了生活水平。
他還命令樂官伶倫制定音律以調協五音,史官沮誦、倉頡創造出原始的文字,醫官雷公、岐伯研究藥物的炮制和人體經絡的分布,用針砭破除瘡癰和治療其他各種疾病。而且他自己也精通醫道,流傳至今的兩部最古老的醫經《素問》和《靈樞》,就是以“黃帝”的名字命名的。
正是由於炎帝和黃帝在上古時期中華民族開始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上作出過偉大的貢獻,並且幾千年來壹直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後世的華裔,無論是否還保持著中國的國籍,都會把他們看作***同的祖先,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